周信芳 童芷苓 马连良 谭富英 章遏云文献专集/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名家文献编41

周信芳 童芷苓 马连良 谭富英 章遏云文献专集/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名家文献编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丛书编委会,黄天骥 编
图书标签:
  • 戏曲文献
  • 近代戏曲
  • 周信芳
  • 童芷苓
  • 马连良
  • 谭富英
  • 章遏云
  • 散佚戏曲
  • 名家文献
  • 戏曲研究
  • 清末民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ISBN:9787203102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8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信芳 童芷苓 马连良 谭富英 章遏云文献专集/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名家文献编41》辑录了周信芳、童芷苓、马连良等五位大师的专刊,以影印的形式出版,记录了这些艺术家的戏曲创作剧本、唱词,与友人交往的轶事,文学评论剪影,生活照及剧照,从中我们似乎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精湛的表演技巧,这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周信芳文献专集
童芷苓文献专集
马连良文献专集
谭富英文献专集
章遏云文献专集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入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从晚清到民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也陆续涌入古老的天朝。我国戏曲领域,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也出现了深刻的改良活动。以京剧为例,剧坛上呈现出与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从金元以至明清,我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创造、沉淀,在剧本创作上,特别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乾嘉以来,商业兴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带,市场繁荣,观众日多,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宫廷的大力提倡,各个地方戏种有了交流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机会。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特别在表演艺术方面,日臻成熟,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高峰。那时候,戏班众多,名角迭出。咸丰、道光年间,京师出现以演老生见长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三杰,被称为“三鼎甲”。后来又出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被称为“后三鼎甲”。他们的做派唱工,或如黄钟大吕,慷慨沉雄;或如雁啸长空,悲凉苍劲。他们风格各异,而其共同之点:品行端正,敬业不懈,严肃地对待艺术创造。因此,他们被艺术界公认为偶像,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尊敬。
  到民国初年,观众喜爱老生的热忱,逐渐转换为对旦角的追捧。当时京剧涌现出四大男旦。梅兰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达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让观众如痴如醉。程砚秋擅演悲剧,以青衣应工,幽韵哀情,如泣如诉,唱到剧中的凄楚之处,让观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则表情多变,做派风流活泼,有第一花旦的美誉。尚小云嗓音圆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着英勃之气,他尤擅演JJ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时候,“梅、程、荀、尚”,红透了中国剧坛。
  可以说,清末民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发展到艺术的顶峰。这一点,和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审美观念出现变化,演员们在剧本内容和演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地酝酿有所变化、有所革新有关。当旧的政治体制被推翻,崇尚个性的潮流涌入剧坛,“四大名旦”们,也就不断刷新剧目,即使演出传统旧剧,也注意作适当的改造,注意程式的创新,甚至懂得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于是,整个清末和民国的剧坛,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近代戏曲名家研究:京剧流派与艺术探索辑录》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汇集和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领域内几位重量级艺术大师的生平、艺术成就、流派传承及其对中国戏曲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本书聚焦于对特定历史时期舞台艺术的深入剖析,涵盖了理论研究、舞台实践记录、口述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座立体的、多视角的名家研究殿堂。 第一章:京剧艺术的时代脉络与流派溯源 本章首先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宏观背景,特别是京剧艺术在传统与变革交织中的地位。详细阐述了京剧“四大名旦”格局形成前夜,不同艺术风格如何相互渗透与竞争,为后续名家个案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传统板式的演变与创新: 探讨了在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思潮冲击下,传统京剧的唱腔板式如何在保持核心美学的前提下,吸收地方戏曲元素,实现艺术表达的拓宽。 “人戏合一”的审美追求: 分析了该时期戏曲界对演员自身修养、文化底蕴与舞台表演完美结合的极致追求,这一追求如何塑造了各个流派的鲜明特征。 第二章:梅派艺术的精深与传承 本章将重点研究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梅派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梅派唱腔的“韵”与“味”: 细致解析梅派唱腔中“以气带声,以声传情”的内在逻辑,探讨其对板眼处理的细腻之处,尤其关注其在“哭腔”、“叹腔”等情感表达上的独特处理方式。 舞台美学的集大成者: 考察梅兰芳先生在服装、化妆、舞美设计上如何实现中西合璧,推动京剧舞台写意美学达到了新的高度,并收录多篇当时评论家对《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代表作的早期评论文献。 第三章:程派艺术的内敛与深刻 本章聚焦于程砚秋先生的程派艺术,探究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悲剧性深度”。 “水袖功”与“吟腔”的独特性: 深入分析程派标志性的“水袖运用法”,如何将其融入情绪表达,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同时,解析程派“低回婉转,如怨如慕”的吟腔特色,及其对早期京剧音乐化的影响。 对社会题材的关注: 探讨程砚秋先生在艺术实践中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以及他如何通过舞台形象的塑造,表达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 第四章:荀派艺术的灵动与“巧”思 本章侧重于荀慧生先生所创立的荀派艺术,其“活泼灵动”的舞台气质是研究的核心。 “跑圆场”与“手眼身法步”的整合: 详细剖析荀派对旦角身段功的创新,特别是其标志性的“跑圆场”,如何实现速度与韵味的平衡。 “平民化”的艺术面向: 分析荀派在剧目选择和表演风格上更贴近市井生活的一面,探讨其如何通过通俗易懂的表演,拓宽了京剧的观众群体。 第五章:尚派艺术的刚健与规范 本章梳理尚小云先生的尚派艺术,重点研究其在花旦艺术中融入的刚劲之美。 巾帼英雄的舞台再现: 考察尚派在演绎《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刚强女性角色时的独特处理,如何将武旦的技艺与旦角的柔美相结合。 “脆、亮、高”的唱腔特点: 从音域、气息控制等角度,解析尚派唱腔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武旦的规范性影响。 第六章:流派之间的借鉴与张力 本章超越对单个流派的独立分析,着重考察这些流派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借鉴的动态关系。 “学而不拟”的艺术精神: 通过对早期戏曲期刊中关于五位名家同台演出的评论对比,揭示他们如何在保持自身风格独特性的同时,吸收和转化其他流派的优点。 学术视角下的流派分期: 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对五大名旦的艺术成熟期进行细致分期,探讨不同历史阶段对他们风格定型的作用。 第七章:理论研究前沿与新见解 本章汇集了近年来戏曲研究领域针对这些大师的最新学术成果。 口述史料的重访与辨析: 收集整理了多位亲历者对五位名家的回忆性文字,通过交叉比对,力求还原更接近事实的舞台场景和排练细节。 影像资料的价值重估: 分析早期留存下来的黑白电影、录像资料,如何为我们理解这些大师的“一瞬之美”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证据,并探讨其在声画同步性上的局限与价值。 本书力图为京剧研究者、戏曲爱好者及舞台艺术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学术价值的参考读物,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的精粹。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绝版”和“珍稀”的一种本能追逐。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带来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让我对“散佚”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未能登上舞台、未能被录音记录下来的想法和草稿,往往蕴含着最纯粹的艺术冲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个旁观者,站在历史的侧影,目睹了章遏云先生处理复杂情绪时的内心戏。这种深入骨髓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现代传记或评论文章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零距离接触”的可能,让我们去探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这些艺术巨匠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穷尽毕生精力去维护和发展他们所钟爱的剧种。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戏曲范畴,它关乎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关乎匠人精神的伟大传承。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种“名家文献专集”时,我有些许的畏难情绪,担心内容过于专业化、学术化,缺乏阅读的趣味性。然而,这部集子却以一种近乎“考古发现”的魅力吸引了我。它所汇聚的五位艺术家,代表了京剧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巅峰,他们的文献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刚劲,童芷苓女士的飒爽英姿,在这些文献中被赋予了文字的骨架。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有些篇章似乎是他们未曾公开发表的思考片段,那些跳跃的思维和未完成的构想,比那些打磨成熟的定论更具启发性。它们仿佛是艺术家们在深夜独坐时,对着油灯写下的喃喃自语,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投射。这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戏迷来说,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们体会到传承艺术的重量与不易。

评分

这部文集甫一捧读,便觉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梨园鼎盛的年代。书中所收录的周信芳、童芷苓、马连良、谭富英、章遏云这五位京剧泰斗的零散文献,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我尤其欣赏编纂者在搜罗这些散佚资料时的细致与耐心,那些或泛黄的剧本手稿、或泛白的信札,乃至是当年报刊上的只言片语,都被系统地整理汇编。它不仅仅是一本“文献集”,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大师内心世界的窗户。通过这些未曾完整呈现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台前光鲜亮丽背后的沉思与挣扎,对角色理解的独特角度,以及对传统艺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于其“原生态”,没有经过后世的润饰或解读,保留了最原始的艺术脉搏。它对研究京剧史、表演艺术史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矿,它提供的细微线索,足以推翻许多既有的“定论”,开启新的研究方向。读罢,我对这些名家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也为这些散佚的瑰宝得以重见天日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评分

这部文献集的编辑质量,称得上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在如今信息碎片化、追求速度的时代,能有这样一部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整理近现代戏曲史料的出版物出现,实属难得。资料的排版清晰,注释精准到位,即便是那些从旧报纸上扫描下来的模糊文字,也尽力做到了可辨识。最让我赞赏的是,它打破了以往单一以“流派”划分文献的局限,将五位不同领域的大家并置,使得读者能够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例如,可以同时比对马连良与谭富英在某些传统戏处理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对比分析,对于理解京剧艺术的多元性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翻阅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史诗。我敢断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会是研究这几位大师艺术生涯的绕不开的案头之作。

评分

翻开这本《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名家文献编41》,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装帧的厚重与内容的扎实。我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更多是以一个资深戏迷的角度来审视它。以往了解这些名家,多半是通过他们的经典录音或舞台影像,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部文集则不同,它将那些看似零碎的笔墨、批注、甚至是舞台调度的小纸条都收集起来,这种“全景式”的展示,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他们艺术实践的认知。例如,看到马连良先生在某个特定段落旁做的细微力度调整记录,或者谭富英先生对某个韵白处理的反复推敲,那种“在场感”是听戏听不出来的。它将“听”艺术升华为“看”创作过程,让艺术家的形象变得立体而可触。虽然有些篇幅读起来略显晦涩,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但正是这种需要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加充实和富有乐趣。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艺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次精微雕琢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