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賦稅史(21世紀財經應用創新型人纔培養係列教材·稅收係列 )

中國賦稅史(21世紀財經應用創新型人纔培養係列教材·稅收係列 )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馬金華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稅收史
  • 賦稅製度
  • 稅收理論
  • 財政史
  • 中國經濟史
  • 稅收政策
  • 稅收改革
  • 財經
  • 教材
  • 21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7697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083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9
字數:32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一定意義上說,瞭解一個國傢的賦稅史,也就幾乎瞭解瞭這個國傢的整個曆史,瞭解瞭國傢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本書介紹瞭中國從原始氏族社會至今幾韆年來財稅製度的曆史變遷。作者試圖跳齣傳統的賦稅史研究的窠臼,把賦稅放到整個社會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動態地展現賦稅徵收、改製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關係。同時,重視曆史過程整體性的把握,按照中國曆史運行的順序,以重要的賦稅史實為基礎,縱橫結閤,全景式地展現瞭從原始氏族社會末期賦稅的起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賦稅發展史。

作者簡介

馬金華,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博士,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經濟學博士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財政史、賦稅史、中外財稅史比較。齣版《民國財政研究》《中國外債史》《外債與晚清政局》《外國財政史》等著作。主持國傢社科基金、財政部等課題多項,在《財政研究》《稅務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期刊發錶文章50餘篇。

目錄

第一章先秦時期的賦稅概況1

第一節中國賦稅的産生1

第二節夏、商、西周時期的賦稅4

【閱讀性材料】9

第三節春鞦戰國時期的賦稅13

【本章小結】32

【關鍵詞】33

【復習思考題】33

第二章秦至清代的農業租稅34

第一節秦漢時期的租賦製34

第二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租調製37

第三節隋朝和唐前期的均田製和租庸調製41

第四節唐朝中後期的兩稅法44

【閱讀性材料】47

第五節宋代的“方田均稅法”49

第六節明代的一條鞭法51

第七節清代的攤丁入畝57

【本章小結】62

【關鍵詞】62

【復習思考題】62

第三章秦至清代的徭役製度64

第一節秦漢的徭役和更賦64

第二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徭役66

第三節隋唐時期的徭役68

第四節宋遼金時期的徭役70

【閱讀性材料】70

第五節元代的徭役73第六節明代的徭役76

第七節清代的徭役79

【本章小結】80

【關鍵詞】81

【復習思考題】81

第四章秦至清代的專賣和工商稅82

第一節秦漢的專賣和工商稅82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的專賣和工商稅89

第三節隋唐時期的專賣和工商稅92

【閱讀性材料】96

第四節宋遼金時期的專賣和工商稅99

【閱讀性材料】101

第五節元代專賣和工商稅104

第六節明代的專賣和工商稅107

第七節清代前期的專賣及工商稅110

【本章小結】115

【關鍵詞】115

【復習思考題】115

第五章秦至清代的賦稅特徵與賦稅管理116

第一節秦漢時期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16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20

第三節隋唐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22

【閱讀性材料】124

第四節宋遼金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25

第五節元代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28

【閱讀性材料】130

第六節明代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32

【閱讀性材料】133

第七節清代前期的賦稅特徵與管理136

【本章小結】139

【關鍵詞】139

【復習思考題】140

第六章清代後期的賦稅141

第一節清代後期的政治經濟與賦稅特徵141

第二節田賦、關稅、鹽稅、厘金143

【閱讀性材料】151

第三節賦稅管理機構和製度155

【閱讀性材料】157

【本章小結】158

【關鍵詞】159

【復習思考題】159

第七章北洋政府時期的賦稅160

第一節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經濟與賦稅特徵160

第二節田賦、關稅、鹽稅、厘金162

第三節賦稅管理機構和管理製度172

【閱讀性材料】176

【本章小結】179

【關鍵詞】179

【復習思考題】180

第八章國民政府時期的賦稅181

第一節國民政府時期政治經濟與賦稅特點181

第二節土地稅、關稅、鹽稅184

第三節統稅、貨物稅、直接稅、專賣193

第四節賦稅機構與管理製度204

【閱讀性材料】210

【本章小結】211

【關鍵詞】212

【復習思考題】212

第九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稅收製度213

第一節稅製建設與鞏固時期(1949—1957年)213

第二節稅製建設麯摺發展時期(1958—1978年)217

第三節稅製建設全麵加強時期(1978—1994年)220

【閱讀性材料】226

第四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時期的稅製改革(1994—2012年)228

第五節國傢治理視野下的稅製改革深入階段(2012年至今)232

【本章小結】236

【關鍵詞】237

【復習思考題】237

參考文獻238


精彩書摘

第三章秦至清代的徭役製度學習目標

(1) 掌握秦漢的徭役和更賦。

(2) 理解徭役與賦稅的關係,掌握中國徭役製度的演變規律。

(3) 瞭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元、明、清時期的徭役。


徭役,是封建政權強迫勞動人民所從事的一種無償的勞務活動。按中國古代徭役製度的分類,徭役大緻可分為三類: 夫役、職役、官戶役。夫役也稱力役,主要針對重大工程而徵發的民工,如開運河、修城池、修宮殿、修道路堤堰、運輸軍需物資等。職役又稱差役,封建國傢按照戶等高低,輪流徵調鄉村主戶擔任州縣公吏和鄉村基層組織某些職務,稱差役。這些職務如由封建國傢齣錢雇人擔任則稱“雇役”。差役、雇役都是實行職役的方法。差役是唐中葉以來封建徭役的新形式,是封建國傢對下戶無償勞動的直接掠奪。官戶役,是由專門的民戶負擔官府特殊需要的徭役,常被稱為官課戶等,而其他服夫役、職役的民戶則被稱為“散戶”。古代,凡國傢無償徵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它是國傢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起源很早,《禮記·王製》中有關於周代徵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徵”的記載。秦、漢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後曆代徭役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殘酷壓榨人民。

第一節秦漢的徭役和更賦〖*4/5〗一、 徭役古代,凡國傢無償徵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傢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對外徵戰,對內大興土木,都要徵用大批勞動力,人民的徭賦負擔十分沉重。據記載,秦代營建阿房宮用70萬人,在驪山修始皇陵動用70萬勞力,北築長城約50萬人,屯戍嶺南50萬人,北防匈奴30萬人。僅這幾項徵調,就已動用勞力近300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2 000萬人的15%以上。至於為保證官府和軍隊所需官物糧草的轉輸,又有大批勞力被調發。當時為供應河北(黃河以北,潼關以東)戍守軍士的糧草物資,男勞力基本上全部當兵服役,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可見,秦代徭役對社會生産力是一種破壞。

漢代徭役,包括在地方、郡縣、京城和邊境所服的各種兵役,還包括為皇室和郡縣所服的各種勞役。服役年齡: 漢代規定,民年23~56歲,均有義務服役,凡民達到服役年齡,就要進行登記,叫“傅”。凡成丁登記到名冊上後,就意味著準備應徵服役瞭。漢景帝二年,曾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服役年齡提前瞭三年。漢昭帝時纔恢復漢初舊製,從23歲起役。

平民被徵發服勞役,一般包括建築宮室、陵墓、城池、邊境和衝要的障塞,修築馳道,治理江河,修築大規模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堵塞黃河決口,往邊境運送糧草物資,軍隊齣徵時軍需用品的運輸,以及皇帝齣巡時所經過道路橋梁的修築和維護,運輸工具的供應、隨行人員的招待等。這些項目,雖然工程規模大小不一樣,但沉重的勞役,給貧苦人民帶來瞭諸多不便。

漢代的兵役,包括正卒、更卒和戍卒等三種。

正卒: 正卒即正式的兵役。秦漢時期規定: 在規定的年齡裏成年男子必須在本郡充當步兵(或騎兵、水軍)一年;如遇軍事緊急需要,還要延長服役時間。

更卒: 漢代規定,年齡在23~56歲的成年男子,每年要在郡縣服一個月的勞役,稱為更卒。農民親自服役的叫“踐更”。齣錢由政府雇人代役的叫“過更”。之所以23歲纔開始服役,據孟康所述,古代二十而傅,種三年地,積存一年糧食後,纔能在離傢服役時不影響傢中生活。至於“更”是輪番更替之意,即指男子到一定年齡後,每年要輪流到指定地點服一定時期的兵役。

戍卒、衛士: 在漢代,規定每個男子一生中要到邊境上去屯戍一年,或到京師去服役一年。到邊境屯戍的叫“戍卒”,到京師服役的叫“衛士”。

此外,還規定,每個成年男子,每年要到邊境去戍邊三日。實際上,真正到邊境去從事防守或參加作戰的,隻能是有限的一部分人,其餘不去戍邊的,要繳納一定的代役金。


前言/序言

馬剋思曾說過: 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國傢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因此研究一個國傢的曆史,不能不研究它的賦稅史。為滿足財經類高等學校稅務專業的本科教學需要,我們編寫瞭本書,介紹中國財稅製度的曆史變遷。為瞭讓曆史更生動地為現實服務,我們根據中國賦稅曆史所錶現齣來的先秦時期地方分權型財稅、秦至清代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型財稅和近現代多元性財稅的特點,將曆史上的賦稅製度分專題進行瞭講述。在本書寫作中,試圖跳齣傳統的賦稅史研究的窠臼,把賦稅放到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動態地展現賦稅徵收、改製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各領域的關係。同時,重視曆史過程整體性的把握,按照中國曆史運行的順序,以重要的賦稅史實為基礎,縱橫結閤,全景式地展現從原始氏族社會末期賦稅的起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賦稅發展史,同時本書還補充瞭大量的閱讀性材料和專欄資料,無論從時間跨度上還是從資料翔實程度和內容可讀性上都超過作者本人在2012年主編的《中國賦稅史》教材。在一定意義上說,瞭解瞭一個國傢的賦稅史,也就幾乎瞭解瞭這個國傢的整個曆史。

本書由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馬金華教授編寫,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王朝芳、劉銳、薛迪參與瞭全書資料搜集和專欄撰寫等工作。本書的編寫,吸收瞭近年來中國賦稅史最新的教學科研成果。在此,嚮財稅史學前輩和各位同仁錶示誠摯謝意。本書主要麵嚮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專科生以及對財稅感興趣的實務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本書的編寫,自始至終得到瞭清華大學高曉蔚編輯的支持和幫助,在此嚮她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加之史料浩繁,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請廣大讀者指正。


編者2018年1月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與風險控製》 (第一版) 作者:[此處可填入作者姓名,例如:李明、張偉] 齣版社:[此處可填入齣版社名稱,例如: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23年10月 ---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為現代企業管理者、財務專業人員以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財務管理與風險控製理論框架與操作實務指南。在全球化競爭加劇和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企業生存與發展對精細化財務管理和前瞻性風險管控能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現代企業財務管理與風險控製》聚焦於如何運用現代財務理論指導企業運營決策,並通過構建多維度風險預警與應對體係,確保企業資産保值增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書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內容涵蓋瞭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職能,並特彆強調瞭信息技術在財務決策支持中的應用,以及在新監管環境下的閤規性要求。 第一部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基礎與戰略導嚮 第一章 財務管理的新範式與環境解析 本章首先界定瞭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目標,即在不確定性環境中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重點分析瞭宏觀經濟波動、技術變革(如數字化轉型)以及全球供應鏈重構對企業財務管理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討論瞭財務管理從傳統的核算職能嚮戰略決策支持職能轉變的必然趨勢,並引入瞭“價值創造鏈”的概念,將財務活動置於企業整體戰略框架中進行審視。 第二章 企業價值評估與資本結構決策 深入探討瞭企業價值評估的幾種主流方法,包括摺現現金流法(DCF)、可比公司分析法(Comparable Company Analysis, CCA)和可比交易分析法(Precedent Transaction Analysis, PTA)。特彆關注瞭無形資産和知識産權在現代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權重提升。在資本結構部分,係統梳理瞭MM理論、代理成本理論等經典模型,並結閤中國國情,分析瞭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的最佳平衡點,以及不同融資工具(如可轉債、私募股權)的選擇時機與影響因素。 第三章 營運資本的精益化管理 營運資本管理是保障企業日常運營流動性的關鍵。本章詳細闡述瞭存貨、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動態優化策略。針對存貨,引入瞭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預測模型,以平衡庫存成本與缺貨風險。在應收賬款管理方麵,探討瞭信用政策的科學製定、催收流程的數字化升級,以及應收賬款證券化的操作可行性。對於應付賬款,強調瞭在不損害供應商關係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現金流周轉時間的策略。 第四章 投資決策的理論與實務 本章是企業成長的核心驅動力。從淨現值(NPV)、內部收益率(IRR)和盈利指數(PI)等基本指標入手,逐步深入到期權定價理論在戰略投資決策中的應用,尤其是在麵對高不確定性的大型研發項目時的決策輔助作用。詳細剖析瞭並購(M&A)的財務盡職調查流程,包括協同效應的量化分析、交易結構的優化設計(如股權置換與現金支付的比例)。 第二部分:財務控製與風險管理體係構建 第五章 全麵預算管理與績效衡量體係 預算不再僅僅是控製工具,更是戰略落地的執行藍圖。本章介紹瞭零基預算(ZBB)、彈性預算等方法的適用場景,並重點介紹瞭基於戰略地圖和平衡計分卡(BSC)的績效管理體係設計。係統闡述瞭如何將財務指標與運營指標有效整閤,確保各部門目標與企業整體戰略保持一緻。討論瞭滾動預測(Rolling Forecast)在適應快速變化市場中的優勢。 第六章 內部控製體係的構建與優化 基於COSO框架,本章詳細解析瞭現代企業內部控製體係的五大要素:控製環境、風險評估、控製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重點針對企業在采購、銷售、資金使用等高風險環節設計瞭具體的控製流程和內控測試方法。強調瞭信息技術係統在固化內控流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內部審計職能對控製的有效性進行持續評估。 第七章 財務風險識彆、計量與應對 本部分是本書的特色和核心。財務風險被係統地劃分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四大類。 1. 市場風險管理: 重點分析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的計量模型(如VaR模型),並介紹瞭遠期閤約、期貨、期權、互換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對衝(Hedging)策略中的應用及會計處理。 2. 信用風險管理: 針對企業應收賬款和對外投資,探討瞭信用評級體係的建立,以及不良資産的處置與風險緩釋技術。 3. 流動性風險管理: 強調現金流預測的準確性,構建壓力測試情景,確保企業在極端情況下仍有足夠的償付能力。 第八章 數字化轉型下的財務共享服務與風險前瞻 本章探討瞭信息技術對財務職能的革命性影響。詳細介紹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SSC)的建設模式、流程再造和效益評估。更進一步,分析瞭人工智能(AI)、區塊鏈技術在自動化對賬、智能審計和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潛力。同時,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新型操作風險進行瞭風險建模和應對策略的闡述。 適用對象 中高層企業管理者(CEO, CFO, 部門總監) 財務經理、會計師、審計師 金融、會計、工商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 關注企業穩健運營和風險管理實踐的專業人士 本書特色 1. 理論深度與實操廣度結閤: 既涵蓋瞭經典的財務理論,又緊密結閤瞭中國企業在實際經營中遇到的痛點和創新實踐。 2. 風險管理前置化: 強調風險管理是貫穿於投資、融資、運營全過程的主動預防機製,而非事後補救。 3. 數字化視野: 充分融入瞭信息技術對現代財務管理流程的重塑,幫助讀者適應未來財務工作模式的變革。 4. 案例驅動: 書中穿插瞭多個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經典財務決策與風險控製案例分析,增強瞭內容的直觀性和說服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中國賦稅史》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它讓我不再將稅收視為一個孤立的概念,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去理解。書中對不同時期稅收管理機構的演變,以及官員在稅收徵管中的角色和作用的描述,尤為引人入勝。它詳細梳理瞭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層級在賦稅徵收、核算、監督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機構的設置如何影響瞭稅收的效率和公平性。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地方財政自主權以及中央與地方稅收矛盾的章節。通過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我得以窺見古代王朝在平衡中央集權和地方利益方麵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書中對一些地方性賦稅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稅收是如何成為地方官員展示政績、爭取資源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揭示瞭這種權力運作中可能存在的腐敗和濫用。這種對稅收權力運行機製的深入揭示,讓我對古代中國的政治生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稅收不僅僅是經濟範疇的問題,更是政治權力分配和運作的重要載體。

評分

《中國賦稅史》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種思維的拓展和視野的重塑。我原本以為稅收史是一部關於數字和法律條文的枯燥記述,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生動和富有邏輯的方式,將稅收與國傢治理、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緊密地聯係起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朝代稅收製度的比較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朝代的稅製特徵,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稅製背後的邏輯和其所服務的社會目標。 例如,在分析秦漢時期的賦稅時,它不僅僅停留在“口賦”和“田賦”的層麵,更闡述瞭這些稅收如何支撐起龐大的國傢機器,如何服務於中央集權和統一國傢的構建。而到瞭明清時期,稅收的側重點又轉嚮瞭對商業的管製和對地方權力的約束。這種曆史縱深的對比,讓我清晰地看到瞭中國賦稅製度如何隨著國傢形態和經濟模式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演進。書中對一些關鍵的稅製改革,如王安石變法中的部分稅收措施,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介紹瞭改革的內容,更著重分析瞭改革的成敗原因及其曆史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分析方法,讓我對中國曆史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中國賦稅史》帶給我的,是一種對中國古代經濟運行模式的全新認知。我原本以為古代中國的主要稅收來源是農業,但這本書卻展現瞭更加多元和復雜的局麵。它對不同時期商業稅、鹽鐵稅、關稅等非農業稅收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經濟的活力和復雜性。書中對曆史上一些重要的商業城鎮和貿易綫路的稅收狀況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得以瞭解稅收是如何影響商業活動,以及商業稅收的增長又是如何反哺國傢財政的。 尤其令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於曆史上一些具有爭議性的稅收政策的討論,例如對奢侈品的徵稅,對特殊行業的壟斷稅等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政策定性為“好”或“壞”,而是深入分析瞭其齣颱的時代背景、經濟目的以及對社會各階層可能産生的影響。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學會瞭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理解曆史事件。讀完這本書,我對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傢財政管理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稅收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閱讀《中國賦稅史》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將自己局限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巧妙地將視角下移,去關注普通百姓與賦稅之間的互動。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明清時期賦稅對農民生活影響的章節,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細節,展現瞭稅收如何一點點侵蝕農民的勞動所得,如何導緻土地兼並的加劇,以及最終如何成為社會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書中對於“隱性稅負”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除瞭顯性的錢糧徵收,還有各種名目的捐納、徭役、攤派,這些看似零散的負擔,纍積起來卻是極其驚人的。作者通過細緻的梳理,揭示瞭這些隱性稅負是如何隨著曆史的進程不斷演變,如何成為壓垮農民的最後一根稻草。這種對稅收“副作用”的關注,使得這本書在揭示曆史真相的同時,也充滿瞭現實的警示意義。它讓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項稅收政策的齣颱,都必須審慎地考量其對社會最底層民眾的影響,否則,即使初衷再好,也可能釀成無法挽迴的後果。

評分

最近翻閱瞭《中國賦稅史(21世紀財經應用創新型人纔培養係列教材·稅收係列)》,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方麵的。我本來是對稅收曆史抱著一種略顯枯燥的期待,認為充其量是史料的堆砌和政策的羅列。然而,這本書以一種極具生命力的方式,將漫長的中國賦稅演變曆程展現在眼前。它不僅僅是講述“誰在收稅,收什麼稅”,更是深入剖析瞭稅製背後的社會、經濟、政治動因,以及這些動因如何相互作用,塑造瞭不同時代的國傢形態和民間生活。 舉個例子,書中對唐宋時期賦稅製度的描述,不再是簡單的“租庸調製”或“兩稅法”的介紹,而是詳細解讀瞭這些製度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挑戰,比如如何應對人口流動、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需求、如何處理官員的貪腐問題,以及這些稅製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商品流通和手工業發展。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長安城熙熙攘攘的市集,聽到瞭農夫們關於賦稅的議論,感受到稅收製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嵌入在曆史的肌理之中。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曆史上的爭議和黑暗麵,比如某些朝代的苛捐雜稅對民生造成的沉重打擊,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這種敢於直麵曆史真相的態度,讓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