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65年3月,我國第二顆原子彈核試驗的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我作為核試驗生物醫學效應大隊中國科學院分隊的負責人帶隊踏上瞭西行的列車。兩個多月之後,我們圓滿完成瞭現場試驗任務,一批經曆瞭核爆炸輻射的實驗動物被運迴瞭北京。由此,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參與的,長達20餘年的“核武器試驗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任務開始瞭。
為瞭滿足國傢研製“兩彈”的需要,我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先後接受國傢有關部門下達的主要為“兩彈”服務的多項國防任務,代號“21”號任務的“核武器試驗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21”號任務麵臨著很大的睏難,這些睏難包括:
(1)保密性很強。可參考的國外有關資料十分稀少,給研究工作的開展帶來瞭相當的難度。
(2)工作量很大。多時任務組的實驗動物高達上百隻,每隻動物需要進行的實驗數十項,任務組每日日常實驗就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
(3)工作周期長。“21”號任務的完成長達20年,並且在任務結束之後還有相當多的總結工作。
(4)原有工作積纍很差。在當時曆史條件下主要通過自力更生與集體智慧剋服各種睏難,通過大量摸索找到有效的研究手段來完成任務。
“21”號任務開展瞭20年之久,先後6次參加瞭核試驗,進行瞭大量的現場和非現場動物試驗,積纍瞭大量寶貴的數據,由此取得瞭豐碩的成果。“21”號任務多次參加瞭我國的國防科學展覽會,成果收錄進瞭國傢核試驗總結材料,並且獲得瞭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和和平利用原子能事業做齣瞭貢獻。
“21”號任務的成果是“學科帶任務”的成果,是所內外大力協同的成果。研究所和任務組緊緊圍繞服務“兩彈”研製與試驗的需要,開展多學科交叉大力協同,集中瞭一批不同專業的人員共同攻關。在任務過程中,“21”號任務組和其他課題組大力協同,包括與“全國放射性本底調查研究任務組”協同開展核試驗後放射性落下灰研究,與研究所相關儀器設備研製課題組協同,開展各種輻射劑量測量儀、監測儀的研製等。
作者簡介
黨連凱(1937-2017),籍貫吉林雙遼。1964年於瀋陽醫學院(今中國醫科大學)醫療係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986年為副研究員,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64年12月至1965年5月從事宇宙生物學研究,1965年5月至1986年從事核輻射對動物效應研究,任研究組組長,曾任“21-44”核試驗中國科學院分隊隊長、核試驗下風嚮地區調查組組長。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奬一等奬。
陳京輝(1973-),籍貫江蘇泰州。1995年畢業於北京信息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在中國科學院院史館工作。
楊小林(1964-),籍貫山東榮城。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編審,在中國科學院院史館工作。作品有《中關村科學城的興起》《科技政策研究三十年——吳明瑜口述自傳》等。
目錄
程天民序
楊福愉序
引言
第1章 從瀋陽醫學院到中國科學院
我的童年
我的理想是做醫生
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宇宙生物學研究
第2章 成立“21”號任務組
黨委副書記找我談話
四個大學生初建的團隊
初建實驗室
保密
第3章 艱難起步
零文獻與零指導
摸著石頭過河
接收從核現場迴收的動物
實驗動物是“特供戶”
“21號病”威脅著我們
貝時璋先生指導任務組工作
第4章 動亂年代中的堅持
“文革”初期險些被打成反革命
嚮劉西堯一討“將令”
嚮粟裕再討“將令”
參加國防科技展覽會和核試驗5年總結
差一點外遷到鶴壁
莫名其妙成瞭“五一六反革命集團”骨乾分子
交齣“十年總結”的答捲
爭論百日的改革方案
沒有任務書的戰略任務
到甘肅和新疆做下風嚮調查
第5章 親曆蘑菇雲升起
受領“21-44”任務
西行“專列”
進駐核試驗場
第九大隊裏的獨立分隊
……
第6章 辛勤換來的成果
第7章 任務結束,研究繼續
第8章 支撐任務的無名英雄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迴憶動物放射遠後期效應研究五十年/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四個大學生初建的團隊
到這個時候,我們纔知道我們新工作的來龍去脈。在1965年3月的時候,中國科學院黨組接到瞭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給中國科學院的一項絕密級重大國防科研任務——“核武器試驗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這件事情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製定核戰爭條件下軍隊作戰計劃和居民的防禦政策,允許劑量標準等提供科學依據。院黨組立即把這項任務交給新技術局辦理,時任新技術局局長的榖羽①同誌親自操辦,她馬上著手抓瞭兩件事:
一件事是立即組建“71”核試驗中國科學院小分隊,也就是1965年5月14日核試驗現場參試分隊,組成人員有生物物理所的楊福愉、郭繩武,昆明動物研究所②的張成桂,上海生化研究所的敖世洲,遺傳研究所的劉桐華、楊慶林,一共6人,楊福愉是分隊長。
另一件事情是開始著手組建“21”號任務組,這任務下達給瞭生物物理所黨委副書記肖劍鞦,肖劍鞦通知我們所當時的計劃科長韓兆桂,他帶著王蔭亭和伊虎英到瞭院機關新技術局,由榖羽同誌親自布置的任務。她說:“這是一項絕密任務,意義非常重大,236部隊做急性輻射的前期工作,你們生物物理所做遠後期效應,看看受到核爆炸輻射作用的動物遠後期會齣現什麼情況。做這項工作的同誌要隱姓埋名和無私奉獻。”迴來之後,肖劍鞦就找到瞭人保科長任建章,要他選擇政治可靠的業務骨乾組建“21”號任務組,經人保科審查決定從放射生物學研究室抽調伊虎英、李玉安、張浩良,從宇宙生物學研究室抽調瞭我。我們4個人就是“21”號任務組最初的陣容瞭。
核輻射對動物的效應研究是核武器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動物效應的觀察測試可以掌握核武器的各種殺傷破壞威力,給核武器製造和使用者提供各種參考數據,同時也為國傢製定核戰爭時防護治療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因此,所有進行核爆炸試驗的國傢對此都十分重視,我們國傢也不例外。為此,周恩來總理對核試驗提齣瞭“一次試驗,全麵收效”,毛主席指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事。,‘在我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時候,盡管條件還很差,但是相關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始瞭。1965年5月14日在我國進行瞭第二次原子彈爆炸試驗,也就是代號”71“核試驗時,核爆炸效應研究又得到瞭加強,不僅組織各軍事科研單位、各軍兵種參加,也給中國科學院和衛生部門下達瞭參加現場核試驗的國防任務。我們這個小組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
齣於保密的考慮,覺得我們直接叫”21“號任務組不太閤適,就需要想一個新的代號。當時所裏把我們這個課題組行政上編入瞭研究所的第一研究室——放射生物學研究室,一室原來還有四個課題組,我們組就順著往下排,編號是第五組,所以我們就起瞭個”151組“的代號,以後很長時間裏,我們對外就用這個代號進行工作。
我們”21“號任務組最初的4個成員,除我之外他們3位原都是一室的研究人員,年齡和我差不多,我們彼此並不認識,現在集中到一起,麵對這麼一個重大的課題,而且這個課題的各種指標並不明確,心裏都是沒有底的。我們幾個人的學科背景都不一樣,我是學醫的,對放射生物學一點都不瞭解,上大學的時候學過一點沾邊的課本知識,從事宇宙生物學研究的時候,也隻是看到過一些相關內容的材料,應該是”21“號任務組4名成員裏放射生物學基礎最差的一個瞭。盡管他們3位都來自放射生物學研究室,但是放射生物學是一個很大的研究領域,”核武器爆炸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也是個新課題,他們誰也沒有接觸過。在進入”21“號任務組之前,李玉安在陳德侖副研究員的課題組工作,課題是中草藥對輻射防護的研究。她是北醫畢業的,大學學的是藥物化學,她的研究方嚮也是搞藥物學,具體地說就是搞藥性、藥理分析,藥物製劑,等等,在研究所從事的藥物研究是篩選抗輻射的中草藥,對輻射效應也不太瞭解。伊虎英在任務組成立之前和瀋淑敏副研究員一起搞輻射免疫工作,從事的工作本身是有一些輻射生物學專業背景。這兩位的工作都和輻射生物學有關係,但是誰也沒有真的做過輻射效應的研究,也就沒有相關的經驗。張浩良是在放射生物學研究室主任徐鳳早①教授課題組裏工作的,課題組成立的時候,他正在做小劑量照射的生物效應研究,在我們4個人裏麵,他算是專業最對口,懂得最多的一個瞭。
這麼一算下來,我們任務組最初的4個人之中,隻有張浩良一個人是真正做輻射效應研究的,李玉安和伊虎英隻能算是專業沾邊,一隻腳門裏一隻腳門外,我則幾乎就是個門外漢,一切都得從頭學起。
……
前言/序言
1965年3月,我國第二顆原子彈核試驗的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我作為核試驗生物醫學效應大隊中國科學院分隊的負責人帶隊踏上瞭西行的列車。兩個多月之後,我們圓滿完成瞭現場試驗任務,一批經曆瞭核爆炸輻射的實驗動物被運迴瞭北京。由此,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參與的,長達20餘年的“核武器試驗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任務開始瞭。
為瞭滿足國傢研製“兩彈”的需要,我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先後接受國傢有關部門下達的主要為“兩彈”服務的多項國防任務,代號“21”號任務的“核武器試驗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21”號任務麵臨著很大的睏難,這些睏難包括:
(1)保密性很強。可參考的國外有關資料十分稀少,給研究工作的開展帶來瞭相當的難度。
(2)工作量很大。最多時任務組的實驗動物高達上百隻,每隻動物需要進行的實驗數十項,任務組每日日常實驗就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
(3)工作周期長。“21”號任務的完成長達20年,並且在任務結束之後還有相當多的總結工作。
(4)原有工作積纍很差。在當時曆史條件下主要通過自力更生與集體智慧剋服各種睏難,通過大量摸索找到有效的研究手段來完成任務。
“21”號任務開展瞭20年之久,先後6次參加瞭核試驗,進行瞭大量的現場和非現場動物試驗,積纍瞭大量寶貴的數據,由此取得瞭豐碩的成果。“21”號任務多次參加瞭我國的國防科學展覽會,成果收錄進瞭國傢核試驗總結材料,並且獲得瞭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和和平利用原子能事業做齣瞭貢獻。
“21”號任務的成果是“學科帶任務”的成果,是所內外大力協同的成果。研究所和任務組緊緊圍繞服務“兩彈”研製與試驗的需要,開展多學科交叉大力協同,集中瞭一批不同專業的人員共同攻關。在任務過程中,“21”號任務組和其他課題組大力協同,包括與“全國放射性本底調查研究任務組”協同開展核試驗後放射性落下灰研究,與研究所相關儀器設備研製課題組協同,開展各種輻射劑量測量儀、監測儀的研製等。
早年我自己也曾參加過包括“核武器試驗核輻射對動物遠後期效應的研究”在內的部分國防任務。現在想來,這些任務的意義與艱巨性仍曆曆在目。與此同時,幾點思考與感慨也不禁油然而生。
迴憶動物放射遠後期效應研究五十年/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