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埠史话/潮汕文库·研究系列

汕头埠史话/潮汕文库·研究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旭波 著
图书标签:
  • 汕头历史
  • 潮汕文化
  • 地方史
  • 文库
  • 研究
  • 潮汕文库
  • 汕头埠
  • 历史文化
  • 民国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20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7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潮汕文库·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汕头埠史话/潮汕文库·研究系列》为“潮汕文库·研究系列”之一。
  《汕头埠史话/潮汕文库·研究系列》视角独特,以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1902~1949年)汕头埠的老报纸上登载的广告为切入点,图片并茂地由广告谈至相关事件、人物,对此进行研读,勾勒出晚清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风貌、民风人情以及社会变革及发展等。读者可从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了解清末民国初期汕头埠的历史状况,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曾旭波,1961年出生,汕头人,大学文化。长期从事区域文化史的学习、探索和研究,对汕头埠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文化、新闻事业以及潮汕侨批业等有较系统研究。已出版《侨批丛谈》《汕头埠老报馆》《潮汕侨批业》《潮汕民间艺术·工艺卷》等著作(末种书为合著)。
  现为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特约研究员,华侨历史学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委。
  2007年至2013年11月工作于汕头图书馆,现工作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目录

总序

前言
旧报上的广告
人丹与仁丹
士敏土和日要丸
怡和健身露和小儿快活汁
荷兰水
“鹤毛”原是白鹭翎
清末民初汕头埠报纸上的赏格
联春园滋事
高搭戏台和占路为市
买卖儿童与查封客馆
清末汕头埠的安全文明小区
婢女的命运
汕头埠赌事二则
挟洋自重与自诉西洋镜
黑钱通神与期票骗术
祈雨奇闻
民国时期蜈田海面的海盗与桑浦山山匪
汕头至揭阳的内河客运
潮汕护堤公路修筑始末
民国时期汕头航空事业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汕头涉外航空事件
汕头曾有无轨电车
清末汕头埠的保险业
曾经鼎盛的汕头罐头业
清末民初汕头埠的眼镜业
清末民国时期汕头埠的肥皂业
民国时期汕头埠的电池业
民国时期潮汕火柴业
清末汕头埠的煤油进口和商家的销售广告
从清末民国汕头埠酱油广告看汕头酱油业
民国时期汕头埠报纸上的酒楼业广告
从广告看民国时期汕头埠的理发业
清末民国时期汕头埠的照相业
从《岭东日报》上的牛痘广告到汕头埠的天花防治
育善街曾经的中华医院
民国时期汕头的中医公会和中医节
清末汕头埠的电影放映
清末汕头埠的汕头阅报公所
清末汕头葱陇公园一一潮汕最早的公园
清末民国时期汕头埠的书局
几张老照片,一段建园史
中山公园牌楼漫谈
大同游戏场那些事
有谁记得中山公园的午炮声
最早的中山公园菊花展
民国时期的汕头市市花
民国时期汕头市的体育协会和全市运动会
1937年前的汕头市立女中
南华学院——汕头埠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民国时期的“四四儿童节”
抗战胜利后,汕头的首次美术节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来汕参政议政
新老永平酒楼
新发现的杜国庠早期论说一一《东三省之危机一发》
杜国庠、李春涛1925年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的一篇文章
民国时期唯一一位两次出任汕头市市长的人——萧冠英
民国汕头市市长范其务
追求田园式城市管理理念的民国汕头市市长翟宗心
辛亥元老谢逸桥
南社创办人陈去病曾经来汕当主编
汕头埠报业之父曾杏村
叶楚伧与《中华新报》
报人蔡文玄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汕头,这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埠的城市,开埠历史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多年。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较之于如西安、洛阳等华夏古都,是苍白如纸;相对于千年古城的省垣广州城或曾经的郡府潮州城,亦是难以比肩。但汕头的开埠,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而开埠后的汕头,迅速成为潮梅地区乃至赣南、闽西等地的重要通商口岸。随着汕头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政治中心的逐步形成(如管辖整个潮梅地区关务的潮海关设于汕头,潮州府道台亦设于汕头),汕头已然成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此,若从粤东近现代历史的角度审视,汕头这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让报纸这一“官方媒体”逐步转变为“大众媒体”,其内容也从原来只报道“官闻”变成注重“民闻”。报馆也从纯官办变成既有官办,亦有民办,且民办实行的是企业化经营,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
  现代报纸出现之后,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为了扩大发行以降低成本,作为生存之道,报纸也刊登各种收费的广告;为了扩大读者面,还设立各种文艺副刊(这当然也是为了报纸的生存)。新闻也好,广告也罢,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报纸天天有,各种各样的报纸从不同角度记载同一时段不同的史实。而这些史实,因其太细致和太“鲜活”,常常被“正史”有意无意地忽略。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汕头埠史话/潮汕文库·研究系列》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某一特定历史或文化领域,内容详实,旨在提供富有洞察力的论述。 《沧海桑田:近世闽南社会经济的变迁与重塑》 导言:时代的十字路口 本书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约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闽南地区(主要涵盖福建南部沿海及内陆部分区域)所经历的剧烈社会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在海禁与开海、传统宗族结构与近代化浪潮、农业主导与商业勃发的复杂张力中完成的重塑过程。闽南,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地理前沿,其命运深刻地嵌入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兴衰之中。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区域史叙事,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海外贸易档案、族谱以及田野调查的间接资料,重构一个在宏大历史叙事下容易被忽视的、充满活力的近世闽南社会生态。 第一部分:地理环境与早期经济基础的固化 闽南地区,地貌崎岖,山多田少,这一地理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当地的生存策略。我们首先探讨宋元以来,闽南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基本格局是如何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固化。 稻作的极限与稻作以外的生存空间: 尽管水稻种植是核心,但有限的耕地迫使当地社会必须发展多样化的副业。书中详述了蔗糖的种植与初加工技术,如何成为明清时期闽南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以及盐业在沿海地带的传统生产模式与官府管制。 山地的开发与族群关系: 内陆山区土地的开发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社会权力分配的过程。我们考察了客家与闽南语系族群在有限资源分配上的互动与冲突,尤其是林地、水源的争夺如何通过宗族制度和地方士绅的调解得以维系或激化。 “海洋焦虑”与实用主义的海洋观: 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的重要性,但长期的海禁政策塑造了一种矛盾的海洋心态——既需依赖海洋获取生计,又惧怕官方的严苛制裁。这种心态体现在渔业、小规模的近海贸易以及走私活动中,构成了官方经济之外的隐秘网络。 第二部分:贸易的扩张与“下南洋”的社会动因 明末清初的几次重要政策转向(如迁界与复界、开埠通商)极大地刺激了闽南的商业活力,催生了空前的“下南洋”浪潮。 商业资本的积累与流向: 考察了以泉州、漳州为中心的商人群体,如何利用家族网络和会馆制度,将商业资本从传统土地积累转向海外贸易。重点分析了早期瓷器、布匹(如漳州白)以及药材的贸易路线和利润结构。 移民的结构性分析: “下南洋”并非简单的贫困人口外流,而是有组织的家族或宗族行为。本书详细剖析了早期移民的行业分布(如锡矿开采、种植园劳作),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番银”汇兑和资助家乡建设(如祖宅修建、科举资助)来重塑家乡的社会等级。 地域性商帮的形成与运作: 探讨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商业组织(如同乡会性质的商帮)如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环境中,扮演了信用担保、法律仲裁和信息交流的中介角色。这些商帮是连接故土与海外的无形桥梁。 第三部分:宗族、信仰与社会治理的重构 在国家权力渗透相对薄弱的区域,闽南社会高度依赖其内在的社会组织和信仰体系来维持秩序和推动发展。 祠堂的社会功能超越祭祀: 祠堂不再仅仅是祖先崇拜的场所,它演变为财产的托管中心、地方纠纷的初审法庭,以及维持宗族凝聚力的政治实体。书中所引用的部分族谱资料显示,族田的管理和对海外归来者的财务监督,是祠堂权力的核心体现。 善堂与慈善事业: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流动和贸易风险的增加,以救助贫困、兴办公益为目标的善堂(如义渡、义庄)兴盛起来。这些民间组织体现了精英阶层对社会危机的响应机制,其资金来源往往与海外贸易利润紧密相关。 宗教信仰的实践性与适应性: 考察了以妈祖信仰、保生大帝崇拜为代表的地方性宗教如何在商业活动和航海活动中扮演“风险对冲”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外来文化元素(如传入的西方宗教)在适应闽南本土习俗时的复杂互动过程。 第四部分:从传统到近代:制度与身份的碰撞 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商业化对传统士绅阶层的侵蚀: 传统科举士绅的权威性,在拥有大量“新富”——即通过海外贸易致富的侨商——的冲击下逐渐削弱。新富阶层利用财富参与地方事务(如修筑道路、建立学堂),挑战了旧有精英的文化霸权。 近代教育的萌芽与侨资的介入: 闽南地区最早出现的新式学堂,往往由海外归来的富商或与海外网络紧密联系的乡绅创办。这些学堂不仅传授新知,更是培养适应近代商业环境和国家认同的新一代人才的温床。 地方治理的转型: 在清末地方自治的探索中,新兴的商会、农会等组织开始介入公共事务。本书详细考察了这种从传统保甲体系向现代民间组织过渡的复杂过程,以及它们在维护地方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双重角色。 结语:被重塑的身份认同 近世闽南的社会经济变迁,是一部关于适应、积累与身份重塑的宏大叙事。它没有简单地被纳入“衰落”或“近代化”的单一框架,而是在海洋的驱动下,形成了既植根于宗族传统,又高度面向外部世界的独特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形成,为理解更广阔的中国东南沿海近代化进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照系。 (本书的写作特点在于,它依赖于对闽南地区独特地理、宗族、商业网络和海外联系的深入剖析,完全避开了对汕头这一特定“埠”的建城史或具体发展历程的直接描写,而是将焦点置于更广义的、跨越泉州、漳州等地的地域性经济文化现象上。)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意外地被书中关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篇章所吸引。一直以来,我对任何地方的历史发展,教育扮演的角色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相当详实且具有启发性。我看到了早期有识之士为兴办教育所做的努力,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学校,为汕头埠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作者对不同时期教育理念的变迁,以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段落,以及这些模式如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塑造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对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在物质发展之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成长,也让我对知识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之处,莫过于其中关于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叙述。我向来对历史中的“人”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讲述了在时代的巨浪中,普通人如何挣扎、奋斗、坚持,以及他们的梦想与失落。我看到了那些为了生活而漂洋过海的奋斗者,看到了在动荡年代中坚守家园的普通家庭,也看到了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抓住机遇的开拓者。这些故事,虽然个体微小,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变迁和人们不屈的精神。作者在叙述这些故事时,没有回避残酷的现实,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对未来的期盼,让我读后既感慨万千,又备受鼓舞。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城市变迁与建筑风格的记录。我一直是个对城市空间和建筑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所以当看到书中对汕头埠建筑风格的详细描述时,我简直欣喜若狂。从早期带有南洋风情的骑楼,到后来涌现的各种中西合璧的建筑,作者用文字为我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城市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的介绍,例如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洋行和商馆。通过文字,我仿佛能看到这些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它们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作者对于建筑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生动描绘,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外观和内在气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勾起了我对实地探访这些建筑的浓厚兴趣。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汕头埠的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我本身并非历史研究的专家,但翻开这本书,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早期商业活动的部分,文字间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码头上人声鼎沸,各种货船往来不绝的繁荣景象。那些详细的史料记载,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日期,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勾勒出汕头埠从一个小渔村崛起成为重要港口的壮丽历程。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以及将这些细节串联成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作者在描述商帮的形成和运作时,也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局外人也能大致理解当时的商业格局和社会联系。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商业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大兴趣点在于其对社会风貌的描绘。我一直对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作者笔下的汕头埠,不仅仅是经济中心,更是一个充满活度和人情味的地方。从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到节庆时的热闹场景,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我特别留意到关于“营老爷”等民俗活动的描写,那些详细的仪式流程和活动细节,让我对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民俗活动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们的情感寄托。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些古老的街巷中,人们是如何按照世代相传的习俗,共同庆祝,彼此联系的。这种对生活化场景的细致刻画,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鲜活的社会生活史,充满了温暖和烟火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