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中国新故事

共享经济:中国新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新红,于凤霞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共享经济
  • 中国经济
  • 新经济
  • 商业模式
  • 社会创新
  • 消费升级
  • 平台经济
  • 数字经济
  • 案例分析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432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11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共享经济发端于美国,而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精彩的无疑是中国。中国分享经济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而如何应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为政府治理创新的“试金石”和“风向标”。
  产能共享——共享经济下的制造新生态已然在路上
  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之一带您“骑”向世界
  住房共享——共享经济下不烧钱的从容前行者,给您带来别样精彩
  医疗共享——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群众看病难,让您“足不出户看名医”

内容简介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新著《共享经济:中国新故事》,全面解码了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集中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崛起,多维透视了单车共享、住房共享、医疗共享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共享现象。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创时代的共享经济,主要讲中国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发展成就、发展痛点以及未来趋势;第2章崛起中的制造业产能共享,主要反映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四大模式、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发展远景;第3章共享单车“骑”向世界,主要介绍共享单车的发展背景、发展贡献、就业、衍生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第4章稳步发展的住房共享,主要介绍住房共享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以及未来发展图景;第5章“病有所医”的医疗共享模式,主要介绍医疗共享的发展态势、存在难点以及发展趋势;第6章信用为共享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阐释信用对共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7章共享经济观点集萃,主要介绍对共享经济发展的认识。

目录

“创时代”的中国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发端于美国,而将这个故事演绎得最精彩的无疑是中国。中国共享经济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而如何应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为政府治理创新的“试金石”和“风向标”。

一、共享经济的中国大映像 /002

二、精彩背后的发展痛点 /026

三、未来发展蓝图 /032


CHAPTER 02 崛起中的制造业产能共享

大众消费和服务领域共享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制造业产能共享也在悄然兴起。在“互联网+制造”热度高涨的大背景下,无论传统制造业企业还是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试水”产能共享,四种共享模式已初具规模,构建共享经济下的制造新生态已然在路上。

一、认识产能共享 /041

二、产能共享的四大模式 /048

三、崛起中的产能共享 /061

四、产能共享发展之困 /068

五、产能共享大趋势 /071


CHAPTER 03 共享单车“骑”向世界

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无疑是当前我国共享经济领域最为火爆也备受争议的焦点。共享单车的兴起唤起了许多人的自行车情结,也让许多外国友人惊叹不已,而因其出现的管理挑战也接踵而至,人们不禁要问,共享单车为什么会“热”起来?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一、“单车热”的背后 /078

二、小单车的大贡献 /080

三、数说共享单车行业就业 /086

四、共享单车的新问题 /090

五、共享单车向何处去 /094


CHAPTER 04 住房共享的美好时代

人在旅途成为新工作与生活模式的重要场景,人们越来越厌倦量贩式酒店千篇一律的服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房间。住房共享是共享经济下不烧钱的从容前行者,行稳致远或是其生动写照。

一、住房也可以共享了 /101

二、住房共享兴起并非偶然 /106

三、住房共享的别样精彩 /109

四、住房共享的发展难点 /123

五、住房共享的未来图景 /126


CHAPTER 05“病有所医”的医疗共享模式

“病有所医”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已困扰我们良久,共享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足不出户看名医”充满了期待。在强调建设健康中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医疗共享前景无限。

一、认识医疗共享 /133

二、医疗共享面面观 /147

三、医疗共享的难点 /156




CHAPTER 06 信用为共享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信用体系是共享经济的基石。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信用体系不尽完善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社会信用体系急需完善,共享经济发展所积累的数据和技术创新将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将越发显著。

一、不可或缺的信用 /167

二、共享经济信用保障建设实践 /169

三、数说信用对共享经济的作用 /174

四、更好地发挥信用的作用 /200


CHAPTER 07 观点集萃

一、加快构建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价值衡量体系 /206

二、深化分享经济“放管服”改革 /210

三、关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

思考与建议 /215

四、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分享经济 /219

五、分享经济监管创新呈现三大趋势——《关于促进

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解读 /222

六、分享经济促进就业创业的全球观瞻

与中国印象 /225

七、分享经济重构社会关系 /231


结语 /243

参考文献 /205


前言/序言

“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是不能从别人那里分享的。30美元一晚的客房,8美元一天的自行车,9美元一小时的皮卡,10美元一天的停车位,6美元一天的割草机。如果你去参加聚会但是缺一个爱马仕手包,那么花100美元就能用一天;如果你想出海但是没有游艇,那么花300美元就能拥有一天;那出门时没人照看宠物狗怎么办?只需要花5美元就会有人来帮你遛狗……”2013年3月9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共享经济》(The Sharing Economy),描述了以上情景。

时至今日,共享经济已经风靡全球。共享的实践大受欢迎,共享的理念广泛传播,共享的创新探索层出不穷。著名未来学家与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甚至预言,共享经济会在21世纪下半叶成为人类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到那个时候,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共享物品、信息、能源和服务;生产率极高,边际成本接近零,所有权被使用权所代替,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所代替。

共享经济发端于美国,而随后的实践发展表明,将这个故事演绎得最精彩的是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这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态势的确让很多人为之惊叹。

共享经济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明确提到了共享经济:一是在“过去五年工作回顾”部分指出,“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二是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两处表述,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为未来共享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共享经济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也有强大而迫切的现实需求。共享经济适应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是走出发展困境、消除诸多痛点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试验场,对建设网络强国、构建信息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将产生深远影响。如火如荼的中国共享经济正在引领世界潮流,一些领域一开始就面向全球推广,一些领域在全球居于领先创新地位,甚至引得其他国家开始“山寨”中国的创新模式。

如果说在2016年之前,我国共享经济以其精彩纷呈的创新成果赢得一片赞美声的话,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一场几乎全民参与的讨论甚至争议。尽管许多新事物刚出现时都容易引发讨论和关注,但此次共享经济引发的讨论,关注度之高、观点争议之大,堪称罕见。

探索、创新、模仿甚至跟风、投机等现象不一而足,是引发关注和讨论的直接原因。从较早试水的网约车和短租,到后来迅速崛起的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雨伞、板凳、篮球等,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都希望在这一轮资本狂追共享经济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供分享的对象从原来的“闲置资源”到后来有的企业专门为了分享而增加的供给,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单车。有人用“花样分享”形容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各种“玩法”,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讨论和争议。

目前,分享的物品和服务主要集中于生活和消费领域,与公众日常密切相关。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时,往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甚至人身安全。2017年下半年以来,竞争失败的共享单车逐渐退出市场,用户押金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为那些仍在风口投入的共享经济新模式感到担心。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涉及诸多公共资源使用、社会公德与秩序、政府角色期待等公共性话题,容易成为舆论热点。在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观点不一致甚至存在争议都是很正常的。

关于共享经济问题的诸多讨论,也在更深层次反映了公众对于政府治理创新的期待。在当前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致力于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两者中把握好平衡,是对政府施政智慧的巨大考验。至少在现阶段,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方法远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国外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如何应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各界视为政府治理创新的“试金石”和“风向标”,因此必然成为关注焦点。

今天的共享经济裹挟追捧与争议,固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实践的日益成熟,行业内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与洗牌,资本市场的日趋理性,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城市脉动与个体觉醒:转型期社会的面孔 本书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在剧烈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复杂图景,深入剖析了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流动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的深刻变迁。它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商业模式的解读,而是一幅描绘社会肌理、人性幽微与时代精神交织的现实画卷。 第一部分:钢铁丛林中的人与空间 本书开篇,将镜头聚焦于中国迅速扩张的都市群落。这里,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传统社区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功能化、符号化的“新空间”。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观察力,深入到这些新空间——高档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后、新兴的产业园区、以及被遗忘在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去探寻居住其中的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城市化的速度与代价: 第一章细腻地刻画了“新市民”群体,他们是背负着乡土记忆、却必须在钢铁丛林中重新定义“家”的概念的一代。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在新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住房的压力、公共服务的差异化获取,以及身份的隐形壁垒。作者拒绝使用宏大的统计数字,而是通过对几户家庭——一位努力将子女送入优质学区的技术工人,一位在金融区边缘经营着深夜小餐馆的个体户,以及一位在共享办公空间里漂泊的自由撰稿人——的长期跟踪,展现出城市脉动中微观层面的张力与韧性。 空间符号学的解读: 随后的章节转而探讨城市符号的构建。作者分析了城市景观如何被意识形态和资本力量所重塑。例如,精心设计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其背后被快速同质化的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以及新兴的公共艺术和城市绿地,它们在提供视觉愉悦的同时,是否也成为了区隔不同社会群体的无形围墙。书中尤其关注了那些“灰色地带”——那些在城市规划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非正式经济活动和临时性聚落,它们是城市生命力的另一种体现,也是对标准化治理的一种无声抵抗。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塑与代际的裂痕 社会结构的快速流动,必然带来身份认同的迷失与重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物理空间转向了社会心理层面,探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不同代际之间的价值取向和生存哲学的巨大差异。 “内卷”与奋斗的悖论: 这一部分对当下社会语境中流行的概念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作者深入到顶尖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内部,考察“精英阶层”的心理状态。他们发现,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竞争并未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而减弱,反而呈现出更精细化、更无休止的态势。书中访谈了一批“高学历低满足感”的年轻专业人士,探讨了他们对传统成功路径(如体制内工作、大城市房产)的疏离感,以及他们在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期待之间的挣扎。这种挣扎并非源于贫困,而是源于对“无意义的努力”的深刻怀疑。 传统伦理的松动: 书中也详细描绘了家庭结构与伦理关系的微妙变化。随着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传统大家庭的约束力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情感契合、更短期的“临时性联盟”。作者关注了“空巢老人”的数字生活,他们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试图维系遥远的亲情,以及这种“远距离亲密”带来的情感真空。同时,新一代父母在育儿观念上与老一辈的冲突,也成为了家庭内部最直接的文化战场。 第三部分:信息洪流中的注意力经济与个体体验 现代生活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稀缺。本书的第三部分考察了技术如何重塑了个体的认知世界和社交模式,以及这种重塑对社会信任基础的影响。 屏幕背后的公共领域: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分析它们如何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新的信息枢纽和舆论场。但与歌颂技术连接性的观点不同,本书强调了“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的现实影响。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追踪,作者揭示了情绪驱动下的集体行动是如何形成和消散的,以及这种快速反应的公共表达如何反过来规训和影响线下的个体行为。书中特别指出,这种数字化的互动模式,正在挑战着传统的权威解释和知识体系。 消费主义的隐秘仪式: 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了消费主义的深化,但这种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需求,而成为了一种身份的标签和自我表达的语言。本书细致地分析了新兴的“小众爱好圈层”(如精致露营、手冲咖啡文化、复古唱片收藏等)的兴起。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消费行为,实则是都市中产阶级在高度同质化的环境中,寻求独特感和意义的努力。它们是面对宏大叙事时的“微小反叛”,是通过精挑细选的物品来构建个体“避难所”的尝试。 时间的主权之争: 最终,作者将讨论引向了对“时间”本身的争夺。在高效能的社会运转机制下,个体的“闲暇时间”被不断压缩和算法化。本书探讨了人们如何试图夺回时间的主权——无论是通过强调“慢生活”的理念,还是通过对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模糊化处理。这种对时间分配的抗争,实际上是个体对“被定义的生活方式”提出异议的最深层体现。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次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忠实记录与审慎反思。它关注的不是经济增长的宏伟叙事,而是那些在社会高速运行中被挤压、被重塑、或悄然崛起的、关于“人”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子里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我想到的是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是深夜里依旧忙碌的网约车司机,是旅途中为我提供温暖落脚点的民宿主人。共享经济听起来很新潮,但其实它已经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新故事”这几个字,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经济概念,更是在讲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故事。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个体体验串联起来,用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展现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而是有温度的文字,有血有肉的人物,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共享经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激荡出的巨大能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结合了两个我一直都很感兴趣的领域。我对“共享经济”的理解,更多地来自于日常的体验,比如打车、共享单车、住宿共享等等,但我知道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概念背后的逻辑,它如何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又如何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而“中国新故事”这个说法,则让我联想到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我迫切想知道,在这场变革中,共享经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共享经济在中国是如何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共享经济给普通人带来的改变,甚至是挑战。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理解当下社会变迁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我们身边的各种新现象的。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觉得它很有可能满足我的需求。我一直对“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它有点虚泛,我希望能有更具体的解释,比如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它为社会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而“中国新故事”这个副标题更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因为我生活在中国,我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出共享经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独特模式和发展轨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梳理清楚,为什么共享经济在中国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它又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共享经济在解决就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学术风格,而是更偏向一种生活化的、充满活力的感觉。色彩运用大胆,字体也很有创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共享”的那种连接和流动。我一开始是被这个封面吸引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肯定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书,而是能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甚至可能是一些新鲜事物。我平时对经济类书籍的接触不多,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比较远,但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打破这种隔阂,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述经济学。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将“共享经济”这样一个相对现代的概念,与“中国新故事”这样一个带有叙事性和本土特色的主题结合起来。我想象中的“中国新故事”可能是关于转型、关于崛起,而“共享经济”则是一种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两者放在一起,就像是两块看似独立的拼图,但封面设计又暗示着它们能够完美契合,共同描绘出一幅新的图景。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共享经济在中国是如何落地生根,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评分

我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非常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中国社会深层变化的现象。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觉得“共享经济”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但它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肯定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的特点。这本书的“中国新故事”这个副标题,让我认为它会深入挖掘中国在共享经济领域所独有的经验和探索。我非常想知道,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共享经济是如何打破传统壁垒,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就业、消费、甚至城市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权威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共享经济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中国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