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2017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参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结合作者数年来讲授金融工具准则的经验,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会计、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详细阐释,尤其是通过大量举例对准则的变化和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如金融工具的分类变化、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预期损失法、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套期关系评估和套期会计处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等。
本书适用于会计、金融、财务、审计领域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可以作为会计专业硕士(MPAcc)“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金融工具会计专题”的参考教材和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参考用书。
毛新述,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和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兼任财政部第一届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校会计学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和教学协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等。致力于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和国企改革方面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A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多次获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杨纪琬会计学奖。主要承担“中级财务会计”(本科生)、“高级财务会计”(本科生)、“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MPAcc)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王晓珂,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致力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审计师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承担《中级财务会计》《会计学》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梓,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曾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咨询顾问。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承担“会计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 录
第1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1
1.1 金融工具概述 1
1.1.1 基础金融工具 4
1.1.2 衍生工具 4
1.2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终止确认 8
1.2.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条件 8
1.2.2 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8
1.2.3 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 8
1.3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10
1.3.1 金融资产的三分类原则 10
1.3.2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19
1.3.3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1
1.3.4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21
1.4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 22
1.4.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 22
1.4.2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23
1.4.3 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 44
1.4.4 常规买卖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49
1.4.5 融资融券业务的确认和计量 50
1.5 嵌入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51
1.6 金融资产减值: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54
1.6.1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54
1.6.2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68
1.7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分类及其会计处理 83
1.7.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重分类 83
1.7.2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83
1.8 新旧比较与衔接 88
1.8.1 新旧比较 88
1.8.2 新旧衔接 89
第2章 金融资产转移 92
2.1 金融资产转移概述 92
2.2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一般原则 94
2.2.1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定义与流程 94
2.2.2 金融资产的整体与部分终止确认 95
2.3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及其终止确认 97
2.3.1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 97
2.3.2 金融资产转移与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98
2.4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104
2.4.1 金融资产转移整体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 104
2.4.2 金融资产被转移部分整体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会计处理 106
2.5 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08
2.6 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10
2.7 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的会计处理 117
2.8 金融资产转移终止确认总结 118
2.9 新旧比较与衔接 118
2.9.1 新旧比较 118
2.9.2 新旧衔接 119
第3章 套期会计 120
3.1 套期概述 120
3.1.1 套期的概念 120
3.1.2 套期的分类 121
3.2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123
3.2.1 套期工具 123
3.2.2 被套期项目 125
3.3 套期关系评估 131
3.3.1 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应满足的条件 132
3.3.2 符合套期有效性的要求 132
3.3.3 套期关系再平衡 138
3.4 套期会计:确认和计量 142
3.4.1 公允价值套期 142
3.4.2 现金流量套期 153
3.4.3 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 159
3.4.4 汇总风险敞口套期的会计处理 161
3.4.5 套期关系再平衡的会计处理 165
3.4.6 套期会计中期权时间价值的会计处理 166
3.4.7 套期会计的终止 167
3.5 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169
3.6 新旧比较与衔接 170
3.6.1 新旧比较 170
3.6.2 新旧衔接 172
第4章 金融工具列报 173
4.1 金融工具列报概述 173
4.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174
4.2.1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区分的总体要求 174
4.2.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区分的基本原则 176
4.2.3 以外币计价的配股权、期权或认股权证 188
4.2.4 或有结算条款 189
4.2.5 结算选择权 190
4.2.6 复合金融工具 190
4.2.7 合并财务报表中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194
4.3 特殊金融工具的区分 195
4.3.1 可回售工具 195
4.3.2 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 196
4.3.3 特殊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其他条件 197
4.3.4 权益工具和金融负债的重分类 197
4.3.5 特殊金融工具在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 198
4.4 收益和库存股 198
4.4.1 利息、股利、利得或损失的处理 198
4.4.2 库存股 199
4.5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 199
4.5.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互抵销的条件 199
4.5.2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能相互抵销的情形 201
4.5.3 总互抵协议 201
4.6 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 202
4.6.1 一般性规定 202
4.6.2 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 203
4.6.3 利润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 208
4.6.4 套期会计相关披露 209
4.6.5 公允价值披露 213
4.7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 214
4.7.1 定性和定量信息 214
4.7.2 信用风险披露 217
4.7.3 流动性风险披露 224
4.7.4 市场风险披露 225
4.8 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 227
4.9 新旧比较与衔接规定 230
4.9.1 新旧比较 230
4.9.2 衔接规定 231
参考文献 232
前 言
2017年3月31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三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2017年5月2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基本完成了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鼓励企业提前执行。执行本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财政部之前发布的有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布,是财政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防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成果。
本次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融资产分类由现行"四分类"改为"三分类",简化了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调整了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的会计处理,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进一步明确了金融资产转移的判断原则及其会计处理,套期会计更加如实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增加了套期会计中期权时间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加了套期会计中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修订了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规定,等等。
为了便于广大会计、财务、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确保准则的有效贯彻实施,我们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2)、《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CAS 23)、《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CAS 24)、《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CAS 37)的规定,参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IFRS 7)、《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报》(IAS 32)等应用指南和结论基础,以及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应用指南》(2014)等资料,结合近十年来笔者在会计准则教学研究上的积累,以及为金融监管机构及数十家大型央企讲授企业会计准则的经验,编写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2018),对金融工具的四个准则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书由毛新述、王晓珂和李梓编著,毛新述负责全书大纲拟定和初稿撰写,王晓珂和李梓负责修改补充,由毛新述对全书进行统稿和定稿。
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广大会计、财务和审计人员。同时也可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者和理论研究者(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可以作为会计专业硕士(MPAcc)"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金融工具会计专题"的参考教材。由于本书对准则的难点进行了重点梳理,对参加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考生也有帮助。
本书是北京工商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和会计准则研究中心的重要成果。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学科建设优势特色明显。拥有财政部会计名家3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9人,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咨询专家4人;拥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会计学是北京市首批一流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依托会计准则研究中心、投资者保护研究中心、管理会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企业集团研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在会计准则、投资者保护、管理会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企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探索理论前沿、扎根中国实践、服务政策制定一直是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科秉承的发展理念。会计准则研究中心自成立伊始,就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致力于全球企业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准则实施后的政策效果评价,为国际组织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并雄心勃勃地规划了未来的工作,计划分步推出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系列和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系列等研究成果,并将相关成果融入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和课程建设之中,以为中国和全球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和制定发展,以及会计准则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会计学会金融企业会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戴德明教授,中国会计学会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永大中华区行业发展主管合伙人和审计服务首席运营官王鹏程博士,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中国华融王振林博士,中国农业银行张林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周华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李百兴教授对书稿进行了审阅;北京工商大学何玉润教授、张宏亮副教授、刘婷副教授、张路博士、杨克智博士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写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将相关建议反馈至邮箱:maoxinshu@163.com,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毛新述
2018年1月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真是太棒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它们将复杂的会计处理过程可视化,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章节,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详细讲解了资产转移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如何判断资产转移是否构成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这让我对如何处理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交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并介绍了如何通过会计准则来反映和管理这些风险。这让我不仅理解了会计处理的方法,更理解了其背后的业务逻辑和风险控制目的。另外,书中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在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的异同也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正在进行准则转换或者需要理解不同准则下的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小,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我过去在阅读一些金融会计的书籍时,常常会遇到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诸如“有效利率法”、“摊余成本”、“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等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让我这种非会计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书中关于金融工具的套期会计处理,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讲解了套期会计的目标、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套期工具(如远期合约、期权、期货)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并分析了套期会计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我过去对套期会计总是感到很模糊,但看完这部分内容,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精髓。此外,书中还对金融工具的监管要求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有助于我理解会计准则背后的监管逻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讲解细致入微,逻辑严谨,让我能够系统地掌握金融工具会计的知识体系。
评分读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工具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循序渐进,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金融工具的税务处理那一部分,虽然本书主要讲解会计准则,但作者巧妙地将税务考量融入其中,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金融工具的财务影响。例如,书中关于金融工具交易的税收优惠和特殊规定,让我对如何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此外,书中还对金融工具的合并报表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对于集团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过去在处理子公司持有的金融工具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但这本书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书中还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让我对未来的会计准则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局限于现行的准则,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对于我这个行业的研究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复杂的金融工具会计感到头疼,以为自己永远也搞不清楚那些错综复杂的准则。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比如,关于衍生工具的核算,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一步步地剖析了每一种衍生工具的特征、风险以及在不同会计处理下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那部分,作者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确定方法,还详细介绍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的估值调整。此外,书中还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以及混合工具的会计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过去对这些概念总是混淆不清,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豁然开朗。特别是书中对于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详细讲解了减值迹象的识别、减值损失的计量以及减值后的后续处理,让我对如何正确评估金融资产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实操性,让我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我之前遇到的实际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让我有些应接不暇,但也收获颇丰。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金融工具的理解已经 cukup 好了,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讲解》却让我认识到,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书中对金融负债的处理,尤其是关于权益工具和负债工具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会计处理,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总是把一些混合工具简单地归类,但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合同的实质来判断其是负债还是权益,这对于准确进行会计核算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对于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风险披露、公允价值披露等,这对于提升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金融工具,比如嵌入式衍生工具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识别和分离嵌入式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个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