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原价:198.00元
作者: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30245694
字数:
页码:8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2.48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在全世界正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切。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巨大。中国正处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来支撑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因此,探讨在未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如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和实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如何建立经济、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资源、资金、机制等各种障碍,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的减缓排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的14篇报告,详尽地研究了中国从目前到205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资源、人口、环境和全球变暖等各种限制因素,人均收入、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驱动因素,以及影响能源供需的政策、技术、消费模式、金融财政体制、国际合作等因素的演变对中国205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有的放矢、战略性、前瞻性的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是“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系列”著作的第五部,可供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
目录
前言
报告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目录
图表目录
前言
一、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
二、主要国家工业化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三、我国工业化过程的宏观环境和演进趋势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和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二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三、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识别
四、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路径与目标
五、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分析
六、中国强城市100强城市现状统计分析
七、中国城市的能源发展战略
八、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报告之三 中国经济市场化对能源供求和碳排放的影响
目录
图表目录
引言
一、能源的技术经济特性
二、市场化、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三、计划经济时期对能源的配置机制
四、从计划配置能源到市场配置能源
五、能源产业中还没有市场化的部分及其问题
六、在现有能源经济制度下我国的碳排放
七、制度方案与政策建议:在经济增长刚性和保证效率前提下的碳减排
八、总结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四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总报告
一、中国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现状
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测算分析
四、测算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五、中国未来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能源、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五(1) 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推动REⅇ投融资体系发展——2050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之金融改革专题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效率投融资的中国现状
二、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投融资的国际经验
三、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投融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投融资运作设计
五、银行改革发展与促进REⅇ投融资
六、风险投资基金与REⅇ投融资
七、资本市场完善与促进REⅇ投融资
八、促进REⅇ投融资发展的体制与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五(2) 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推动REⅇ投融资体系发展——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之金融改革专题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低碳”背景下,我国REⅇ投资现状及其预测
二、我国金融资产总规模分析与预测
三、REⅇ行业的资金缺口与投资保障分析
四、促进中国低碳发展之投融资体制的金融改革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六 实施碳税效果和相关因素分析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国际实施碳税的经验
二、实施碳税的效果
三、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七 中国陆上地质封存二氧化碳可行性及潜力研究
目录
图表目录
前言
总论中国陆相沉积盆地概况
一、陆上油田地质封存二氧化碳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
二、中国陆上油田二氧化碳封存储量测算
三、煤田资源二氧化碳封存分析
四、煤层气资源二氧化碳封存分析
五、二氧化碳封存盆地资源地质条件
六、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成本分析
七、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风险分析
八、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报告之八 低碳电力与车用燃料技术
目录
图表目录
一、引言
二、电力部门
三、车用燃料
四、中国低碳电力及车用燃料技术减排潜力与成本估算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报告之九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国行动及国际影响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应对气候变化已经采取的行动措施
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预期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措施对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报告之十 低碳经济下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背景:低碳经济下的气候变化情景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
三、气候变化与未来粮食安全
四、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与适应
五、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与适应
六、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
七、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冰川影响的风险及预警
八、低碳经济下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报告之十一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目录
表目录
执行报告
总报告
报告之十二 中国年经济社会发展情景
报告之十三 年台湾地区能源需求情景及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分析
报告之十四 中国年低碳发展情景研
报告之十五 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报告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
(一)工业化的定义
工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巴格奇(A.K.Bagchi)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切纳里(H.Chenery)、库兹涅茨(S.Kuzs)等人也都持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谭慧,1995)。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战略性(strategical)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培刚,1991)。他认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生产技术的突出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二是各个层次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或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三是生产组织的变化;四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
工业化的起点是传统农业社会或既拥有传统农业又拥有现代工商业的二元结构社会。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农业社会(或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的产业化,而且是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的产业化。工业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专业化分工或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导致经济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其表现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及其就业人口的长期增长。
专业化首先是“人的专业化”,即劳动力不断从低素质的“全能选手”向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转变。由于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比农业或农村高,因此人的专业化常常表现为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转移,即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基本主体除了工人外,还应包括有待专业化的农民,工业化过程也正是农民的专业化过程(包括农业内部)。
其次是“物的专业化”,具体又表现为产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工序专业化等各个层次的专业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分化就是产业专业化最表层的表现,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工业内部最基本的专业化分工,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又是重工业内部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机械工业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建筑机械工业和纺织机械工业等,纺织机械工业内部还可以分出很多产品,产品中又可分出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的纺织机械产品还可分出不同的工序等。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种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区域专业化是工业化在区域上的表现,城市化、城市与农村的分化都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
序言
我是一名退休的工程师,对技术细节和宏观经济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在阅读《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的过程中,我被书中详实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预测,而是深入到能源生产、消费、传输等各个环节,对各种技术路径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细致的评估。书中对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在能源转型中的巨大潜力。同时,报告也清晰地阐述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削减排放。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不同情景下的模拟分析,这使得报告具有了很强的预见性。虽然书中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但作者巧妙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趋势的绝佳视角,也让我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能力有了更深的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关心下一代成长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母亲,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让我了解中国未来环境保护政策的书籍。《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它以一种清晰且富有远见的角度,描绘了中国在2050年实现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并最终达到碳中和目标的宏伟蓝图。书中对于能源消费的结构性调整,以及推广清洁能源的战略性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报告虽然涉及到复杂的能源数据和政策分析,但叙述的逻辑非常清晰,让我能够理解国家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决心。它让我相信,一个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是触手可及的。
评分我是一名关注国际事务的评论员,对于大国之间的能源竞争和气候政策变化有着持续的观察。《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源,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发展轨迹。书中对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规划,以及其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特别注意到报告中关于能源安全、技术自主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影响全球格局的重要因素。书中对于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如何在高碳排放与减排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探讨,极具深度和前瞻性。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在能源和气候领域的宏大愿景,也坦诚地指出了实现这一愿景所面临的复杂挑战。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未来走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试图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在这一全球性挑战中所扮演角色的书籍。偶然间我翻阅了《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务实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它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更像是对中国迈向碳中和目标的一次全景扫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能源部门的分析,比如化石燃料的逐步替代、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性。书中也坦诚地指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的速度,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的环保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瓶颈进行了预警,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它提供了一个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框架。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的书,虽然我并非能源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复杂的概念。书中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路径的描绘,尤其是在2050年的愿景,勾勒出了一幅既有挑战又充满希望的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预测,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驱动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和政策阻力。例如,书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提升,以及核能扮演的关键角色,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讨论。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能源转型的成本,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度对话,思考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宏大叙事中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张引人入胜的地图,指引我们探索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它让我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更多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