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的母本。“十一家”指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和张预。此本正文前有“十一家注孙子目录”,首列“孙子本传”,次列上中下三卷篇目。今“孙子本传”与《孙子遗说》合订一册,《遗说》卷末有“承德堂”朱文牌记。此次《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中华再造善本》所据之本亦为此本。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ZUI ZHU 名的兵学典范之书。曹操(一五五—二二〇)一名吉利,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注简要质切,多得《孙子》本旨,而且又据其御军三十年的经验,对十三篇的原意有所发挥,故为后世所推重。
第一册:
上卷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中卷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一
第二册:
中卷
军争篇二
九变篇
下卷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孙子遗说
孙子本传
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
? 该书包括《十一家注孙子》三卷和《十家注孙子遗说》一卷。宋刻本。
“十一家”指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和张预。曹操(一五五—二二〇)一名吉利,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注简要质切,多得《孙子》本旨,而且又据其御军三十年的经验,对十三篇的原意有所发挥,故为后世所推重。杜牧,杜佑之孙,长于诗文,为晚唐名家之一。杜注《孙子》系曹操之后成就最大、影响亦巨者。其注疏阔宏博,且多引战史以为参证,对《孙子》本旨多有发明。然牧乃一文士,才情有余,而学力未足,且乏实战经验,故其失亦往往有之。陈皞,晚唐人,余未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阔疏,重为之注。”陈注与曹注、杜牧注并称“三家”,其说时时攻牧之短,但就总体而言,成就则较杜注不逮。梅尧臣,《宋史》有传。与欧阳修同时,并为诗友。其注虽不若曹注之深微与杜注之详实,然亦简切严整,堪称佳作,故为欧阳公所推许。张预字公立,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其注征引战史而不繁芜,辨微索隐而不诡谲,明易通达,成就不在梅注之下。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的母本。
《遗说》撰者郑友贤,《宋史》无传,生平不详。其称“武之意,不得谓尽于十家之注”,“摭武之微旨而出于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数十事,托或者之问,具其应答之义,名曰《十注遗说》”。郑樵(一一〇三—一一六二)《通志·艺文略》“兵家兵书”类中著录“《孙子遗说》一卷,郑友贤撰”,知其书之成不晚于高宗朝。
此本正文前有“十一家注孙子目录”,首列“孙子本传”,次列上中下三卷篇目。今“孙子本传”与《孙子遗说》合订一册,《遗说》卷末有“承德堂”朱文牌记。该本“慎”字两出,皆缺末笔;“廓”字一出,不讳;又,书中无光宗名讳及嫌名讳。综上,推定其刊刻在孝宗即位之后、宁宗即位之前(一一六三—一一九四)。
此本钤“钟溪鉴赏”“周暹”等印,并有伪印“岳飞之章”。
《中华再造善本》曾将此底本纳入“唐宋编·子部”,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此书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影印出版,定价低廉,实乃读者之幸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出版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简单重印,更是一种对民族智慧的系统性梳理和保护。能够集合宋代十一家权威的解读汇编成册,本身就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这些历代先贤们在面对相似的困境时,是如何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指导实践的。这种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有许多关于决策、管理和竞争的底层逻辑,隐藏在这些看似古老的文字之中,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应用。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深入了解古代治国安邦之道的同好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古籍整理本时,我曾担心会因为过于艰涩而难以坚持。然而,这部丛刊在内容编排上做到了出人意料的平衡。它既保留了原著的权威性,又通过科学的版式设计和清晰的批注体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发现自己并非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在进行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每一次查阅对照不同注家的观点时,都会产生一种如同福尔摩斯般解谜的快感。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构建自己古代思想体系的读者,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且多维度的参照系。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孤本,而是努力贴近读者的知识桥梁,让晦涩的典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套书的收藏价值,远超其作为阅读材料的本身。在如今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一套如此精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实体经典丛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体现。纸张温润的触感、油墨散发出的微弱清香,以及翻页时那种特有的沙沙声,都是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感官体验。更何况,此类汇集了多个权威注家的版本,其资料的稀有性和整合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像是一份流动的历史档案,承载着数代学者对经典的敬畏与研究心血。把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不仅是对自己学术兴趣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的一种无声致敬。这不仅仅是买了一套书,更像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添置了一件厚重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惊喜了!首先,拿到手时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立刻让人觉得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珍本。封面设计采用了经典的古籍风格,那种典雅的纹饰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字体排版也处理得极为考究,字号适中,行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这套书的装订非常牢固,每一页都像是精心呵护的文物,可以放心大胆地翻阅而不用担心散页的风险。作为一名喜欢实体书的读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仪式感和愉悦感。可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散发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随时拿起它,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部作品的注释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哲学和兵法的综合导读手册。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文,在详尽的注释下变得条分缕析,清晰可见。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战例分析和战略思想的阐释,作者们似乎动用了大量的精力去考证和比对不同的解读版本,最终呈现出一个相对全面且有说服力的体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即便是对古代军事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逐步领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每读完一个篇章,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者思维模式的大门。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细致的梳理,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可以比拟的,它真正体现了“丛刊”二字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