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史记(文白对照本)
出版社: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08664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版次:第1次
开本:16开皮面精装6册
字数:4833千字
定价:1560.00元
《史记》是中国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是一部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皮面材质,触感温润而富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精品。16开的版式,拿在手里阅读的时候,视野非常开阔,不像那些小开本,眼睛得凑得很近才能看清细节。更别提那精装的工艺,每一册的边角处理得都非常利落和平整,翻动书页时,那种机械的、印刷品的可靠感扑面而来,让人由衷地感叹,真正的经典值得用最好的物质形态来承载。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华丽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书脊的对齐和装订的牢固程度,也完全不用担心,毕竟是打算放在书架上长期供奉的,就怕那种随便一翻书页就散架的廉价感。这套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让你在翻开它阅读之前,就先对历史产生了应有的敬畏。
评分我深切体会到,要真正领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进,必须依赖可靠的、体系化的教材。这套书作为一部综合性的“中国通史”读物,其宏大的叙事视野和详实的材料支撑,给我提供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的坚实基础。它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制度串联起来,使我能够从“点”的知识,上升到对“面”的理解。通过阅读它,我不再是零散地知道某朝某事,而是开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华文明脉络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是任何零散的纪录片或网络文章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个可以反复查阅和深入钻研的权威性参考系统。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质量,尤其是其印刷油墨和纸张的选择,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准。现在的书籍,很多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用纸张普遍偏薄发涩,油墨印得又黑又重,读久了眼睛非常疲劳。但这一套书,纸张的白度适中,没有那种刺眼的漂白感,光线反射柔和,即便在长时间的夜间阅读,眼睛的负担也明显减轻了很多。油墨的着色深度恰到好处,文字边缘锐利清晰,即便是最小的批注或引文,都能辨认无碍。对于阅读史书这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文本来说,这种基础的物理舒适度,直接决定了你愿意花多少时间沉浸其中。这体现了出版方对于“阅读体验”的重视,远超了一般大众图书的制作标准,更像是在制作一套面向专业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的工具书。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古文的阅读障碍。很多时候,读到那些典籍的原文,就像是面对一堵高墙,虽然知道墙后是宝藏,但缺乏专业知识的钥匙,实在寸步难行。所以,市面上那些只有纯粹文言文的版本,我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而这套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庆幸的,就是它采用了完美的文白对照形式。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只是在旁边潦草地注上几个简单的意思,而是进行了详尽、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和解释。这种对照阅读的体验是革命性的,我可以在对照中理解古人叙事的节奏和用词的精准,同时又不至于因为看不懂而感到沮丧。这种“双轨制”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历史叙事,变得触手可及,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普通人也能一窥史家的洞察力。
评分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与清晰度,是衡量一套历史著作是否上乘的关键指标。我花了几天时间粗略浏览了其中几卷的目录和章节安排,发现编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完全是以时间线索为主轴,层层递进,脉络分明。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注重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的演变,这使得历史的画面感更加立体和饱满。更重要的是,它在史实的呈现上,做到了克制与精准的平衡。它不会用过多渲染性的语言去粉饰太平或夸大残暴,而是将原始的史料和后世的解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种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通史”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它提供的不是一个被定死的结论,而是一个广阔的、充满细节的考察场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