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总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上下册)(第7版) | ||
| 定价 | 198.00 | |
| 出版社 | 人民法院出版社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5月 | |
| 开本 | 09 | |
| 作者 | 张军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510917936 | |
一、本书概况
《刑法[总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7版)系2016年我社出版的《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9版)的配套图书,本书分上下两册,共五章,总字数达104万。本书体例延续了以往风格,对刑法总则条文的阐述从条文、相关规定及释解三个栏目展开,其中相关规定系截至2017年4月底前公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及司法指导文件等。
二、本书特色
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专业性和全面性。专业性体现为本书忠实、精准地阐述了*高人民法院对刑法总则各个条文的司法意见。全面性体现在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实务要点,还有配套的相关规定。
三、本书版次
本版对本书版次问题做了梳理:本书2000年至2008年共出版4版,2009年因为更换主编,没有延续过去的版次,又出了2版。考虑到版次不仅仅是图书版本的记录,而且还体现了品牌的传承,故对本书各版版次作了统一计算,本版确定为第7版,而不是第3版,1至7版“版次表”置于文前,方便读者了解本书品牌渊源。
评价四: 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关于合同法解释论的书,这本书对合同成立、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环节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德日合同法理论,并结合中国合同法的具体规定进行了融会贯通的阐释。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意思表示”的细致解读,从表意行为的构成要件到意思表示的撤回,再到与欺诈、胁迫等因素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书中对“合同履行抗辩权”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关于“不安抗辩权”的条件和行使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让我对这一复杂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还对“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以及损失赔偿范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探讨了惩罚性赔偿在合同法中的适用可能。这本书的理论高度和严谨性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学习合同法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深化理解的学术著作。
评分评价一: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唐朝的《唐律疏议》,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旁征博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剖析了这部法律的形成背景和社会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亲亲相隐”原则的解读,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在法律中的体现,也引发了我对于现代法律中亲情与公正之间如何平衡的思考。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书中对盗窃罪的量刑分析,不仅考虑了物的价值,还区分了盗窃的动机和对象,体现了法律的细腻与人文关怀。此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唐律疏议》对后世东亚各国法律的影响,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深远意义。尽管有些古代的法律术语读起来有些吃力,但作者的解释清晰易懂,让我能够逐步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的法律史佳作,非常值得对中国古代法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评分评价五: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比较刑法学,特别是以北欧国家为例,探讨其刑罚制度的演变与革新的著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单一国家的法律框架,去审视刑罚理论和实践的普适性与地域性。作者详细介绍了瑞典、挪威等国在减少监禁率、推行社区矫正、强调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对其背后的立法理念和哲学思考进行了深入挖掘。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刑罚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的讨论很感兴趣,它探讨了在某些领域,如何通过非刑事化的方式来处理社会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非刑罚化的手段来替代传统的刑罚,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书中还分析了这些国家在毒品犯罪、轻微暴力犯罪等领域的政策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对犯罪率和社会治安的影响。尽管这些北欧国家的社会背景与中国存在差异,但书中关于罪犯改造、预防再犯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理念,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刑事政策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评价二: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国际刑法前沿问题的专著,它主要聚焦于网络犯罪的跨境追诉与合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案例,比如那些涉及金融诈骗、数据泄露以及网络攻击的国际案件。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国家在网络犯罪定义、证据收集、引渡程序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给国际合作带来的挑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属地管辖”和“保护管辖”在网络空间的应用,以及各国如何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下进行司法协作。书中对“数字证据”的取证和采信问题也做了深入探讨,这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尤为重要。虽然这本书的专业性较强,涉及不少国际法和计算机科学的术语,但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使得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我尤其欣赏书中提出的关于建立更加高效、统一的国际网络犯罪情报共享机制的建议,这对于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至关重要。
评分评价三: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为律师和法官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收集、审查和采信指南。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复杂的法律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证明责任”的章节,它通过大量的判例,清晰地阐释了在不同民事案件类型中,原告和被告各自需要承担的证明责任,以及如何通过证据来分配和转移这种责任。书中对“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各类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审查要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给出了很多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在收集书证时,如何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如何应对对方提出的异议。书中还专门探讨了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包括如何固定电子数据的原始状态,以及如何证明其完整性和可信度。这些内容对于在互联网时代处理民事纠纷非常有帮助。此外,作者还结合了最新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让书中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