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是大部分案例来自司法实践,集合并批判实践中的判例研究观点;二是本书的观点是笔者对司法实践的总结,但高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三是本书内容着重于中国本土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构建。四是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为立法、教学提供实践性参考资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有*的理论意义: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各种非法证据及其排除,为系统研究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提供基础理论,为我国制定非法证据排除实施细则提供理论参考;本书中*地提出的“接触说”全程录音录像制度、“供述闸门理论”、“屈服点理论”、“讯问前权利义务告知制度”等理论,为解释相关非法证据产生的原因及完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暂无作者简介.....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沿革
二、对《刑事诉讼法》第54条之解读
三、对《非法证据规定》之解读
四、对“两高解释”之解读
五、对《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之解读
*节 非法证据概述
一、非法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二、非法证据的分类
三、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的区别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与特征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分类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现状与意义
四、非法证据排除的效力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排除条件
二、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的排除条件
三、非法物证、书证的排除条件
第五节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一、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
二、对排除非法证据申请的处理
三、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审查与调查
四、非法证据排除的救济程序
*章 刑讯逼供及非法口供的排除
*节 刑讯逼供问题的提出
*节 刑讯逼供概述
一、刑讯逼供的概念
二、刑讯逼供的现状特征
三、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四、刑讯逼供的危害
第三节 刑讯逼供的排除规则
一、刑讯逼供排除规则综述
二、刑讯逼供的排除应当适用“痛苦规则”
第四节 “痛苦”边界与非法口供排除
一、肉刑的边界
二、肉刑与粗暴执法的区别
三、肉刑与自残行为的区别
四、变相肉刑的边界
第五节 防范刑讯逼供的立法建议
一、建立讯问权利义务告知制度
二、建立犯罪嫌疑人到案时的全程录音录像制度
三、建立犯罪嫌疑人入所体检的录音录像制度
四、建立反向的诉讼监督制度
第三章 威胁逼供及非法口供的排除
*节 威胁逼供问题的提出
*节 威胁逼供概述
一、威胁逼供的概念
二、威胁取证的特点
三、威胁取证的分类
第三节 威胁取证的合理性理论
一、威胁取证的合理性之争
二、威胁取证合理性的法理基础
第四节 威胁取证与威胁逼供的区别
一、威胁取证与威胁逼供的联系
二、威胁取证与威胁逼供的区别
第五节 威胁逼供的排除规则
一、主观标准——痛苦规则
二、客观标准——可能性确信规则
第六节 威胁逼供的排除方式
一、对以亲情威胁逼供的排除
二、对以隐私威胁逼供的排除
三、对以人身自由威胁逼供的排除
四、对以酷刑威胁逼供的排除
五、对以损害财产进行威胁逼供的排除
第四章 骗供及非法口供的排除
*节 骗供问题的提出
*节 欺骗取证概述
一、欺骗取证的概念与特征
二、欺骗取证的分类
三、欺骗取证的立法现状
第三节 欺骗取证的合理性基础
一、刑事讯问的博弈论
二、刑事诉讼模式的控制论
三、公众情感认同论
四、域外立法经验的参考论
五、*公约的规定
第四节 欺骗逼供的排除规则
一、界定欺骗取证合理性的基本原则
二、欺骗逼供的排除规则
第五节 骗供的排除方式
一、以虚构证据进行骗供及排除
二、以隐瞒真相进行骗供及排除
三、以曲解法律进行骗供及排除
四、以态度欺骗进行骗供及排除
五、以虚构事实进行骗供及排除
六、以隐瞒身份进行骗供及排除
七、以违背人伦道德进行骗供及排除
八、以允诺某种利益进行骗供及排除
第五章 诱供的排除
*节 诱供问题的提出
*节 诱供概述
一、诱供的定义
二、诱供的特征
三、诱供的分类
第三节 诱供与其他非法取证手段的关系
一、诱供与骗供的联系与区别
二、引诱与威胁的联系与区别
三、诱供与诱惑侦查的联系与区别
四、诱供与刑讯逼供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诱供合法性的界限
一、从侦查人员的主观目的角度分析
二、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角度分析
三、从取证模式的采用角度分析
四、从讯问规则的运用角度分析
五、从口供的表现形式分析
六、从讯问过程的综合角度分析
第五节 常见的诱供方式
一、以物质利益进行诱供
二、以诉讼利益进行诱供
三、以情感利益进行诱供
四、以精神利益进行诱供
五、以诱导性讯问进行诱供
第六节 诱供的排除规则
一、诱供排除的法理依据
二、诱供的排除方式
第六章 指供的排除
*节 指供问题的提出
一、佘祥林“杀妻”案基本案情
二、佘祥林的申诉材料:透露指供过程
三、指供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节 指供概述
一、指供的概念
二、指供的特征
三、指供的分类
四、指供的立法现状
第三节 指供与诱供的联系与区别
一、诱供与指供的联系
二、诱供与指供的区别
第四节 指供产生的原因
一、产生指供的外部因素
二、指供产生的内部原因
第五节 常见的指供方式
一、指定受贿金额的问供
二、指定行贿人的问供
三、指定请托事项的问供
四、指定受贿细节进行的问供
第六节 指供的排除
一、指供排除的原因
二、指供的审查与排除
三、指供的排除方式
第七章 重复供述的排除
*节 重复供述问题的提出
*节 重复供述概论
一、重复供述的概念
二、重复供述的特点
三、重复供述的分类
四、重复供述与雷同供述、指供的关联
第三节 重复供述形成原因
一、诉讼制度原因
二、诉讼模式原因
三、侦查*的主观原因
四、侦查实践原因
五、犯罪嫌疑人的原因
第四节 重复供述排除的原因
一、重复供述排除的理论之争
二、重复供述排除的原因
第五节 重复供述排除的法理依据
一、域外国家对重复供述排除规则的规定
二、*关于重复供述排除的学说
三、确定排除重复供述的“三性”规则
第六节 重复供述的排除方式
一、先前非法取证行为的违法程度和强迫程度较轻
二、审讯人员发生变化
三、讯问场所发生变化
四、重复供述有足够的时间间隔
五、已经采取清洁措施
六、有罪供述间的关联程度
七、重复供述的密集程度
第八章 非法羁押下口供的排除
*节 非法羁押逼供问题的提出
*节 非法羁押概述
一、非法羁押的概念及特征
二、非法羁押的分类
三、非法羁押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非法羁押口供的性质
一、非法羁押口供性质的理论之争
二、非法羁押口供的双重性质
第四节 排除非法羁押口供的原因
一、非法羁押下讯问的违法性
二、非法羁押下讯问的强迫性
三、非法羁押下讯问的侵权性
四、非法羁押下讯问的公害性
第五节 非法羁押口供的排除方式
一、初查期间非法羁押的口供及其排除
二、非法监视居住下的口供及其排除
三、非法拘禁的口供及其排除
四、超期讯问的口供及其排除
五、讯问地点违法的口供及其排除
第九章 非法证言的排除
*节 非法证言问题的提出
*节 非法证言概述
一、非法证言的概念
二、非法证言的特征
三、非法证言的分类
第三节 证人证言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非法证言的范围不足
二、禁止暴力取证的范围不足
三、对证人权利保护的立法处于空白
第四节 非法证言的形成方式
一、以刑讯逼供形成的非法证言
二、以威胁形成的非法证言
三、以非法拘禁形成的非法证言
四、以欺骗形成的非法证言
五、以引诱形成的非法证言
六、以药物等获取的非法证言
七、无法补正的非法证言
第五节 非法证言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制度原因
二、诉讼模式原因
三、司法*的原因
四、受贿案件的特殊原因
五、证人自身的原因
第六节 非法证言的排除方式
一、申请排除非法证言的条件
二、证人证言的合法性证明方式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效力
第七节 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一、证人出庭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评析
二、证人出庭制度是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第十章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排除
*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问题的提出
*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概述
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概念
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特征
三、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分类
四、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法律性质
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属于案卷材料
二、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属于证据材料
第四节 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同步录音录像的完整性问题
二、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移送与播放问题
三、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查阅、复制问题
第五节 同步录音录像的审查与排除
一、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审查
二、非法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排除
后 记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稳重而专业的封面设计,书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法律实务的专注。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直接关乎司法公正与公民权利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实际的法律运作中,如何界定非法证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准确无误地运用排除规则,一直是困扰法律人的难题。这本书以“实务研究”为导向,预示着它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司法实践的每一个细节。我渴望从书中找到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对法律条文的精准解读,以及对操作性指南的清晰阐述。吴国章先生的著述,一直以来都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著称,相信这本书定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化、实用化的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法律制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书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更是点明了主题,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研究方向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刑事诉讼中的证据问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在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非法证据,如何有效运用排除规则,一直是困扰着许多法律从业者和研究者的难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绝佳平台。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实务研究”,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结合大量的案例,深入剖析非法证据的产生原因、认定标准以及排除规则的适用情形,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同时,我对作者吴国章先生的学术造诣也十分钦佩,相信他能够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为我们呈现出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书名中的“实务研究”四个字,恰恰点出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法律实践的肌理之中,力图解决现实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基石,其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非法证据的界限,如何有效运用排除规则以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吴国章先生,在法律界享有盛誉,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足以让人对这本书的质量充满信心。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为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也能够为关心司法公正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理解法律运行机制的窗口。从书名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很可能涵盖了非法证据的产生、认定、排除的各个环节,并可能对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进行深入解读,甚至会引用大量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充满力量,书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研究”则直击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它不仅是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屏障,也是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排除的程序以及规则的适用范围,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和困惑。因此,一本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实务研究”著作,对于我这样对刑事诉讼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吴国章先生的名字,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我对他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水平深感信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揭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真实运作,并为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的改进提出有益的建议。这本书的出版,我相信会为我国刑事司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带来积极的推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寄托于其“实务研究”的定位。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挑战的领域。如何在复杂的案件事实面前,准确识别和判断证据是否属于非法证据,以及如何正确适用排除规则,往往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一本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专著,对于法律从业者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吴国章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权威和实践经验的保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细致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可能存在的模糊之处进行辨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完善建议。毕竟,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理论的研究最终也要回归到解决现实问题上来。这本书的出现,我相信能够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带来新的启示和推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