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 湖北新华书店

(满58包邮) 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芬]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法)让·梯若尔 著
图书标签:
  • 流动性
  • 金融
  • 经济学
  • 湖北新华书店
  • 包邮
  • 图书
  • 理财
  • 投资
  • 金融学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18635
商品编码:1253338146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 作者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让·梯若尔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 9787543218635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228000 页码 213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了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包括政府和国际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企业的收入可分为保证性收入和非保证性收入,正是由于后者的存在导致企业有时缺乏足够的资金继续有利可图的项目。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企业可以在内部贮存流动性,也可以从企业外部以多种方式获取流动性。外部流动性主要有3种来源:消费者、政府和国际金融市场,作者分别分析了它们的运作方式以及优势和劣势。全书包括四部分和结语,*部分构建企业流动性需求的基础;第二部分分析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定价;第三部分研究政府和国际投资者提供外部流动性的问题;第四部分描述了企业之间没有协调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独立安排流动性供给的结果;*后作者在结语中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将它们与次贷危机联系起来。总体而言,作者的研究对学术界理解金融危机发生的机制是很有价值的,他们提供了偏离完全市场和一般均衡的相对完整的流动性短缺模型,很有开创性。

   作者简介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是一位理论微观经济学家,因在合同和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知名,他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和金融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

让?梯若尔(Jean Tirole)

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科研主任,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学术所长,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是公司财务、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和宏观经济学。


   目录
主编的话
序言
致谢
前言
部分 杠杆和流动性基础
1 杠杆
1.1一个投资规模固定的信贷配给模型
1.2一个表示价值和可保证收入之间缺口的简单道德风险模型
1.3投资规模可变
1.4比较静态和投资的影响
1.5结束语
2 一个简单的流动性需求模型
2.1总体设定
2.2两个流动性冲击
2.3次优合同的执行
2.4流动性冲击的连续统
2.5总体冲击
2.6总结和评论
附录2A:资金转移下的机制设计
附录2B:与消费者流动性的关系
第二部分 完全市场
3 整体流动性短缺以及流动性溢价
3.1内部流动性和整体短缺
3.2外部流动性和流动性溢价
3.3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竞争流动性
3.4内生流动性供给
3.5总结
4 流动性资产定价模型(LAPM)
4.1含两个总体性冲击的流动性资产定价模型
4.2 LAPM的一般情形
4.3风险管理
4.4结束语
附录:均衡的存在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 流动性的公共供给
5 封闭经济中流动性的公共供给
5.1 流动性的公共供给
5.2 风险厌恶消费者情形下的优供给
5.3 政府提供流动性的其他形式
5.4 结束语
6 联结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供给
6.1 国内和国际流动性的模型
6.2 所有产出是可贸易的
6.3 可贸易和不可贸易产出
6.4 结束语
第四部分 流动性浪费和公共政策
7 金融力量与流动性过度贮藏
7.1流动资金的掠夺性储蓄和降价抛售资产
7.2预期到市场冻结时的预防性储蓄
7.3总结
8 专有化投入和次级市场
8.1专有化投入的次级市场
8.2在无协调的国际流动性供给上的应用
8.3总结
后记:对次贷危机的总结性思考
主要的主题和观点
用模型分析次贷危机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在探究这场危机背后的原因。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从他们擅长的现代公司财务出发,为解决诸如为何金融机构、制造业企业和一般家庭持有低收益率的流动性资产;何时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政府和国际金融市场应该出手弥补流动性资产短缺;怎样使经济主体减少并分担风险这些问题提供了创新的、内在一致的见解。

   文摘

   序言

经济金融学前沿探索:从微观机制到宏观稳定 本书(非《(满58包邮) 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 湖北新华书店》)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现代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的深度剖析与前沿思考。我们聚焦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关键变量、金融中介的复杂角色,以及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传导与管理,内容涵盖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非传统工具应用,以及资产定价模型的演进等多个维度。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的波动与稳定 第一章: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驱动 本章深入探讨了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的形成机理。传统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侧重于技术冲击等外生因素,但本书着重分析了需求侧的内生性波动,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如何自我强化形成衰退。我们引入了“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的概念,结合行为金融学的最新研究,解释了投资者情绪和信心在驱动短期市场过度反应与长期趋势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此外,对信贷周期的考察至关重要。信贷扩张与紧缩是如何通过抵押约束(Collateral Constraints)和银行借贷意愿,将微观的资金流动转化为宏观的经济惯性,是本章的核心分析对象。 第二章:现代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与有效性评估 在全球零利率或负利率的背景下,传统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如基准利率调整)效力减弱。本章详细梳理了中央银行在“零利率下限”(ZLB)所采取的非传统工具:量化宽松(QE)、信贷宽松(Credit Easing)以及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我们将计量分析QE对长期债券收益率、资产组合再平衡效应的影响,并探讨信贷宽松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与投资决策。评估这些工具的有效性,需要超越简单的利率传导机制,深入考察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对政策信号的接收程度。 第三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与冲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Policy Mix)是实现宏观稳定的关键。本章分析了财政赤字货币化(Monetization of Debt)的理论边界与现实风险。在主权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政府支出扩张(财政乘数)的有效性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我们对比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组合”和“财政主导”(Fiscal Dominance)情景下的宏观后果,特别是通胀预期管理在政策协同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金融中介与风险的定价 第四章:金融摩擦与信贷配给的微观基础 本书摒弃了完全信息假设下的传统金融理论,聚焦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摩擦。我们详细阐述了“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如何导致信贷市场失灵。阿塞莫格鲁和戴蒙德的内生性违约模型被引入,以解释在外部冲击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如何转化为实体经济的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本章特别关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分析其在规避监管的同时如何积累系统性风险。 第五章:资产定价的动态模型与市场效率 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解释跨期资产收益率差异方面存在局限。本章转向了跨期资产定价模型(ICAPM),强调了“宏观状态变量”(如消费波动、经济不确定性)在驱动风险溢价中的作用。我们深入探讨了预期效用理论在解释市场异常(如波动率偏度、波动率微笑)上的不足,并引入了行为资产定价的框架,例如基于损失厌恶的定价机制。对于固定收益市场,期限结构理论(Term Structure Theories)被应用于分析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路径的预期与风险规避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金融部门的复杂网络与系统性风险 金融体系不再是独立机构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高度相互关联的网络。本章运用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来刻画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关系、衍生品交易对手风险。我们分析了核心-边缘结构(Core-Periphery Structure)在风险传播中的放大效应,以及“多米诺骨牌效应”(Domino Effect)的临界点。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不再局限于机构层面的风险集中度,更关注于跨机构的传染路径和“关键节点”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宏观审慎监管与全球金融治理 第七章:宏观审慎政策的工具箱与实施挑战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已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本书详细介绍了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贷款价值比(LTV)限制、债务收入比(DTI)限制等工具的原理及其对信贷增长和资产泡沫的抑制作用。本章的重点在于政策的序列选择与力度权衡:何时使用总量工具,何时使用针对特定部门的微观工具;以及如何避免监管套利。 第八章:资本流动、汇率失衡与国际金融摩擦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跨境流动对一国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构成挑战。我们审视了“三元悖论”(Impossible Trinity)的现代解读,分析了资本管制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与副作用。对于经常账户失衡问题,本书结合了“新开放经济学的模型”,探讨了汇率波动、国际风险规避(Risk Sharing)以及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国内信贷周期的影响。 第九章:金融创新的监管困境与未来展望 金融科技(FinTech)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起,对现有的监管框架提出了根本性挑战。本章分析了金融创新如何改变支付系统、信贷中介和资产发行方式。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功能性监管”框架,以应对跨市场、跨地域的风险,并审视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潜在重塑。 本书面向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金融监管和资产管理的专业人士,力求在理论深度与政策实践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当初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和“湖北新华书店”的字样吸引了,感觉是那种踏实做学问的书。翻开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对于“内部流动性”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公司运营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作者举的例子中,关于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的效率,如何影响项目决策的速度和质量,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公司内部有时候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项目延误,现在看来,这正是内部流动性不足的表现。而“外部流动性”的部分,则让我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于货币政策、利率变动如何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投资意愿的分析,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他会将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流动性状况相结合,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豁然开朗。虽然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涉及一些专业术语,但我认为作者的讲解还是比较清晰的,即使不是经济学专业人士,只要有耐心,也能从中获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启发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太惊艳了!当初买的时候,单纯是被“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这个名字吸引了,感觉很有深度,又带点神秘感。拿到手之后,虽然包装上写着“湖北新华书店”,还“满58包邮”,但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书绝对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明白的。拆开快递,看到厚实的书脊,心里就有了底。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但又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教科书。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条理,逻辑性极强,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娓娓道来,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让我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理解起来不再吃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流动性”这个概念的拆解,它不单单是指资金的进出,更涵盖了信息、人才、甚至思想的传递和转化。看完前几章,我已经开始反思自己过往对一些经济现象的看法,感觉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这本书不适合那种只想找点轻松读物打发时间的朋友,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带着思考去读,去咀嚼。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绝对会收获满满,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经济理解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购买经历十分有趣,当时是在一个综合类的书店里看到的,包装非常朴实,上面印着“湖北新华书店”的字样,还有“满58包邮”的促销信息,但它的书名“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立刻吸引了我,感觉它是一本有深度、有思考的书。拿到手后,我没有立刻开始读,而是先仔细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写作逻辑非常清晰,他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大段的理论,而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经济案例,引出“流动性”这一核心概念。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内部流动性”的探讨,作者详细分析了企业内部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顺畅流动对于提升经营效率至关重要。他通过一些具体的企业管理经验,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非外部市场变化,而是内部机制的僵化。而“外部流动性”的部分,则将我的视野带向了更广阔的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格局,作者对于不同国家政策变化如何影响资本流动的分析,让我对国际经济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呼应,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经济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对“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只是觉得这个书名听起来很有学问,而且包装很扎实,一看就是正规出版物。拿到之后,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才真正静下心来读。不得不说,作者在概念的梳理和阐述上做得非常出色。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经济现象入手,一点点引导读者去理解“流动性”在不同层面的表现。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企业内部的资金和人才流动对经营效率的影响,作者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内部效率不畅可能造成的隐性成本,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非常有启发性。而外部流动性部分,则讨论了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预期等因素对企业和个人决策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则更宏观一些,需要结合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来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而且语言表达也比较客观,没有太多主观臆断。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毕竟“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被提及,但听起来又好像蕴含着重要的经济规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团。作者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经济概念化繁为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现实的案例,将“流动性”这个抽象的主题讲得既深刻又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内部流动性”时,从企业微观层面切入,探讨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组织架构等多种因素如何影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这让我意识到,企业的高效运作并不仅仅在于外部市场的机遇,更在于内部机制的优化。而在“外部流动性”的探讨中,作者则将视野拓展到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变动、以及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字字珠玑,充满了真知灼见。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经济认知能力,理解更深层次经济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