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从业10年畅销代表作
◆全新升级版,新增6万字内容
◆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
◆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本书为娓娓道来,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 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 经”
◆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礼物
◆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读者评价
《为何家会伤人》为经典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的全新升级版。该书出版七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武志红,专业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知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新浪微博@武志红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武志红
★我读过很多解读家庭关系的著作,但从来没有见过一本书这样适合中国人看。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因与父母的关系而至今内心孱弱的人,这一本书都会大有帮助。
——铁皮人(2011-07-25)
★跟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不同,这本书不只是给父母看的。除了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成人话题,如激情式恋爱的本质、缘分的心理学解释、一见钟情的几种方式等。身边的故事加上新锐的分析,令人顿生“天啊,竟然是这样的”的醍醐灌顶之感。
这本书除了对个人有所帮助外,对于我们这个盛产隔代抚养、打是亲骂是爱、高考至上、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会,更有着广泛的棒喝意义,堪称心灵自救和家庭幸福的通关晋级全攻略。
——绯色小剑(2007-07-07)
★《为何家会伤人》从心理学角度教我们同内心的父母和内心的小孩和解。
——窗边的小豆豆(2014-03-11)
★作者有极高的心理学素养,文笔通俗流畅,他的这本书都堪称经典。如果你正在受家庭问题的困扰,这是一本能让你豁然开朗的好书。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它将为你一一揭开心中的谜底。真的受益匪浅!
——郁丫头(2009-02-13)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
——加木生火(2008-10-15)
★帮助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
——yywez(2011-11-09)
【升级版序: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孩子不该是你的爱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过度地阻碍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家有失败留学生怎么办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中国式家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观点摘录】
◇ 父母能给孩子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 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 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低的心理健康基础。
【篇章选摘】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声称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他都无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婴幼儿时期不亲密,长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 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安全感,而不是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中国人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家庭中的老人又习惯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孩子的分离。
在一个有男权倾向的社会,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 妈妈永远是末位的。当母亲有了儿子,她便将自己对丈夫的欲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总是害怕被母亲的爱所吞没,于是便有抗争,抗争的结果是,将逃离妈妈的欲望转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权色彩浓重的广东潮汕地区,一般男人不会离婚,老婆就是妈妈、是责任。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侣,男人对众所周知的性爱有羞耻感,因为这令他想到对母亲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会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个女人来谈情说爱。这样,被丢在家里的妻子、一个缺爱的妈妈所生的孩子里,男孩会与来自母亲的情欲纠缠,而女孩, 则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通常我们第一个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童年的内心模式在成年就会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轮回。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
萝莉总是嘟着嘴要吃奶的样子,她们渴望被包容,需要安全感,但是同龄人只有活力、热情。大叔就是妈妈,一个没有乳房的“妈妈”。大叔都是被阉割的,如果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自卑于自己的男性力量,但是萝莉让大叔有了用武之地——“喂奶”。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应该寻找激情和独立的情感。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都会拒绝的,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爱大叔的萝莉只是生理年龄到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拉着爸爸的手探索世界的阶段。
其实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中国总体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相对于她们的兄弟,根本上得到的关注和爱更少。我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讲过,在有些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有一些高中生与大叔在一起,不是要大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她们往往是多子女家庭中被忽略的孩子,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
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被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为什么会有小三?】
小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想要物质上的满足,另一种是想要赢,后一种是做小三上瘾。小三成瘾的女人一般都比较会折腾,但是一旦男人为她放弃家庭转向她,她马上就跑开了。因为她们只想构建三角关系,她们通常受恋父情结折磨,小时候在与妈妈的竞争中失败了, 长大后要修正这个错误。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爸爸”夺走,因为这样会得罪“妈妈”,会让自己很羞愧。
我一位朋友,才24 岁,已做过十次以上小三了,与她在一起时间长的一个男人对她说,曾经考虑过与妻子离婚,然后跟她结婚, 但是后来发现,幸亏没有离婚,因为她对他老婆的兴趣大过他本人。这个女孩开始并不明白自己为何陷入这种情感模式,后来看小说《道德颂》受到了启发,小说的女主人公认为三个人的关系比两个人的关系有趣得多,可以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她怀了那男人的孩子,但后把孩子打掉了。她一直以为对手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后来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奄奄一息了。然后便有了胜利者的失落,为了应对自己的愧疚,就把腹中的孩子打掉了。
我还有一位朋友,有过三段第三者恋情,每一次都是在男人表示很爱自己妻子或者女朋友的状况下爱上对方的。因为她认为男人很爱“那个女人”,她就可以争一下,而且相信这个男人一定可以更爱她。她的逻辑在别人看来很奇怪,但是继续考察她与男人的交往模式就可以看到某种合理性,比如,她对于男人的需求比较低,只要节假日来看她就可以了。她处于爱的绝望中,将恋父情结一直维持在没有实现的状态,接受了竞争不过“妈妈”以及得不到“父爱”的事实。
在广东潮汕和客家地区,有比较典型的重男轻女现象,很多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之前生了好几个女孩,当这个男孩出生后,家长又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男孩身上。这个地区有很多男人包二奶,而且总有看起来无怨无悔的女孩投入这样的关系。她们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不习惯于独享一个男人,觉得分得一份爱情就满足了。所以, 这些地区就有这种奇特的现象: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不离婚,而另一部分女人甘愿去做二奶。
真正很爱自己的女人是没有办法与他人分享另外一个男人的。在三角关系中,得利的是男人,痛苦的是两个女人,如果男人有足够的同理心,应该不会去构筑这种让人痛苦的关系。
【为什么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搞定?】
中国男性有一多半是那种没有力量的老好人,没有活力。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是道德高尚但乏味的,而且在家里又总是暗示、攻击、指责别人道德低下。与男人一样,这样的女人也是没有活力的。但是,充满欲望的女人是有活力的。比如田朴珺,媒体上关于她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主动、欲望强盛的女性。她跟邓文迪很像,都是可以很直接地向男人示好、撒娇的,她们会凶悍地对待对方,也会凶悍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人类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往往是在找一种圆满,将自己没有的那部分补足。这是无意识的,而且带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男人都被“坏女人”搞定了,因好男人渴望拥有坏女人身上的那份活力。
【为什么不能乱性?】
一些女人用身体与男人做交易以换取她们想要的地位、发展机会。但是她们并不是都能贯彻好所谓的游戏规则。无论是中央编译局女博士还是那些出来爆料的官员情妇。她们都轻视了自己对感情的态度,以为利用身体达到目的就行了。但是实际上,一旦陷进去,与对方发生性关系,就会对对方产生依赖,虽然那不一定是爱,但是当对方与她断绝关系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人是情感动物,得到的爱越少,爱的空洞就越大,一旦与人建立关系,就害怕被抛弃。
现在人们认为爱、性和婚姻是可以分开的,人对感情是有需求的, 但是不能用错误的方式来实现。我曾经在婚恋网站上看到过一个经历了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说,自己每经历一次为了性而性的关系,就会对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们经常过高估计自己,以为自己会很潇洒,其实情感是玩不起的。就像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十诫》中所说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亵渎。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
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爱的渴望级别很高时,就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如果爱的绝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为橡皮人,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超级宅男和超级剩女。很多人会认为剩女是择偶标准太高,其实是她们害怕去爱,害怕渴望得不到满足后的痛苦。不让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根据我接触的个案,只要是想结婚的都结婚了,在这一点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有人说,爱情发生的概率很低,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局限,因为对爱绝望,范围才会那么狭窄。
一个圆有360 度,有的人非得在361 度上找爱,那他永远找不到; 有的人有36 度,那么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 度上找到,那么他就有一半的机会。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前人有总结,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
你和我头脑中想象的一模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常见的问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才是爱。也就是进入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为什么会喜欢同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孩子三岁就有了性欲,恋母情结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个个案,有一个男孩一直与妈妈睡一个被窝,一开始他把自己的情欲关了起来,后来实在关不住,为了防止情欲流向母亲,他选择了同性伙伴。情欲宣泄之后会很愉悦,愉悦就形成一种执着,后来不断地强化成一种性取向。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时尚大师麦昆的同性恋倾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恋母,他有同性恋伙伴,但是他的恋人永远都不及他的妈妈、他的导师或者像 Lady Gaga 这样的女性来得耀眼。他依恋的人是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自己害怕妈妈比他早死,后他果然在母亲去世后自杀了。他的事业选择也与母亲相关,因为母亲爱好缝纫。但是不能跟妈妈一起生活,不能爱上妈妈,所以将情欲流向了他认为安全的宣泄对象——男人。
当然,这只是我接触到的同性恋的一种案例,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
中国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基础上,婚姻安全的高境界是彼此成了亲人,因为亲人是不会离开你的,想起他就很亲切,但实际上也很少想起他。
关于安全感,中国人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说,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爱情还是物质,这种选择题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先有爱情然后再有物质条件呢?中国人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他们一定不会将爱情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关于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新视角。武志红老师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心理学中关于家庭动力学、依恋理论以及人格发展的复杂概念,以一种非常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部分所打动,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在某些关系模式中反复挣扎,为什么有些行为会自动地在亲密关系中重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不好的父母”,而是深入分析了代际传承的心理机制,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应对方式。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对“客体关系理论”的解读,虽然初听起来有些深奥,但通过作者的阐释和丰富的案例,我逐渐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并且能够对照自身的情况进行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不被家伤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如何疗愈”的可能。它鼓励我们去承认和面对童年时期的创伤,去理解父母的局限性,最终实现内心的整合与成长。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家”这个概念的深刻读物。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将心理学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家庭”场景,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充满伤害的互动模式。读这本书,就像是被照进了一束光,照亮了那些藏匿在亲密关系中的阴影。作者对于“情感账户”的描述,让我明白,家庭中的每一次互动,都在悄悄地积累或消耗着彼此的情感资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争吵,那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需求,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与父母、与伴侣、与孩子的关系,究竟是建立在健康的连接之上,还是被一些扭曲的期待和期待的落空所裹挟?武老师的分析非常细腻,他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不易察觉的“小事”,因为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我们家庭关系的底色。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我拥有了一双能够“看见”家庭内在运作机制的眼睛,这让我对未来的改善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夹杂着一丝丝的沉重。武志红老师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们一步步勘察家庭这片“案发现场”,找出那些制造伤痕的“元凶”。他对于“原生家庭”的解读,是我之前从未如此清晰理解过的。我一直以为,成年后离开了家,过去的经历就过去了,却没想到,那些童年时期的创伤,那些父母不经意的言语和行为,像一颗颗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婚恋观、亲子观,甚至自我认知。书中的“巨婴”、“分裂”、“压抑”等概念,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来在关系中遇到的那些困境,并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循的。特别是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分析,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为了维系关系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这种“付出”背后隐藏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武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他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从中学习,而不是被它们束缚。这本书并非是要让我们去指责父母,而是帮助我们理解,并从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独立的人。
评分这部《为何家会伤人》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让我“有感觉”的一本书。武志红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直击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脆弱的地方。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长期以来的一些困惑和不安。作者对于家庭关系的剖析,精准而深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来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所经历的种种不适,都与我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关于“共生”、“界限”、“客体”等概念的阐述,虽然是心理学的术语,但在武老师的笔下,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这些概念如何在真实的家庭互动中体现出来,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考古”,挖掘出了许多被遗忘的记忆和情感,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速效救心丸”,而是引导我们进行一次漫长而有益的自我探索,去理解,去接纳,去改变。
评分终于有机会读完了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尽管我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接触过他的一些访谈和文章,但真正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中,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犀利的语言,层层剥开了家庭关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暗流涌动的伤痕。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那些被遗忘的、被压抑的情感,那些在亲密关系中反复上演的模式,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根源。武老师的分析非常到位,他不仅仅是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指明了可能的解决方向。他强调原生家庭对我们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影响下,重新找回自我,建立更健康的连接。书中关于“讨好型人格”、“自恋”等概念的解读,让我对很多人际交往中的困境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一些案例的分析,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也因此,我更加渴望去理解和改变。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不如说是一本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理解他人的“人生说明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成长之道。
评分里面的观点大多不认同,感觉有的溺爱
评分包装完好
评分还没看,挺深奥,哈哈希望自己可以坚持看完
评分质量棒棒,不错的选择
评分里面的观点大多不认同,感觉有的溺爱
评分质量棒棒,不错的选择
评分很好,很好好看哟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很好好看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