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體甚至為之顫抖。藝術世界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了。因此為了藝術,再怎樣辛苦我也不會後悔。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為草間彌生第1本中文版自傳,回顧自己這一生充滿傳奇的創作之路。書中開頭是從她1975年前往美國的人生開始敘述,因為她認為,儘管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畫畫,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命運的關鍵時刻,還她是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草間彌生在書中詳細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藝術創作源頭與概念,以及她如何以自己的特色勇闖紐約藝壇,進而舉辦畫展,與當代知名藝術家安迪.沃荷一起喝酒創作,成為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但書中也穿插敘述了關於自己童年的過往、家庭背景、求學過程,以及她會走上藝術創作一途的影響來源。
草間彌生自稱為「精神病藝術家」,在書中她毫不避諱談到自身的精神狀況,也談到藝術創作如何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來。「我一圈圈收著藝術這條線,盡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沒有這個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了周遭的環境跑去自殺」。正是因為剛起步摸索的藝術給她指引方向,她才得以生存下來,最後成為在日本影響深遠的重要當代藝術家。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第1本中文自傳
目錄
第1部 東渡紐約
前衛藝術家登場 1957-1966
第2部 鄉關舊事
畫家的自覺 1929-1957
第3部 愛與和平,女王登基
前衛演出的幕後黑手 1967-1974
第4部 相遇之人,心愛之人
G.歐姬芙、J.科奈爾、A.沃荷等等
第5部 歸鄉之後
全球草間,日本發聲 1975-2002
內文試閱
回想起來,一路至今真的是已經走了好遠好遠。雖然我和當代藝術的纏鬥從遙遠的童年歲月就已經開始,然而真正具有決定性、攸關命運的關鍵時刻,還是我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前往美國那天,是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我這一代人因為受到二戰波及,從來沒有在學校學過英文,不過當時對於出國這件事,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那時我非常非常想要擺脫那些陳舊的羈絆,就是想要離開日本。
當時攜帶外匯出國有很多限制,所以出國的時候,我帶了六十件和服和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兩千幅畫,希望能夠賣掉這些換錢過活。
前往美國的飛機上除了我之外,只有兩位美國大兵和一個遠嫁美國的戰爭新娘,整架飛機空空蕩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不像現在,出國沒有那麼稀鬆平常。我不知道遭遇多少障礙,又經過多少掙扎。家人反對也是其中一個難關,光是為了要說服母親,我就花了八年。
我的故鄉在長野縣的松本,兩側被高聳的日本阿爾卑斯山包圍,每天太陽總是很早就消失在群山背後。我常在想,吸納太陽光芒的山後是不是萬丈深淵、什麼都沒有啊?還是說,山的另一邊藏了什麼我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這種對於不明之地的好奇心慢慢成長發芽,演變成想要看看黑漆漆的群山背後到底藏了什麼樣的國家。所以有一天,我寫了一封信給法國總統。信是這樣寫的:
「總統大人,我想要看看法國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請您多多指教。」
內容就是這麼可愛。沒想到,我竟然收到了一封親切的回函,雖然信上只有短短五行:
「謝謝妳對我們的國家這麼感興趣。日本和法國之間有很多文化交流協會,我已經通知他們了。請妳先好好學法文,去考檢定吧。祝妳成功。」
後來,法國大使館細心地給了我很多建議。可是……可是,法文好難學啊!
煩惱歸煩惱,當時其實我也很想要去美國。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本繪本,書上的黑人女孩紮著短短的辮子,有著外國人的臉龐。就是那種感覺!在那些怪怪的、光著腳丫的小孩們住的地方,說不定還有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
晴朗無雲的天空下,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玉米田。陽光滲透到草原的每個角落,空間無邊無際延展到天邊……啊!我好想要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啊。我想要在那裡生活。萬一沒法維生,或許可以一邊種田,一邊繼續畫畫。我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就是要去美國。
到底怎樣才有辦法去美國呢?到底怎樣才有辦法去那個完全沒有人可以投靠的國家?當時日本政府為了防止美金外流,要是沒有保證人的推薦函,是沒有辦法入境美國。我就這樣不停地想著。
日本戰敗後不久,我在松本的一家古書店看到一本畫冊,裡面收藏了喬治亞.歐姬芙 的畫。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會出現在松本這個窮鄉僻壤,可是遇見它是我和美國搭上線的一個重要關鍵。
當我翻閱這本畫冊的時候心想,要是我真的跑去美國,這個人或許會幫我。當時我認識的美國畫家就只有歐姬芙。說認識,也只是聽別人說過,說她是美國現在至有名的畫家。總之,我決定要寫信給她。
我花了六個小時前往東京新宿,去美國大使館。用顫抖的雙手在《名人錄》上的頁面來回穿梭,尋找歐姬芙的通訊資料。當我找到的時候,感覺非常興奮,心裡暗叫果然有耶!話說回來,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十年後,我的資料也會被收錄到《名人錄》當中。
我把歐姬芙的地址抄下來,回到松本之後寄信給她。即便我們素不相識。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畫壇的頂jian人物,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排行前三名的女性藝術家。此外,她也是美國攝影藝術鼻祖艾爾弗雷德.史蒂格勒玆的妻子。她遠離都會的喧囂,在新墨西哥州神秘岩山重重包圍的莊園裡過著隱遁的生活,兀自畫著牛骨散置的靜物。
我寫信跟她說,無論如何我就是想去美國,信裡還附了好幾張水彩畫。不過,其實我認為她絕對不會回信。
可是事情出乎我的意料,歐姬芙竟然回信了!真的是幸運得令人難以置信。她親切地回覆我這個平凡、魯莽又素昧平生的日本女孩,之後還陸陸續續寫了好幾封信鼓勵我。
就這樣,前往美國的意念越來越明確,不過在現實方面,我還是必須得找位身在美國的擔保人才行。這真的很不容易。最後我好不容易想出一個辦法。我們家和前國務大臣兼外交次長植原悅二郎有親戚關係,他介紹了一位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給我,名叫太田夫人。之前她先生移民到西雅圖白手起家,在當地創立銀行、經營旅館還有其他各種生意。雖然現在太田先生已經過世,不過太田夫人還留在美國,可以擔任我的保證人。這件事情解決之後,我們又拜託內村祐之博士、西丸四方博士等許多人幫忙,好不容易才拿到美國簽證。出國的目的註明是要去西雅圖辦個展。
我跑去東京一家名為大陸兄弟(Continental Brothers)的美國公司,把一百萬日元的旅費換成美金,當時這樣做是違法的,更別說那時候一百萬日圓可以蓋好幾棟房子。我把這些錢縫進洋裝、塞進鞋尖,弄得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就這樣去美國。
我抵達美國的第1座城市是西雅圖。透過《名人錄》裡其他畫家的協助,我找到莒.杜扇努 這位藝術經紀人替我發表作品。馬克.托貝和肯尼斯.卡拉翰這些畫家都是因為她慧眼識英雄才得以進入美國畫壇。
我在西雅圖舉目無親,只認識在東京和我見過面的太田夫人,還有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喬治.蔦川先生。我想,自己真的是走上了一條不得了的路,人生開始超乎常軌,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困難在等著我。然而,想到在這種舉目無親的狀況之下,從零開始好不容易終於來到美國,內心的喜悅真的是遠遠超yue任何痛苦。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我的個展在莒.杜扇努畫廊開幕了。展品包含《石精》、《古代儀式》、《古代的舞衣》、《地底燃燒的火》、《骨之遁逃》、《支那的小石》等等,總計包含二十六幅水彩和粉彩畫。此外,我還出席「美國之音」的廣播節目,發表自己對於個展以及美國的感想。
雖然我在美國的第1個個展就這樣圓滿落幕,然而對我來說,打從一開始我就把探險的目的地定在紐約。我想要更上一層樓。
拋下這些西雅圖的牽絆吧,我該開始新的冒險了。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日本文化背景的反思。草间弥生身处西方艺术的前沿,但她的根基始终深植于日本传统美学之中。她笔下那些关于“物哀”情结、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在极简主义中寻找无限张力的思考,显示了她独特的文化融合视角。她讲述了自己带着西方前卫艺术的经验回到日本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微妙的隔阂与亲近感。她既是国际舞台上的“前卫女王”,又是深受东方哲学影响的艺术家。这种跨文化的张力,使得她的自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东西方艺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如何相互影响、碰撞、融合的微观史。尤其是一些关于她早期在京都学习传统绘画的经历,与她后来在纽约进行的激进实验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她艺术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的“圆点”不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带有了某种东方禅意的循环与永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精神困境毫不设防的直面。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创作的记录,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己的心魔共存”的深度剖析。草间弥生没有用晦涩的医学术语来包装她的心理状态,而是用她最擅长的艺术语言,将那种无休止的、侵蚀性的幻觉具象化。那些关于“圆点吞噬一切”、“世界化为虚无”的描述,读起来有一种让人屏息的压迫感。这种坦诚的脆弱,反过来又构成了她作品中最强大的内核。你会发现,她的艺术创作并非是心血来潮的风格选择,而是一种必须完成的、带有拯救性质的仪式。每当她描述自己感到快要被那些内在的声音击垮时,文字里流淌出的却是她如何将这种痛苦转化为创作的燃料,如何通过不断重复和创造来重新锚定自己与现实世界的连接。这种从极度混乱中提炼出秩序的挣扎过程,才是真正动人心魄的地方,它超越了艺术史的范畴,触及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意志。
评分总而言之,读完这部作品,我对草间弥生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果说在博物馆里看她的作品,你感受到的是视觉上的极致饱和与形式上的惊人控制力,那么读完她的自传,你感受到的是人格上的破碎、重建与不屈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本身就充满了草间式的风格——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回顾、插入和强烈的情感爆发点。你会在某个平静的段落里突然被一句关于死亡的直白感悟所击中,也会在最激烈的创作描述中捕捉到一丝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这种情绪的过山车,恰恰是体验她人生的最佳方式。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完整、修饰过的“艺术家传记”,而更像是一份未经打磨的、充满生命能量的“心之地图”。它鼓励读者去思考,真正的创造力是否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不合时宜”和“内在的喧嚣”。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对人性深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洗礼。
评分阅读体验的后半程,风格陡然一变,从早期的挣扎与摸索,转入了充满戏剧张力和时代风云的叙事。当草间弥生踏上纽约的土地,整个叙述的节奏就变得像爵士乐一样,充满了不和谐的美感和快速的跳跃。她对波普艺术、激浪派的接触,以及那些与安迪·沃霍尔、贾斯培·琼斯等人在同一时空下呼吸和交锋的场景,描绘得极其生动。这不是教科书上那种平铺直叙的历史记录,而是充满了当事人的主观情绪和锐利观察。她毫不掩饰自己在那段“战斗”中的孤独和对抗性,那种为了让自己的“无限的网”理念被主流艺术界看见,所付出的巨大心力,那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人读来既敬佩又心酸。书中的某些篇章,那些关于“软雕塑”和“哈普宁(Happenings)”的描述,简直就像是舞台剧的剧本,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读到那些关于“自我消除”和“集体参与”的实验时,我能强烈感受到她那种打破传统艺术界限的革命欲望。这种对体制和既有规则的挑战,是她艺术生命力的核心,而这些文字,就是她留下的最直接的证据。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一拿到手里,我就被封面那迷幻的圆点吸引住了。草间弥生,这个名字在当代艺术界简直就是符号本身,但你知道吗,在真正翻开她的文字之前,我总觉得她那充满无限延伸感的作品背后,隐藏着一个我无法完全触及的灵魂。这本书的开篇,那种直叙的、近乎日记体的叙事方式,立刻将我拽入了一个并非全然光鲜亮丽的艺术世界。她对童年记忆的描绘,那种被“幻觉”占据的童年,不是那种矫饰的、文学化的笔法,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无法自拔的力量感。读着这些早期的片段,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个在松本市的传统家庭里,被无数南瓜和圆点所包围的小女孩,她是如何用绘画来构建一个可以逃离现实压力的私人宇宙的。尤其是在描述她初次来到东京,那种从地方到中心的冲击感,那种艺术理想与生存现实的残酷碰撞,写得尤其真实。那种初出茅庐的莽撞、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渴望,以及在那个保守社会中,一个女性艺术家想要发出声音是多么困难,都以一种近乎粗粝的坦诚被记录了下来。这已经不是在读一本艺术家的自传,更像是在目睹一个生命体如何在极限的压力下,通过创造来维持其存在的必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