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國古代兵器》
作者:楊泓, 李力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41059
分類:歷史 > 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專題史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432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内容简介
早在遠古時代,戰爭已經降臨中華大地,例如黃帝、蚩尤對決的涿鹿之戰,黃帝、炎帝對決的阪泉之戰。每一場戰爭發生的原因各異,既有源於統治者的貪婪本性,為了攫奪資源,四處攻城掠地,以滿足其無休止的慾望;也有源於黎民不堪壓迫,武裝起來反抗當權者;更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無論是甚麼性質的戰爭,兵器都是致勝關鍵。
本書通過豐富的考古發掘及史料文獻,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探尋中國古代兵器的起源、發展及一系列變革。除一般人熟知的刀、槍、劍、戟,更詳細介紹戰車、騎兵、強弓、勁弩、鐵愷、以至各種形式的攻城和守城器械。更重要的是,透過本書認識兵器在不同時代的演變與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關係。
作者简介
楊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化學習,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0年7月開始任研究員,並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開始,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2005年被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編著有《新中國的考古收穫》、《中國古兵器論叢》、《古代兵器通論》等。
李力,1952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在《文物》月刊編輯部從事編輯多年,並擔任文物出版社編審。著有《中國文物》、《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合著)、《華夏之美:中國藝術史圖鑑》(合著)。
前言
第一講 中箭骷髏引出的話題──史前兵器
一、遠射兵器──弓箭
二、格鬥兵器──斧鉞、矛
三、衛體兵器──匕首
四、防護裝具──甲胄、盾
五、作為權威象徵的兵器──玉鉞
六、古史傳說中兵器的製造者──戰神「兵主」蚩尤
第二講 女統帥的「地下武庫」──商周青銅兵器的輝煌
一、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發現
二、最早的青銅兵器
三、執干戈以衛社稷
四、又一位女將──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兵器
五、殷周兵器組合
第三講 戟──一種先秦至漢晉的制式兵器
一、「方天畫戟」和「轅門射戟」
二、古戟溯源
三、東周青銅戟
四、燕下都的考古發現
五、西漢鋼鐵戟
六、東漢魏晉鋼鐵戟七、戟的衰落
第四講 商車初戰──商代車戰和兵器
一、古代車子是什麼模樣?
二、商代馬車的形制特徵
三、商代馬車參戰,裝備青銅兵器
四、商代戰車的威力和局限
五、商代戰車尚不發達
第五講 駟馬難追──兩周戰車和車戰
一、戰車成為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
二、駟馬戰車走上戰爭舞臺
三、兩周戰車性能的改進和分類
四、裝甲車廂和披甲的轅馬
五、車戰的兵器組合──「車之五兵」
六、先秦文學作品中的戰車和車戰
第六講「越王勾踐破吳劍」──東周青銅劍
一、勾踐劍重現江陵楚墓
二、越王劍和吳王劍
三、古劍溯源
四、「季札掛劍」和干將、莫邪鑄劍的傳說
五、青銅冶鑄技藝和雙色劍
六、劍櫝和劍鞘
七、邊地各民族的青銅劍
第七講 從強弓到勁弩──中國古代延續時間最長的兵器
一、《考工記》記載的弓
二、弩生於弓
三、孫龐鬥智──馬陵道之戰
四、長沙楚墓木弩復原
五、戰車裝備了強弩
六、江陵楚墓連發弩
七、漢代弩機的改進
八、漢弩復原
九、漢弩的射程
十、漢代弩箭
十一、三國時期的弩
第八講 無聲的軍陣──秦兵馬俑和秦代兵器
一、農民打井發現「大陶人」
二、排列有序的嚴整軍陣
三、陶俑形象模擬真人,陶馬形體接近真馬
四、原來的陶兵馬俑有繽紛色彩
五、兵馬俑伴出的秦代實戰兵器
六、秦軍的防護裝具──鎧甲
七、秦陵陪葬坑發現了石鎧甲
八、秦始皇陵一號銅車是戰車
九、一號銅車的兵器裝備
十、秦軍主力兵種仍是戰車兵
十一、秦軍步兵數量多,騎兵數量少
第九講「毀車為行」和「變服騎射」──東周步兵發展和騎兵探源
一、「毀車為行」的故事
二、步兵發展是時代的要求
三、騎兵探源,從安陽殷墟的「騎士墓」說起
四、趙武靈王「變服騎射」
五、戰國時期的騎兵和馬具
六、步兵和騎兵的發展對兵器的影響
第十講 飛騎與天馬──騎兵成為漢代軍隊主力
一、西漢初期的軍隊構成
二、漢弱狄強──西漢初年的騎兵
三、漢武帝的飛騎
四、用人命換回的「天馬」──西漢馬種的改良
五、西漢騎兵的兵器
第十一講 百煉精鋼──取代青銅兵器的鋼鐵兵器
一、隕鐵刃青銅兵器
二、年代最早的鋼短劍
三、楚燕鋼劍
四、中山王鐵劍
五、環首刀的威力
六、百煉鋼刀和魏武百辟寶刀
七、鑄鐵脫碳成鋼和炒鋼
八、蒲元造「神刀」
第十二講 漢王陵鐵鎧──鐵鎧發展的歷史
一、燕下都鐵兜鍪──鐵鎧初現戰爭舞臺
二、玄甲耀日光
三、西漢王陵鐵鎧
四、西漢戍邊將士的鐵鎧
五、漢代鐵鎧製作工藝
六、曹植鎧表
七、唐宋甲胄
八、環鎖鎧
九、中國古代甲胄的特徵及對東北亞的影響
第十三講 白馬金具裝──南北朝重裝騎兵
一、中國的馬鐙和歐洲的騎士時代
二、馬具的完備
三、馬鎧的演變
四、披上了馬鎧的重裝騎兵
五、戰馬具裝鎧的形貌
六、重裝騎兵的鎧甲
七、重裝騎兵的兵器
八、尾聲
第十四講 馬蹄聲碎──唐代輕騎和唐宋兵器
一、李唐初創騎兵
二、府兵制和唐律禁兵器
三、《大唐六典》中的兵器
四、《太白陰經》中所記唐軍裝備
五、北宋時期的冷兵器
第十五講 固若金湯──中國古代城防和攻守戰具
一、從環壕聚落到夯築城牆
二、孫臏的攻城思想和墨子的守城策略
三、長城的修築
四、千里烽燧──邊塞防禦體系
五、《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城防和攻守戰具
第十六講 床弩和砲──中國古代重型兵器
一、萬鈞神弩
二、床弩溯源
三、唐代車弩
四、北宋的床弩
五、魏武霹靂車
六、旝動而鼓
七、發砲若雷
八、《武經總要》中記錄的砲
九、《守城錄》中記錄的發砲新法
十、襄陽砲
第十七講 兵符與鼓吹──中國古代軍旅文物
一、從「如姬盜符」說兵符
二、漢魏六朝的軍樂──「鼓吹」
三、胡角「橫吹」的軍樂
四、與鼓吹配合的歌曲
第十八講 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古代戰船
一、白魚躍王舟
二、「不龜手藥」的寓言
三、青銅鑑上的「戰船」
四、「樓船之士」和「羽林黃頭」
五、赤壁之戰
六、車船.拍竿.指南針
七、越洋「寶船」
第十九講 火藥和火器走上戰爭舞臺
一、起源於中國古代煉丹術的火藥
二、北宋初年的三種火藥配方
三、宋代火藥兵器的生產和應用
四、元明火銃──槍械的最初形態
五、火器的外傳與「佛郎機」的引進
六、明代仿製的佛郎機
七、原始火箭
第二十講 考古發現的古代兵書與地圖──從出土竹簡本《孫臏兵法》談起
一、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的發掘
二、《孫臏兵法》重現人間
三、竹簡本《孫子》、《六韜》及其他
四、墓葬裡的兵器簿
五、圖窮而匕首見
六、馬王堆漢墓軍事地圖
後記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技术演进和具体兵器的实战应用熔铸一炉。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是在娓娓道来一场场历史大戏。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关键战役中,特定兵器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时,那种紧张感和策略的精妙都能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出来,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像是跟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茶余饭后探讨那些尘封的往事,既长了见识,又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这种流畅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了解复杂历史主题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细节的挖掘深度,完全超出了我对“兵器图解”的传统认知。它不仅仅停留在罗列“矛、戟、剑、戈”这些基本形制,而是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种兵器如何因材料、冶金技术或战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细微但至关重要的改进。比如,关于古代复合弓的层叠结构解析,以及不同时代对弩机精度调校的考量,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求证态度。读完后,你对这些冷兵器就不再是走马观花的了解,而是能从一个“制造者”或“使用者”的角度去理解它们诞生的必然性。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人由衷地佩服研究者付出的心血和观察力,绝对是为真正想探究历史脉络的读者准备的“宝典”。
评分从文化传承和历史观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在展示“武器”本身,更是在解读一种“权力结构”和“社会形态”。兵器的演变,如青铜到铁器的过渡,以及军队组织形式的跟进,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国家的组织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朝代的甲胄和兵器制式,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哲学的差异。这使得阅读过程超越了单纯的器物鉴赏,上升到了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的整体把握。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切入点,让人明白,研究过去的物质遗存,往往比空泛的史书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和灵魂所在,非常适合那些想从不同维度解读中国历史的朋友。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历史的读物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做到兼顾学术价值、阅读乐趣和精美呈现的少之又少。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翘楚。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哪些信息,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梳理起中国古代军事器械的谱系。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军事模型制作者,还是仅仅对古代工艺美术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知识入口。它经得起反复翻阅,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体悟和发现。这种经久不衰的耐读性,正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财富,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初见时就被它那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上乘,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能感受到印刷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最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插图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线条细腻流畅,那些古代兵器的轮廓、纹理,甚至连金属的锈蚀感都仿佛触手可及。看得出来,出版社在选材和工艺上绝对是下了大工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翻阅和抚摸这本书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让人立刻就能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进入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准,让阅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仪式感,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