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瞭,身體甚至為之顫抖。藝術世界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瞭。因此為瞭藝術,再怎樣辛苦我也不會後悔。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為草間彌生第1本中文版自傳,迴顧自己這一生充滿傳奇的創作之路。書中開頭是從她1975年前往美國的人生開始敘述,因為她認為,儘管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畫畫,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命運的關鍵時刻,還她是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草間彌生在書中詳細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藝術創作源頭與概念,以及她如何以自己的特色勇闖紐約藝壇,進而舉辦畫展,與當代知名藝術傢安迪.沃荷一起喝酒創作,成為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但書中也穿插敘述瞭關於自己童年的過往、傢庭背景、求學過程,以及她會走上藝術創作一途的影響來源。
草間彌生自稱為「精神病藝術傢」,在書中她毫不避諱談到自身的精神狀況,也談到藝術創作如何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迴來。「我一圈圈收著藝術這條線,盡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沒有這個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瞭周遭的環境跑去自殺」。正是因為剛起步摸索的藝術給她指引方嚮,她纔得以生存下來,最後成為在日本影響深遠的重要當代藝術傢。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第1本中文自傳
目錄
第1部 東渡紐約
前衛藝術傢登場 1957-1966
第2部 鄉關舊事
畫傢的自覺 1929-1957
第3部 愛與和平,女王登基
前衛演齣的幕後黑手 1967-1974
第4部 相遇之人,心愛之人
G.歐姬芙、J.科奈爾、A.沃荷等等
第5部 歸鄉之後
全球草間,日本發聲 1975-2002
內文試閱
迴想起來,一路至今真的是已經走瞭好遠好遠。雖然我和當代藝術的纏鬥從遙遠的童年歲月就已經開始,然而真正具有決定性、攸關命運的關鍵時刻,還是我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前往美國那天,是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我這一代人因為受到二戰波及,從來沒有在學校學過英文,不過當時對於齣國這件事,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那時我非常非常想要擺脫那些陳舊的羈絆,就是想要離開日本。
當時攜帶外匯齣國有很多限製,所以齣國的時候,我帶瞭六十件和服和自己長年纍積下來的兩韆幅畫,希望能夠賣掉這些換錢過活。
前往美國的飛機上除瞭我之外,隻有兩位美國大兵和一個遠嫁美國的戰爭新娘,整架飛機空空蕩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不像現在,齣國沒有那麼稀鬆平常。我不知道遭遇多少障礙,又經過多少掙紮。傢人反對也是其中一個難關,光是為瞭要說服母親,我就花瞭八年。
我的故鄉在長野縣的鬆本,兩側被高聳的日本阿爾卑斯山包圍,每天太陽總是很早就消失在群山背後。我常在想,吸納太陽光芒的山後是不是萬丈深淵、什麼都沒有啊?還是說,山的另一邊藏瞭什麼我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這種對於不明之地的好奇心慢慢成長發芽,演變成想要看看黑漆漆的群山背後到底藏瞭什麼樣的國傢。所以有一天,我寫瞭一封信給法國總統。信是這樣寫的:
「總統大人,我想要看看法國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傢,請您多多指教。」
內容就是這麼可愛。沒想到,我竟然收到瞭一封親切的迴函,雖然信上隻有短短五行:
「謝謝妳對我們的國傢這麼感興趣。日本和法國之間有很多文化交流協會,我已經通知他們瞭。請妳先好好學法文,去考檢定吧。祝妳成功。」
後來,法國大使館細心地給瞭我很多建議。可是……可是,法文好難學啊!
煩惱歸煩惱,當時其實我也很想要去美國。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本繪本,書上的黑人女孩紮著短短的辮子,有著外國人的臉龐。就是那種感覺!在那些怪怪的、光著腳丫的小孩們住的地方,說不定還有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
晴朗無雲的天空下,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玉米田。陽光滲透到草原的每個角落,空間無邊無際延展到天邊……啊!我好想要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啊。我想要在那裡生活。萬一沒法維生,或許可以一邊種田,一邊繼續畫畫。我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就是要去美國。
到底怎樣纔有辦法去美國呢?到底怎樣纔有辦法去那個完全沒有人可以投靠的國傢?當時日本政府為瞭防止美金外流,要是沒有保證人的推薦函,是沒有辦法入境美國。我就這樣不停地想著。
日本戰敗後不久,我在鬆本的一傢古書店看到一本畫冊,裡麵收藏瞭喬治亞.歐姬芙 的畫。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會齣現在鬆本這個窮鄉僻壤,可是遇見它是我和美國搭上線的一個重要關鍵。
當我翻閱這本畫冊的時候心想,要是我真的跑去美國,這個人或許會幫我。當時我認識的美國畫傢就隻有歐姬芙。說認識,也隻是聽別人說過,說她是美國現在至有名的畫傢。總之,我決定要寫信給她。
我花瞭六個小時前往東京新宿,去美國大使館。用顫抖的雙手在《名人錄》上的頁麵來迴穿梭,尋找歐姬芙的通訊資料。當我找到的時候,感覺非常興奮,心裡暗叫果然有耶!話說迴來,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十年後,我的資料也會被收錄到《名人錄》當中。
我把歐姬芙的地址抄下來,迴到鬆本之後寄信給她。即便我們素不相識。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畫壇的頂jian人物,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排行前三名的女性藝術傢。此外,她也是美國攝影藝術鼻祖艾爾弗雷德.史蒂格勒玆的妻子。她遠離都會的喧囂,在新墨西哥州神秘岩山重重包圍的莊園裡過著隱遁的生活,兀自畫著牛骨散置的靜物。
我寫信跟她說,無論如何我就是想去美國,信裡還附瞭好幾張水彩畫。不過,其實我認為她絕對不會迴信。
可是事情齣乎我的意料,歐姬芙竟然迴信瞭!真的是幸運得令人難以置信。她親切地迴覆我這個平凡、魯莽又素昧平生的日本女孩,之後還陸陸續續寫瞭好幾封信鼓勵我。
就這樣,前往美國的意念越來越明確,不過在現實方麵,我還是必須得找位身在美國的擔保人纔行。這真的很不容易。最後我好不容易想齣一個辦法。我們傢和前國務大臣兼外交次長植原悅二郎有親戚關係,他介紹瞭一位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給我,名叫太田夫人。之前她先生移民到西雅圖白手起傢,在當地創立銀行、經營旅館還有其他各種生意。雖然現在太田先生已經過世,不過太田夫人還留在美國,可以擔任我的保證人。這件事情解決之後,我們又拜託內村祐之博士、西丸四方博士等許多人幫忙,好不容易纔拿到美國簽證。齣國的目的註明是要去西雅圖辦個展。
我跑去東京一傢名為大陸兄弟(Continental Brothers)的美國公司,把一百萬日元的旅費換成美金,當時這樣做是違法的,更別說那時候一百萬日圓可以蓋好幾棟房子。我把這些錢縫進洋裝、塞進鞋尖,弄得從外錶上看不齣來,就這樣去美國。
我抵達美國的第1座城市是西雅圖。透過《名人錄》裡其他畫傢的協助,我找到莒.杜扇努 這位藝術經紀人替我發錶作品。馬剋.托貝和肯尼斯.卡拉翰這些畫傢都是因為她慧眼識英雄纔得以進入美國畫壇。
我在西雅圖舉目無親,隻認識在東京和我見過麵的太田夫人,還有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喬治.蔦川先生。我想,自己真的是走上瞭一條不得瞭的路,人生開始超乎常軌,未來一定還有很多睏難在等著我。然而,想到在這種舉目無親的狀況之下,從零開始好不容易終於來到美國,內心的喜悅真的是遠遠超yue任何痛苦。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我的個展在莒.杜扇努畫廊開幕瞭。展品包含《石精》、《古代儀式》、《古代的舞衣》、《地底燃燒的火》、《骨之遁逃》、《支那的小石》等等,總計包含二十六幅水彩和粉彩畫。此外,我還齣席「美國之音」的廣播節目,發錶自己對於個展以及美國的感想。
雖然我在美國的第1個個展就這樣圓滿落幕,然而對我來說,打從一開始我就把探險的目的地定在紐約。我想要更上一層樓。
拋下這些西雅圖的牽絆吧,我該開始新的冒險瞭。
這本厚厚的書一拿到手裏,我就被封麵那迷幻的圓點吸引住瞭。草間彌生,這個名字在當代藝術界簡直就是符號本身,但你知道嗎,在真正翻開她的文字之前,我總覺得她那充滿無限延伸感的作品背後,隱藏著一個我無法完全觸及的靈魂。這本書的開篇,那種直敘的、近乎日記體的敘事方式,立刻將我拽入瞭一個並非全然光鮮亮麗的藝術世界。她對童年記憶的描繪,那種被“幻覺”占據的童年,不是那種矯飾的、文學化的筆法,而是帶著一種近乎原始的、無法自拔的力量感。讀著這些早期的片段,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看到那個在鬆本市的傳統傢庭裏,被無數南瓜和圓點所包圍的小女孩,她是如何用繪畫來構建一個可以逃離現實壓力的私人宇宙的。尤其是在描述她初次來到東京,那種從地方到中心的衝擊感,那種藝術理想與生存現實的殘酷碰撞,寫得尤其真實。那種初齣茅廬的莽撞、對西方藝術思潮的渴望,以及在那個保守社會中,一個女性藝術傢想要發齣聲音是多麼睏難,都以一種近乎粗糲的坦誠被記錄瞭下來。這已經不是在讀一本藝術傢的自傳,更像是在目睹一個生命體如何在極限的壓力下,通過創造來維持其存在的必要性。
評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日本文化背景的反思。草間彌生身處西方藝術的前沿,但她的根基始終深植於日本傳統美學之中。她筆下那些關於“物哀”情結、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在極簡主義中尋找無限張力的思考,顯示瞭她獨特的文化融閤視角。她講述瞭自己帶著西方前衛藝術的經驗迴到日本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微妙的隔閡與親近感。她既是國際舞颱上的“前衛女王”,又是深受東方哲學影響的藝術傢。這種跨文化的張力,使得她的自傳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東西方藝術在二十世紀中後期如何相互影響、碰撞、融閤的微觀史。尤其是一些關於她早期在京都學習傳統繪畫的經曆,與她後來在紐約進行的激進實驗之間的對比,展現瞭她藝術思想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她的“圓點”不再是簡單的幾何圖形,而帶有瞭某種東方禪意的循環與永恒。
評分閱讀體驗的後半程,風格陡然一變,從早期的掙紮與摸索,轉入瞭充滿戲劇張力和時代風雲的敘事。當草間彌生踏上紐約的土地,整個敘述的節奏就變得像爵士樂一樣,充滿瞭不和諧的美感和快速的跳躍。她對波普藝術、激浪派的接觸,以及那些與安迪·沃霍爾、賈斯培·瓊斯等人在同一時空下呼吸和交鋒的場景,描繪得極其生動。這不是教科書上那種平鋪直敘的曆史記錄,而是充滿瞭當事人的主觀情緒和銳利觀察。她毫不掩飾自己在那段“戰鬥”中的孤獨和對抗性,那種為瞭讓自己的“無限的網”理念被主流藝術界看見,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那種近乎偏執的堅持,讓人讀來既敬佩又心酸。書中的某些篇章,那些關於“軟雕塑”和“哈普寜(Happenings)”的描述,簡直就像是舞颱劇的劇本,充滿瞭視覺衝擊力,讀到那些關於“自我消除”和“集體參與”的實驗時,我能強烈感受到她那種打破傳統藝術界限的革命欲望。這種對體製和既有規則的挑戰,是她藝術生命力的核心,而這些文字,就是她留下的最直接的證據。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精神睏境毫不設防的直麵。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藝術創作的記錄,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己的心魔共存”的深度剖析。草間彌生沒有用晦澀的醫學術語來包裝她的心理狀態,而是用她最擅長的藝術語言,將那種無休止的、侵蝕性的幻覺具象化。那些關於“圓點吞噬一切”、“世界化為虛無”的描述,讀起來有一種讓人屏息的壓迫感。這種坦誠的脆弱,反過來又構成瞭她作品中最強大的內核。你會發現,她的藝術創作並非是心血來潮的風格選擇,而是一種必須完成的、帶有拯救性質的儀式。每當她描述自己感到快要被那些內在的聲音擊垮時,文字裏流淌齣的卻是她如何將這種痛苦轉化為創作的燃料,如何通過不斷重復和創造來重新錨定自己與現實世界的連接。這種從極度混亂中提煉齣秩序的掙紮過程,纔是真正動人心魄的地方,它超越瞭藝術史的範疇,觸及瞭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意誌。
評分總而言之,讀完這部作品,我對草間彌生的理解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如果說在博物館裏看她的作品,你感受到的是視覺上的極緻飽和與形式上的驚人控製力,那麼讀完她的自傳,你感受到的是人格上的破碎、重建與不屈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本身就充滿瞭草間式的風格——它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迴顧、插入和強烈的情感爆發點。你會在某個平靜的段落裏突然被一句關於死亡的直白感悟所擊中,也會在最激烈的創作描述中捕捉到一絲對傢庭溫暖的渴望。這種情緒的過山車,恰恰是體驗她人生的最佳方式。它提供的不是一個完整、修飾過的“藝術傢傳記”,而更像是一份未經打磨的、充滿生命能量的“心之地圖”。它鼓勵讀者去思考,真正的創造力是否必然伴隨著某種程度的“不閤時宜”和“內在的喧囂”。對於任何一個對藝術、對人性深度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