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齋學術文集 戰國竹書卷
作者:周鳳五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7/04/11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502067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政府出版品> 教育學習> 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係作者二十餘年間專注於ZUI新出土戰國竹簡研究之集大成。內容涵蓋面極廣,舉凡竹簡復原、簡制分析、字形書法、語文考釋、義理詮釋、書寫馴化、學術傳播、司法文書等皆有精當之論述。
全書內容概分為「綜論」、「考釋研究」、「其他」三大部分。作者的具體研究成果除深化戰國竹簡研究之外,對於「郭店儒家佚書」、「上博藏『諸子』類佚書」、「上博藏『國語』類竹書」、「北京清華大學藏『書』類竹書」、「包山與九店楚簡」的研究,更可發先秦學術之微眇,故廣為兩岸及國際漢學界所推重。
作者簡介
周鳳五(1947-2015)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中華民國國家文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講座教授、胡適紀念講座教授、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客座教授、國立中正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創所所長、臺灣楚文化研究會會長、臺灣書法藝術協會會長。曾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國立臺灣大學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等。
從事學術研究四十餘年,學問兼及經學、古文獻學、語言文字學、敦煌學、簡帛學及古典文學等領域。著有《偽古文尚書問題重探》、《六韜研究》、《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華夏之美―─書法》等書。近廿年來更專注於出土古文字與古文獻,涵蓋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學、學術思想史等等,著有〈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等論文數十篇。論述周浹,學養博雅,備受學界敬重。
目錄
編輯凡例
金字塔底的劬勤身影—記從朋齋先生學習的二三事(代序)/林志鵬
第壹編 綜論:文本復原及方法論
第YI篇 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
第二篇 郭店竹簡編序復原研究
第三篇 楚簡文字的書法史意義
第四篇 傳統漢學經典的再生—以清華簡〈保訓〉「中」字為例
第五篇 文字考釋與文本解讀—以出土楚簡為例
第六篇 論上博〈孔子詩論〉竹簡留白問題
第貳編 郭店儒家佚書
第七篇 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
第八篇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
第九篇 讀郭店竹簡〈成之聞之〉札記
第十篇 郭店〈性自命出〉「怒欲盈而毋暴」說
第十一篇 郭店楚簡識字札記
第十二篇 郭店竹簡文字補釋
第十三篇 簡帛〈五行〉引《詩》小議
第參編 上博藏「諸子」類佚書
第十四篇 上博〈性情論〉小箋
第十五篇 上博〈性情論〉「金石之有聲也,弗叩不鳴」解
第十六篇 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劄記
第十七篇 上博三〈仲弓〉篇重探
第十八篇 上博楚竹書〈彭祖〉重探
第十九篇 試說〈季康子問於孔子〉的榮鴐鵝
第二十篇 〈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
第肆編 上博藏「國語」類竹書
第二十一篇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
第二十二篇 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重探
第二十三篇 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
第二十四篇 上博五〈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
第二十五篇 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
第二十六篇 上博六〈競公瘧〉「公乃出視朝」解
第二十七篇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
第二十八篇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重編新釋
第伍編 北京清華大學藏「書」類竹書
第二十九篇 北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保訓〉新探
第三十篇 說「尹既及湯咸有一德」
第三十一篇 清華三〈說命上〉「王命厥百工向,以貨徇求說于邑人」解
第三十二篇 清華三〈赤鵠之集湯之屋〉新註解
第陸編 包山與九店楚簡
第三十三篇 包山楚簡文字初考
第三十四篇 〈睪命案文書〉箋釋—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研究之一
第三十五篇 包山楚簡〈集箸〉〈集箸言〉析論
第三十六篇 九店楚簡〈告武夷〉重探
第柒編 其他
第三十七篇 楚簡文字瑣記(三則)
第三十八篇 楚簡文字考釋
第三十九篇 楚簡文字零釋
參考書目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坦率地说,有些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我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作者在探讨战国竹简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流变时,展现了极其扎实的文献功底。他不仅仅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整合,更是提出了许多独到且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尤其是在对某些关键竹简文本的解读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轻信、不盲从的研究精神,他总是在细微之处挖掘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其与宏大的历史脉络巧妙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正是这种“被迫”的学习,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这本书无疑是为有一定古史基础的读者准备的,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去咀嚼和思考,但一旦领悟,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静水流深”。它不像某些畅销的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的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带领读者走进那个充满智慧的年代。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历史的岸边,冷静地梳理着江河支流的研究者,他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却蕴含着对古代先贤思想的无限尊重与热爱。书中引用的那些晦涩的古文和校勘记录,在作者的细致处理下,变得可以触摸和理解。这套文集真正体现了“学术”的精髓——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是为了探求真相,并以最严谨的方式呈现给真正有心求知的人。它需要耐心,但回报你的,是更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了一种古典的字体,搭配上略带陈旧感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虽然是学术文集,但排版上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尤其是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注释格式,清晰明了,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也能比较顺畅地理解其论证过程。这本书的装订质量也非常好,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自带一种书卷气,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从收藏价值和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文集无疑是近些年来中文史学界的一份重要贡献。它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对于图书馆或个人专业藏书而言,它属于必备的参考工具书范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所体现的,是港台学界那种扎根于田野、精于文本考据的学术传统。这种传统强调的是对原始材料的极致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辨析能力,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即使是针对同一段竹简文字的释读,作者也能列出多方观点,并给出自己审慎的判断,这种平衡的姿态,是任何严肃的学者都应学习的典范。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战国思想提供了一把精确的钥匙。
评分作为一位对古代文字学抱有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深入探讨竹简内容之前,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竹简的载体、书写工具以及出土背景,这些基础知识的铺陈非常到位,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之前对战国时期的文献了解比较零散,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像是被植入了一个高精度的导航系统,能够更系统地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如何通过这些简牍流传下来的。作者的叙述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结构异常清晰,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步将复杂的史料问题解析得条分缕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竹简形制与篇章结构关系的那一部分论述,视角非常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