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现货 香港法概論(第三版)/陳弘毅/三聯書店

港台现货 香港法概論(第三版)/陳弘毅/三聯書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法概論
  • 法學概論
  • 港台法學
  • 陳弘毅
  • 三聯書店
  • 法律
  • 香港法律
  • 法學教材
  • 大學教材
  • 現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7281
商品编码:13538332098

具体描述

《香港法概論(第三版)》

 

作者:陳弘毅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

 

ISBN:9789620437281

 

页数:768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本書由多位香港本地法學教師和律師協力編寫而成,特點是用詞規範、論據充足、觀點清晰、案例典型、闡釋透徹、深入淺出。

 

本書內容共分十八章,全面地介紹整個香港法律體系,範圍包括法律制度、訴訟法、證據法、憲法性法律、行政法、刑法、合約法、民事侵權法、房地產法、房地產轉讓及租務法、信託法、繼承法、家事法、知識產權法、商法、商業組織法、僱傭法、稅務法,乃至涉及內地的民商法律事務。作者結合典型案例作準確扼要的闡釋,當有助讀者增進有關的法律知識。

 

本書自1999年問世以來,連番再版,廣獲肯定和好評。茲因應香港法律發展的新情況,又在內容上作了大幅度修訂,並新增了〈商法〉、〈稅務法〉和〈涉及內地的民商法律事務〉三章。書末附錄〈關鍵詞(英漢對照)〉及〈與香港法律和法制有關的網站一覽〉,方便讀者參考及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陳弘毅,香港大學法學學士(1980),香港大學法律專業證書(1981),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1982)。回香港後,在1984年取得香港律師資格,隨即任教於香港大學法律系至今。1993年起任該系教授,1993至1995年任該系主任,1996年至2002年任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2002年至2008年兼任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現任該學院陳氏基金明德教授(憲法學),並兼任《香港法律學刊》副總編輯、太平紳士、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澳門大學客座教授。著作包括百多篇中英文論文及多本書籍,除在中國內地和海外出版的外,在香港出版的書籍包括《香港法制與基本法》(1986)、《香港法律與香港政治》(1990)、An Introduction to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導論)(2011年第4版)、《法治、人權與民主憲政的理想》(2012)、《西方文明中的法治與人權》(2013)、《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民主憲政》(2013)、以及《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法治探索》(2014年第2版)。

 


香港法律制度的基石与演变:一部深度解析的法律专著 书名: 亚太法制前沿: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制度的结构、挑战与未来发展 作者: 诸位资深法律学者(化名:李志强、张文芳、王建民) 出版社: 国际法律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近年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HKSAR)法律制度进行最全面、最深入的学术考察与实证分析的权威著作。它不仅系统梳理了香港法律体系的起源、殖民地时期遗留的结构,更聚焦于回归后“一国两制”框架下,普通法(Common Law)传统如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简称《基本法》)的要求进行动态的磨合与重塑。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六章,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国际投资者以及对宪制秩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路线图。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宪制基础、司法独立、法律改革前沿三大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对历史背景的过度沉溺,而是将重心置于当代治理的实际操作层面。 --- 第一部分:香港法律体系的宪制基石与演化动力(约300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香港法律体系的“双重血统”——即普通法传统与《基本法》的结合。学者们从宪法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地位及其对香港法律体系的约束力。重点讨论了《基本法》的法律效力层级,明确区分了中央对港的全面管治权与特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在法律实践中的边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对《基本法》第19条和第48条的解释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探讨了在涉及国家安全和中央权力行使时,香港法院的司法审查权限与边界。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判例的梳理,本部分清晰勾勒出香港法律秩序的稳定锚点,即对《基本法》的最高解释权归属问题所带来的制度性影响。 --- 第二部分:核心法律部门的当代挑战与前沿适应(约450字)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证核心,聚焦于几个对香港经济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的法律领域,探讨它们在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下面临的适应性压力。 一、商事法律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系: 详尽分析了香港在公司治理、破产重组(特别是跨境破产程序的协调)以及仲裁法方面的最新发展。作者们探讨了近年来香港在“智慧法庭”(Smart Court)建设方面的举措,以及如何通过改革证据规则和程序法来应对金融科技(FinTech)带来的新型法律问题。重点比较了香港与新加坡在国际商业争议解决领域的竞争策略。 二、人权保障与法律解释学的张力: 本部分以审慎的态度,分析了《香港人权法案条例》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本地法中的适用机制。通过对近期涉及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以及个人资料保护的标志性案件的解构,学者们试图揭示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之间,法院所采取的“相称性测试”(Proportionality Test)的内在逻辑和应用范围。 三、新领域的监管真空与立法回应: 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数据安全、网络犯罪以及虚拟资产交易的监管框架。书中指出,香港作为全球加密货币交易枢纽之一,其现有金融规制在应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挑战时的滞后性,并提出了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数字资产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建议。 --- 第三部分:司法体系的独立性、效率与改革路径(约400字) 本部分着重于香港作为普通法司法枢纽的实际运行机制,并评估了其在后回归时代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压力。 一、法官制度与司法任命: 详细描述了香港司法机构的组织架构,特别是终审法院的角色定位。本章深入分析了法官的选任程序,探讨了如何平衡专业性、本地化以及对《基本法》的忠诚度之间的关系。作者们通过跨司法管辖区的比较研究,评估了香港在法官多样性方面的进步与挑战。 二、效率与可及性议题: 案例研究显示,尽管香港法庭的判决质量享誉国际,但案件积压和审理周期的延长已成为影响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民事诉讼程序改革(如小额索偿法庭的适用范围)的效果,并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证据筛选和法律研究,以提高司法效率的具体方案。 三、国际司法合作的复杂性: 本部分探讨了香港在国际司法互助,特别是证据开示和资产冻结方面,所受到的地缘政治影响。书中分析了香港法院在处理涉及外国法律冲突时的公共政策保留条款(Public Policy Exception)的适用尺度,以确保其司法中立性在实践中得以彰显。 --- 第四部分:法律人才培养与职业伦理的传承(约250字) 法律体系的生命力依赖于其人才的素质与职业伦理的坚守。本部分关注法律教育和专业团体的角色。 作者们考察了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及其他专业机构的法律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知识纳入普通法学生的必修内容,以培养具备双重法律视野的专业人才。 同时,本书对律师公会、大律师公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进行了评估。重点分析了职业道德规范在处理涉及国家安全敏感信息时的适用困境,并建议行业应在维护律师传统角色与遵守新法律环境要求之间,划定清晰且可操作的红线。 ---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法律治理:区域融合与全球定位(约100字)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香港法律制度的未来走向。探讨了在粤港澳大湾区(GBA)法律融合背景下,如何逐步实现法律规则的对接与协调,例如跨境法律服务执业范围的扩大、民商事判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机制的深化。本书强调,香港必须继续扮演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的“超级联系人”角色,而这一角色的巩固,将取决于其法律制度的清晰性、可预测性及其对法治精神的坚定承诺。 --- 本书特点: 深度田野调查: 结合了对数百位法律界人士的一手访谈数据。 比较视野广阔: 频繁引入英格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判例和改革经验进行参照。 结构严谨: 逻辑清晰,从宪制基础到具体部门法,层层递进,适合专业研究与政策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质量简直是一流的,拿到手里就让人心情舒畅。纸张的厚度适中,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质感,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装订非常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有散页的风险,这点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我尤其喜欢它封面的设计,那种简洁又不失庄重的风格,很符合法律书籍的专业调性。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号的排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阅读起来既舒服又不费力。细节之处见真章,可以看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人对书中内容的信任感也大大增加。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一个好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变成了一种对知识的珍视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强得令人赞叹,作者的思维框架清晰可见,仿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可以循序渐进探索的知识迷宫。从宏观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法律条文分析,每一步的过渡都自然流畅,几乎不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梳理脉络。这种结构设计,非常适合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建立系统性认知的人群。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引导,逐步深入理解复杂的法律体系。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时,常常会用对比和归纳的方式进行阐述,使得那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变得泾渭分明。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被清晰引导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提供的。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简直是法律专业写作中的一股清流。它既保持了法律条文应有的严谨和准确性,又避免了那种晦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的“天书”腔调。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平实的语言,去解释最深奥的法理,读起来有一种和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博学的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很多复杂的法律概念,经过作者的拆解和阐述,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这种恰到好处的叙述节奏,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充满了吸引力,不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对于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读者来说,这种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文字功底,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关键指标之一。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上,展现了极高的实践价值。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阐述,而是紧密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最新的司法实践。每一个法律原则的介绍后面,往往都附带着对相关案例的深入剖析,这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和发挥作用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判决结果,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判决背后的法律推理过程,甚至是潜在的争议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条文有效得多,它真正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让知识“活”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经过了长期积累和沉淀的厚重之作。作者在梳理基本框架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学术前沿观点和历史沿革的探讨,使得读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整个法律体系的动态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背景深厚的法律制度,作者的追本溯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该制度深层逻辑的理解。对于那些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更深造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全面的知识平台。它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不仅指明了当前的位置,也标注了未来可以探索的方向,引导着我们持续精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