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 ||||||||||||||||||
| 出版社: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
| 书号: | ISBN 9787503110155 | ||||||||||||||||||
| 主编: | 谭其骧 | ||||||||||||||||||
| 版次: | 1991年10月第1版 | ||||||||||||||||||
| 印次: | 1996年6月河北第2次印刷 | ||||||||||||||||||
| 页数 | 126页 | ||||||||||||||||||
| 开本: | 16开 | ||||||||||||||||||
| 成品规格: | 787mmx1092mm | ||||||||||||||||||
| 装帧: | 精装 | ||||||||||||||||||
| 净重: | 约0.68kg | ||||||||||||||||||
| 定价: | 48元 | ||||||||||||||||||
| 编辑推荐 | ||||||||||||||
| 邓广铭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代史的四把钥匙,即年代,版本,职官以及历史地理,确为不刊之论。年代学方面有陈垣先生所编撰的年表,嘉惠学人;讲究版本以及职官制度的书,自来也不缺乏;唯独历史地理方面,因为国史浩繁,记载各异,往往需要多加查考,特别是地名的历史变迁及其定位,没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念的话,确实对学习和研究工作有所不便。谭其骧先生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撰上面,地图实乃建国后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这本书即为之精华. 
 | 
| 内容简介 | ||||||||||||||
| 本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 | 
| 作者简介 | ||||||||||||||
|     谭其骧(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 
| 图书目录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原始社会遗址图 夏时期全图 安邑、帝丘附近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 春秋时期全图 战国时期全图 秦时期全图 西汉时期全图 东汉时期全图 三国时期全图 西晋时期全图 ... | 
这本厚实的地图册,初拿到手,便觉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凝聚了数千年历史的厚重。我向来对历史的演变轨迹情有独钟,尤其是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影响了文明的兴衰更迭,而传统史书的文字描述往往显得抽象而冰冷。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地图,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图景铺陈开来。翻阅其中关于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疆域变迁的图页时,那种“一目了然”的震撼感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那些河流的走向、山脉的轮廓,甚至是早期都城遗址的标记,都做得一丝不苟。这不仅仅是一本供查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用图形语言讲述的宏大史诗。我曾花了一个下午,仅仅对比了不同朝代首都的选址变化,深思着气候、资源和战略防御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反复筛选着帝王的决策。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地理肌理的求知者而言,这种视觉化的学习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地理概念的门槛。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地图集的要求一向是“苛刻”的,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良莠不齐,很多所谓的“考研专用”不过是粗制滥造的拼凑之作。然而,这册地图集给我的惊喜是多层次的。它的色彩运用非常考究,既不过于花哨分散注意力,又能清晰地区分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比如在处理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政权更迭频繁、边界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时,它所采用的图例和色彩饱和度的拿捏,体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我特别注意到,它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标注,如淝水之战的战场遗址或者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都做了细致的标注和注释,这对于历史事件的定位和情景再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不再是隔着书本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这些精确的线条和标记,去触摸历史的脉搏。这种沉浸式的学习,对于应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了那种对历史本真面貌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评分这本图册的装帧和纸质也值得称赞,这对于经常需要反复翻阅和在地图上做笔记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厚度和韧性很好,即使用铅笔轻轻勾画或用荧光笔标记,也不会有洇墨或损坏页面的担忧。我习惯于将不同朝代的地图放在一起对比研究,所以经常需要反复折叠和展开,这本册子经受住了我“粗暴”的考验,边缘和装订处依然牢固如初,这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匠心。而且,地图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非常细小的村镇或河流支流的名称,在放大后依然能够辨认,这对于考研中常出现的“犄角旮旯”的精确记忆点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不是那种印出来就束之高阁的“样子货”,而是真正为“深度使用”而生的实用工具,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进行无声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学生,我最看重的是地图集的系统性和历史纵深感。很多地图册只关注了某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时间轴。从早期的部族活动范围,到秦汉大一统的郡县体系确立,再到元朝辽阔的疆域,乃至清朝的版图奠定,每一页的过渡都显得逻辑严密,一气呵成。这种编排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追踪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核心区域的“漂移”轨迹。例如,对比一下汉唐时期对于西域的控制力图示与明清时期的差异,那种力量投射范围的变化,通过地理形态的描绘被无限放大了。阅读时,我经常会用直尺在不同时期的地图上测量关键距离,试图量化不同帝国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半径。这种严谨的、数据化的审视,是任何理论探讨都无法替代的直观证据,它为我构建坚实的地理框架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石。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地图绘制之外,所附带的那些简洁而精炼的文字说明。它们不是大段的历史叙述,而是针对特定地图所涉及的时间段、核心地理特征或关键事件背景的“知识点提炼”。比如,在介绍元代行省制度时,它用极少的篇幅解释了这一制度的设计逻辑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既没有冗余的史料堆砌,也没有对考点意义的弱化。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字配比,使得地图本身的功能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凸显,避免了信息的过度饱和。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吸收大量地理信息的备考者来说,这种图文结合的“精炼配方”简直是完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势”和地理的“形”紧密地耦合在一起,让人在记住地理信息的同时,也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动因,这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评分正品。
评分偶尔翻看一下,了解一下古代历史还是不错,适合收藏
评分正品。
评分不开心,同宿舍买的的都有放大镜。而我的没有
评分装帧精美,快递给力,货物完好
评分很不错的地图集
评分很好
评分hao.........................................................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