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仪深 著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南港学风
  • 郭廷以
  • 中研院近史所
  • 历史学
  • 台湾史
  • 学术史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中研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7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0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开始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去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目录

弁言

王聿均先生访问纪录
楔子
郭廷以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
郭廷以先生与罗家伦先生的交往
中央大学迁校之经过
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
郭廷以先生与史事日志的编纂
郭廷以先生在重庆的教学与生活
中大历史系教授忆述
战后的中大及郭廷以先生的教学工作
受访者来台之初的工作与生活
来台后与郭廷以先生的往还
中研院迁台及近代史研究所之初创
近史所成立初期的研究人员
近史所成立初期的研究工作
师恩难忘
张玉法先生访问纪录
陈三井先生访问纪录
王萍女士访问纪录
李国祁先生访问纪录
王尔敏先生访问纪录
李恩涵先生访问纪录
张存武先生访问纪录
张朋园先生访问纪录
林明德先生访问纪录
陈存恭先生访问纪录
魏秀梅女士访问纪录
贾廷诗先生访问纪录
郭正昭先生访问纪录
赖泽涵先生访问纪录
贺忠儒先生访问纪录
林忠胜先生访问纪录
廖隆盛先生访问纪录
王觉非先生访问纪录
刘敬坤先生访问纪录
周道瞻先生访问纪录
魏仲韩先生访问纪录
回忆录

前言/序言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图书简介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是一部深刻记录台湾史学重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史所)发展历程的珍贵口述历史集结。本书通过对一批亲历者、见证者的深入访谈,以鲜活、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近史所自创立、迁台至鼎盛时期,在特定历史环境与学术传统下形成的独特“学风”图景。 本书的焦点集中于两位核心人物:近史所的奠基者与精神领袖——郭廷以先生,以及他所塑造和引领的早期学术群体。郭廷以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其学术思想、治所理念、以及对学者的期许与栽培,构成了南港学风的基石。通过口述者的回忆,读者得以走近这位史学巨匠的日常生活、治学态度和为人风范,了解他是如何在变动的大时代中,为台湾史学界建立起一座坚实的殿堂。 “南港学风”的形成与特质 “南港学风”并非一个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由一群优秀的史学家共同实践、相互砥砺而形成的学术氛围与研究范式。本书细致地剖析了这种学风的几个关键面向: 一、严谨的史料考证与“经世致用”的关怀: 近史所的早期研究深受传统史学的精细考据之风影响,但也积极吸收西方史学的新方法论。口述者们回忆了在郭廷以先生主持下,对原始档案和一手资料的苛求程度。这种严谨不仅体现在对史料的细密梳理上,更在于将史学研究视为一种对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经世致用”的实践。访谈记录展现了学者们如何为了一个细节的准确性而耗费数月心力,以及他们对史料真实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求。 二、跨越代际的学术传承与师徒关系: 本书生动再现了近史所内部浓厚而又充满张力的师徒传承关系。老一辈学者如何挑选、指导和鞭策年轻一代,成为本书重要的情感线索。口述者们坦陈了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被郭先生及其他前辈学者的学术魅力所折服,以及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上所受到的深刻影响。这种传承,既有对学术传统的继承,也有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对“非主流”或边缘史学的探索与包容。例如,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档案的获取与研究限制,老一辈学者如何巧妙地运用他们的学识与人脉进行周旋,为后辈开辟道路的细节,都一一被记录下来。 三、跨学科的视野与研究领域的拓宽: 近史所的研究范畴,顾名思义,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但口述历史揭示了其内部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早期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政治史与外交史,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的重量级学者相继加入。访谈中,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如何在中研院这个相对封闭但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建立起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的交流网络,从而使近史所的研究成果更具立体感和深度。这种在特定院所文化下的“求同存异”与学术争鸣,是形成成熟学风的必要条件。 四、档案、图书馆与物质环境的影响: 本书不仅关注“人”的故事,也极其重视“环境”对学术的塑造力。南港的地理位置、中研院院区内相对简朴而专注的研究氛围,以及最重要的——馆藏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是理解南港学风不可或缺的要素。口述者们详述了早期为抢救、整理和编纂重要档案所付出的努力,这些档案成为了近史所日后研究的“弹药库”。例如,关于特定清末民初档案的征集过程、整理者的工作状态,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套独步台湾学界的档案管理系统,都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背景信息。 五、政治气候与学术独立性的拉锯: 作为一所由政府资助的最高学术机构,近史所在台湾戒严时期,其研究的边界与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本书并未回避这一敏感议题,而是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探讨了学者们如何在维护学术独立性与理解现实政治环境之间进行巧妙的平衡。他们如何处理敏感史料的释读,如何引导学生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以及在学术成果的发表上所采取的策略,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与学术担当。 总结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超越了一般的人物传记或机构志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维持和传承一种高级学术生态系统的社会史研究。它记录的不仅是历史的断代,更是历史学家在特定岛屿与时代背景下,对“如何研究历史”这一根本问题的集体探索与实践。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今天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台湾现代史学的根基是如何在一代学人的筚路蓝缕中奠定的。这本书是史学研究者、台湾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人士案头必备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极其吸引我。有时,你会读到非常精准、近乎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表述,每一个名词的运用都掷地有声,体现了对专业领域的敬畏;但下一秒,可能就会跳跃到一种非常口语化、带着人情味的叙述,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就是当事人坐在你面前,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往事,那种语气、那种情绪上的起伏,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正经”与“鲜活”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冷硬的学术史料,变得立体可感、触手可及。这种多重语态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也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能够进入的切入点,无论是想深入研究历史细节的学者,还是仅仅想了解那个时代风貌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拿到手的时候就注意到封面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色调偏向沉稳的米白和深灰,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种亮闪闪的商业畅销书的做派。内页的字体排版也显得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宽松,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直接穿越回那个时代,看到那些历史人物鲜活的样子。这本书的开本也比较方便携带,放在包里随时拿出来翻阅都很合适,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聚焦于学术机构和人物口述历史的记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所记录内容的尊重与致敬。整体感觉,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肃的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对人物精神的探寻,让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试图捕捉“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那个背景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我能感受到整理者在收集资料和访谈时所投入的巨大心力,那种对事实准确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复杂人性的包容与理解。这种精神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完美的英雄构成的,而是由一群在特定环境下面临选择、做出挣扎、最终留下印记的鲜活个体共同铸就的。这种深沉的反思和对历史责任感的强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纪实文学,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见证。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具有匠心,它似乎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线来推进的,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或人物的“光环”来展开的。你会发现,即便是谈论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侧面,最终也会巧妙地回归到主线人物或机构的核心精神上。这种环形或螺旋式的结构,避免了传统传记或机构史的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僵硬感。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特定时空下的学术图景。这种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到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片段。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收紧,什么时候该放开。有些章节会聚焦于某件具体事件的讨论,讨论得非常深入,细节丰富到让人感觉自己就在现场参与了那些学术争论;而另一些篇章则会突然切换到更宏观的背景介绍,比如当时特定的政治气候或是整个学术界的生态环境。这种跳跃感和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发现的乐趣,你不会感到枯燥,因为总有新的信息点在不经意间抛出来。最难得的是,作者或整理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有些地方并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把解释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主动去思考和探寻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在上学之后,学校里面巴不得孩子整天都在看课文,而根本很少有老师关心孩子读不读其他的图书,学校也没有能提供孩子丰富选择的图书馆,所以在选择这个环节,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做主的余地了。 到了阅读这个环节,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上学了,他们怎么读书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回家来之后,更是很少还有家长像对待没上学的幼儿那样,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钱伯斯特别提到过,在这个环节,是需要阅读时间的,但是当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据了的时候,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自己选择的书? 而且有的孩子一旦没有把大量时间用在做作业上,而是用在了阅读上的时候,家长就会出来干预了,说孩子太贪玩,不用功读书,所以在这个环节,孩子仍然是不自由的,既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也没有多少人支持他阅读。 最后一个环节,读后的交流,不仅仅是最不受大人重视的环节,而且还往往成为扼杀孩子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的环节,因为孩子读了书,就会有各种想法自然地冒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面,他只能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理解书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家长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孩子读三国演义后,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这本书里最聪明的人是谁?孩子答了自己觉得最聪明的人是孔明和庞统,但是老师就在批改的时候打了叉叉,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文学阅读和数理化考试是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妹妹,所以,我们才能在文学中收获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造的果实。但是现在这种消灭个性、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根本已经让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字背诵。所以,在钱伯斯描述的这个儿童阅读循环圈里面,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东西——就是自由。 有一本书叫“谁偷走了我的奶酪”,我想每一个中国家长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偷走了我孩子的自由”?我不想在这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能想得出这个答案的。 而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大的疏漏,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也是这个循环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之所以会有这种疏漏倒也并不奇怪,因为在他的国家里面还不存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么多文学创作的怪圈。在自然的状态下,文学创作当然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自然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中国,首先,作者能写什么,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的。其次,因为长期以来教辅的独霸市场,以儿童文学为专职的作者非常少。仅有的几个能以创作养活自己的作者,都是如郑渊洁、杨红樱那样的,完全走通俗低俗路线的作者。 现在正在征集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里面有一条就是,教科书的编写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作品使用,不需要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所以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头脑清醒的人会愿意进入儿童文学这个领域来任书商宰割呢?更何况,大家很可能还不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辅读物基本上是民营书商通过买书号、然后东拼西凑一些文字,粗制滥造出来的,而大部分教辅读物的收入是给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因为不打通这些关节,他们的书就不可能有市场。 所以实际上这个修改法保护的就是——民营书商、教育部门这两方面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草案得到通过,我们还能指望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什么发展?当中国独立的儿童文学撰稿人都不存在了,我们在选择童书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国外引进的儿童图书,一个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儿童图书。当我们选择的自由就剩下这一点点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有思想的成人阅读者,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都将是不可能了。

评分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性价比非常高!书质量很满意! 算上各种优惠券,折算下来大概10元一本。在京东买书的好处就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对书籍不是特别急切的话,可以等待京东出优惠券。一般来说优惠券最大的力度我见过的是有全场满200-80的东券,更犀利的是,还可以叠加一些京东诸如买满6本减最低价2本、满150立减50等待立减活动。非常的超值!!下面关于这本书和这一类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吧。它会使你变得聪明,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社会中翱翔

评分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评分

价格很低,品相很好,物流很快,京东很赞,爱生活,爱京东!============================================================================================================================================================================================================================================================================================================================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价格实惠,蛮好的。。。。

评分

(1)淩鴻勛先生訪問紀錄 平裝250元 308頁 1982年出版

评分

据悉,京东网上商城今日试运行销售的图书商品将涵盖文艺、社科、经管励志、教育考试、科技、生活、少儿等7大品类39个大分类超过10万种。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华书局,中信出版社等国内出版巨头对于京东网上商城全面进军网购图书市场寄予厚望,并拿出最好的资源鼎力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