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仪深 著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南港学风
  • 郭廷以
  • 中研院近史所
  • 历史学
  • 台湾史
  • 学术史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中研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7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0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开始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去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目录

弁言

王聿均先生访问纪录
楔子
郭廷以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
郭廷以先生与罗家伦先生的交往
中央大学迁校之经过
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
郭廷以先生与史事日志的编纂
郭廷以先生在重庆的教学与生活
中大历史系教授忆述
战后的中大及郭廷以先生的教学工作
受访者来台之初的工作与生活
来台后与郭廷以先生的往还
中研院迁台及近代史研究所之初创
近史所成立初期的研究人员
近史所成立初期的研究工作
师恩难忘
张玉法先生访问纪录
陈三井先生访问纪录
王萍女士访问纪录
李国祁先生访问纪录
王尔敏先生访问纪录
李恩涵先生访问纪录
张存武先生访问纪录
张朋园先生访问纪录
林明德先生访问纪录
陈存恭先生访问纪录
魏秀梅女士访问纪录
贾廷诗先生访问纪录
郭正昭先生访问纪录
赖泽涵先生访问纪录
贺忠儒先生访问纪录
林忠胜先生访问纪录
廖隆盛先生访问纪录
王觉非先生访问纪录
刘敬坤先生访问纪录
周道瞻先生访问纪录
魏仲韩先生访问纪录
回忆录

前言/序言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 图书简介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是一部深刻记录台湾史学重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史所)发展历程的珍贵口述历史集结。本书通过对一批亲历者、见证者的深入访谈,以鲜活、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近史所自创立、迁台至鼎盛时期,在特定历史环境与学术传统下形成的独特“学风”图景。 本书的焦点集中于两位核心人物:近史所的奠基者与精神领袖——郭廷以先生,以及他所塑造和引领的早期学术群体。郭廷以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其学术思想、治所理念、以及对学者的期许与栽培,构成了南港学风的基石。通过口述者的回忆,读者得以走近这位史学巨匠的日常生活、治学态度和为人风范,了解他是如何在变动的大时代中,为台湾史学界建立起一座坚实的殿堂。 “南港学风”的形成与特质 “南港学风”并非一个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由一群优秀的史学家共同实践、相互砥砺而形成的学术氛围与研究范式。本书细致地剖析了这种学风的几个关键面向: 一、严谨的史料考证与“经世致用”的关怀: 近史所的早期研究深受传统史学的精细考据之风影响,但也积极吸收西方史学的新方法论。口述者们回忆了在郭廷以先生主持下,对原始档案和一手资料的苛求程度。这种严谨不仅体现在对史料的细密梳理上,更在于将史学研究视为一种对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经世致用”的实践。访谈记录展现了学者们如何为了一个细节的准确性而耗费数月心力,以及他们对史料真实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求。 二、跨越代际的学术传承与师徒关系: 本书生动再现了近史所内部浓厚而又充满张力的师徒传承关系。老一辈学者如何挑选、指导和鞭策年轻一代,成为本书重要的情感线索。口述者们坦陈了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被郭先生及其他前辈学者的学术魅力所折服,以及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上所受到的深刻影响。这种传承,既有对学术传统的继承,也有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对“非主流”或边缘史学的探索与包容。例如,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档案的获取与研究限制,老一辈学者如何巧妙地运用他们的学识与人脉进行周旋,为后辈开辟道路的细节,都一一被记录下来。 三、跨学科的视野与研究领域的拓宽: 近史所的研究范畴,顾名思义,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但口述历史揭示了其内部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早期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政治史与外交史,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的重量级学者相继加入。访谈中,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如何在中研院这个相对封闭但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建立起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的交流网络,从而使近史所的研究成果更具立体感和深度。这种在特定院所文化下的“求同存异”与学术争鸣,是形成成熟学风的必要条件。 四、档案、图书馆与物质环境的影响: 本书不仅关注“人”的故事,也极其重视“环境”对学术的塑造力。南港的地理位置、中研院院区内相对简朴而专注的研究氛围,以及最重要的——馆藏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是理解南港学风不可或缺的要素。口述者们详述了早期为抢救、整理和编纂重要档案所付出的努力,这些档案成为了近史所日后研究的“弹药库”。例如,关于特定清末民初档案的征集过程、整理者的工作状态,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套独步台湾学界的档案管理系统,都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背景信息。 五、政治气候与学术独立性的拉锯: 作为一所由政府资助的最高学术机构,近史所在台湾戒严时期,其研究的边界与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本书并未回避这一敏感议题,而是通过亲历者的视角,探讨了学者们如何在维护学术独立性与理解现实政治环境之间进行巧妙的平衡。他们如何处理敏感史料的释读,如何引导学生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以及在学术成果的发表上所采取的策略,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与学术担当。 总结 《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超越了一般的人物传记或机构志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维持和传承一种高级学术生态系统的社会史研究。它记录的不仅是历史的断代,更是历史学家在特定岛屿与时代背景下,对“如何研究历史”这一根本问题的集体探索与实践。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今天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台湾现代史学的根基是如何在一代学人的筚路蓝缕中奠定的。这本书是史学研究者、台湾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人士案头必备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具有匠心,它似乎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线来推进的,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或人物的“光环”来展开的。你会发现,即便是谈论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侧面,最终也会巧妙地回归到主线人物或机构的核心精神上。这种环形或螺旋式的结构,避免了传统传记或机构史的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僵硬感。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特定时空下的学术图景。这种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到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片段。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对人物精神的探寻,让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试图捕捉“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那个背景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我能感受到整理者在收集资料和访谈时所投入的巨大心力,那种对事实准确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历史人物复杂人性的包容与理解。这种精神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完美的英雄构成的,而是由一群在特定环境下面临选择、做出挣扎、最终留下印记的鲜活个体共同铸就的。这种深沉的反思和对历史责任感的强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纪实文学,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见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拿到手的时候就注意到封面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色调偏向沉稳的米白和深灰,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那种亮闪闪的商业畅销书的做派。内页的字体排版也显得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宽松,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直接穿越回那个时代,看到那些历史人物鲜活的样子。这本书的开本也比较方便携带,放在包里随时拿出来翻阅都很合适,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聚焦于学术机构和人物口述历史的记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所记录内容的尊重与致敬。整体感觉,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肃的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收紧,什么时候该放开。有些章节会聚焦于某件具体事件的讨论,讨论得非常深入,细节丰富到让人感觉自己就在现场参与了那些学术争论;而另一些篇章则会突然切换到更宏观的背景介绍,比如当时特定的政治气候或是整个学术界的生态环境。这种跳跃感和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发现的乐趣,你不会感到枯燥,因为总有新的信息点在不经意间抛出来。最难得的是,作者或整理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有些地方并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把解释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主动去思考和探寻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极其吸引我。有时,你会读到非常精准、近乎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表述,每一个名词的运用都掷地有声,体现了对专业领域的敬畏;但下一秒,可能就会跳跃到一种非常口语化、带着人情味的叙述,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就是当事人坐在你面前,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往事,那种语气、那种情绪上的起伏,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正经”与“鲜活”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冷硬的学术史料,变得立体可感、触手可及。这种多重语态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也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能够进入的切入点,无论是想深入研究历史细节的学者,还是仅仅想了解那个时代风貌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

很好很满意 下次再来

评分

价格便宜,书很好,看看历史真相!

评分

(2)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 精裝200元 平裝150元 225頁 1983年出版

评分

近史所早期的口述訪問,因有的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禁忌與敏感評價,在1980年之前,僅提供同仁研究參考,暫不公開。1980年之後,經委員會決議,認為這些史料有公諸於世,提供學者參考的必要,因此,決定徵得受訪者或家屬同意,並通過審查後,逐年出版口述歷史叢書。1982年,第一本口述歷史叢書《淩鴻勳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此後陸續刊行。迄今已出版有軍事、政治、黨務、外交、教育、學術、財經、交通、郵政、農業、工業、企業、醫學、考古、人類學、都市計畫、婦女史、家族史、華僑史、體育史、政治案件、九二一震災、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道德會等口述歷史叢書93種102冊。

评分

还未来得及读,先?京东自营图书服务!方便快捷、态度极好!

评分

价格很低,品相很好,物流很快,京东很赞,爱生活,爱京东!============================================================================================================================================================================================================================================================================================================================

评分

另据了解,为配合图书销售,京东网上商城进一步扩大货到付款的范围,全国500多个城市将支持图书类商品的货到付款,未来这一范围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京东网上商城还会继续加速图书单品的完善,预计图书品类将迅速扩张到25万种。

评分

老辈学者的书,文字中透着忧患意识和经世情怀,这是当今平庸时代的专业史学成果生产者所不具备的。

评分

本文分数 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