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人文在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6367
商品编码:13933005318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白板
作 者:史蒂芬·平克
ISBN :9787213076367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印刷时间:2016-12-01
字 数:570000字
页 数:560页
开 本:16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g
定 价:139.9元

编辑推荐

当代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重现;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四,继《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后又一力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后一部。

作者简介

史蒂芬?6?1平克
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潜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佳科学书籍。
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有影响力人物。2010—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著名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zui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名列第三。

目录

前言
第yi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主流理论发起了挑战。
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05 *后的抵抗
第二部分 科学视角VS 政治视角
有关人性的新科学发现,激起了强烈的政治反响。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和蒂尔尼的《埃尔多拉多山的黑暗》所引发的论战,持续了数十年之久。1978 年,威尔逊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说时,一个抗议者更是直接拿着一个大水罐向他泼水。
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07 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 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我们今天的道德观要在生物学事实面前进行调整,这主要不是因为事实已经摆在那里,而是因为“白板说”的道德论证方法非常肤浅。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的生活哲学,展示了它们与有关人性的科学发现带来的道德挑战之间的关系。我们终将明白:新的意义和道德概念,一定会在“白板说”消解的基础上兴起。
08 不平等之忧
09 不完美之忧
10 决定主义之忧
11 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 认识自我
若想要人们相信人类本性的存在,我们就必须阐明人类本性究竟是什么,以及这样的信念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对认知的形成以及对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的认识,使我们对人类苦难的根源以及道德错觉的产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2 触摸现实
13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4 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15 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在“人性”这一研究领域,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和艺术都属于敏感话题。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即便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也能发现一些争论双方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的分歧仅仅在于,在这些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更强调哪一种。
16 政治
17 暴力
18 性别
19 儿童
20 艺术
结 语 人性,存在于艺术家的文字里
“白板说”关注儿童、土著居民和社会底层群体,因此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理论。但“白板说”否定了我们共有的人性、与生俱来的志趣和我们的个人喜好,因此“白板说”有阴暗、消极的一面。诗人和小说家的艺术作品,是对人性存在观念的*大支持,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人性的想象,要么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深刻洞察。
后记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白板说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流行理论发起了挑战。
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是什么原因激发人们做出某类行为”。认为思想和情感会引发行动,这是一种被默认的人性论,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看待人性的方式。我们内观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假定周围人与自己相似,同时还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进行观察并加以概括,通过此类方式来补充我们的人性论。我们还会采纳来自知识分子的洞见,如专家的看法和一些传统智慧。
我们所持的人性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源泉。在准备对他人进行劝说或者威胁时,或是决定告知其真相还是欺瞒时,我们都会从人性论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所持的人性论还引导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养育子女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人性论中关于学习的假设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关于动机的假设影响着经济、法律以及犯罪等问题的政策制定。人性论界定了什么是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的,什么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甚至什么是人们根本不可能企及的,因此,人性论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作为个体或社会而言,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中,相互对立的人性论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历史进程中许多冲突的根源所在。
数千年来,关于人性的诸多理论多源于宗教。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提供了许多关于人性问题的解释(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人类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与动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女性是由男性衍生而来的,注定要受到男性的统治;心灵属于一种非物质实体:它所具有的力量并不仅限于生理结构中;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依然能够继续存在。心灵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感,爱的能力,辨认某种行为是否遵循真善美原则的判断力,选择行为方式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不受因果规律的约束,因此它具有选择罪恶的内在倾向性;我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之所以能够精确地发挥作用,是因为上帝在其中植入了一些观念,使得它们与现实相对应,同时他(上帝)也协调着人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与外部世界的运作;心理健康就源自能够识别上帝的意图,弃恶扬善,爱上帝,并以上帝之名去爱我们每一个人类同伴。
犹太教和基督教理论主要基于《圣经》中所描述的事件。我们知道,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之间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是因为《圣经》中讲到,人类是由上帝单独创造出来的。接下来《圣经》提到,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因此女人是按照男人的设计而被制造出来的。我们可能会猜测,人类的决策并不一定是由某种原因导致的,因为上帝坚持让亚当和夏娃为他们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而付出代价,这说明他们本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作为对夏娃逆反行为的惩罚,女人就应该被男人支配。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就由男人和女人们继承下去。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观念仍然是当今美国为流行的人性论。根据近的民意调查显示,76% 的美国人相信上帝造物说,79% 的人相信《圣经》中描述的那些奇迹曾经真实发生过,76% 的人相信天使、魔鬼以及其他非实体的灵魂的存在,67% 的人相信他们死后将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只有15% 的人认为查尔斯· 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是对地球上人类生命起源的好解答。右翼政治家们明确表示拥护宗教理论,而没有一个主流的政治家敢公然与之对抗。然而,宇宙论、地质学、生物学和考古学等现代科学使得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人不再相信《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是真实的。因此,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人性论不可能再被大多数学者、新闻记者、社会问题分析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公然拥护。每个社会都必须围绕一种人性论来运作,而知识主流则致力于另外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很少被清楚地阐述出来或者被其他人公然接受,但它却能够在诸多宗教信仰和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伯特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写道:“一个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一大堆安抚性的信念包围着,就好像夏天到处都会有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一样。”对当今的知识分子来说,很多这样的信念都与心理学以及社会关系相关。我将那些理论归类为“白板说”,“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
上述这种人性论,即本书的标题,认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先天的人性。由于各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一套人性论,因此各种人性论也承担了宗教的部分功能,“白板说”也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世俗信仰。“白板说”被视作价值观的来源,因此,即便该理论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灵源自虚无”这一奇迹之上的,它的地位也没能被撼动。对“白板说”的挑战来自一些无神论者和科学家,这让不少信奉该学说的人陷入了信仰危机,也使得其他一些信仰者对这些挑战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这种攻击通常是指向异教徒和异端论者的。正如许多宗教传统终会将自身与来自科学的外在威胁进行调和一样(比如,由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发的科学革命),我认为,我们的价值观也将会在“白板说”的废墟上继续存在着。
本书一部分主要讲述“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的优越地位,以及向其发起挑战的有关人性的新观点及文化。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见证由这一挑战引发的忧虑(第二部分),以及如何缓解这一忧虑(第三部分)。然后,我将阐明一套更加翔实的人性观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语言、思维、社会生活和道德等问题(第四部分),以及如何澄清关于政治、暴力、性别、养育子女和艺术的争议(第五部分)。后,我将证明,为何“白板说”的消逝并不会像其乍看起来那样让人感到忧虑,而且也不会在某些方面引发革命性的剧变(结语部分)。
白板是对古老的拉丁语“tabularasa”一词的一种比较宽泛的解释,从字面来看,“tabularasa”意指“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写字板”。通常这一说法要追溯到哲学家约翰· 洛克(John Locke, 1632 — 1704),尽管他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种隐喻的说法。下面是选自其经典著作《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话:
让我们假设,人类的心灵如同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拥有的推理知识和能力又从何而来呢?对于该问题,我的回答是来源于“经验”。
洛克针对的是那些强调先天观念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数学理念、永恒真理以及关于上帝的概念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洛克提出的另一套理论,即经验论,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即人类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又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论(即我们是如何认识事实真相的)。上述双重目标激发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而这通常又被人们尊奉为自由民主的基石。洛克反对那些维护政治现状的教条主义论断,比如教会的以及国王的神圣权力,而这些在当时被吹捧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应该通过协商来制定,而且还应当获得双方的认可,还应该以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知识为基础。既然思想来源于经验,而每个人获得的经验都是不同的,那么观点的差异就并不是因为一种思想掌握了真理,而另一种思想存在缺陷,而是因为这两种思想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成因。因此,这些差异应该被包容而不是受到压制。洛克的“白板说”瓦解了皇室世袭制和贵族特权,因为这些皇亲贵族和其他人一样,大脑原本都是白板一块,他们无法再
声称自己拥有先天的智慧和优越性。“白板说”还抨击了奴隶制,认为不能把奴隶看成是天生低人一等或者原本就应该居于受奴役的地位。
在20 世纪,“白板说”成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议题。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心理学试图用一些简单化的习得机制来解释所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社会科学试图把所有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安排看成是儿童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社会化的产物。这些文化环境包括词汇系统、形象、刻板印象、角色模型和奖惩条件等。从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看,一系列数量不断增加的概念(诸如情感、血缘关系、性行为、疾病、天性和世界等)似乎是天生就有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被创造的”或“被社会建构而成的”。
“白板说”也已成为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的圣典。依照这种学说,我们看到的有关种族、民族、性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并非源自先天素质方面的不同,而是源自经验上的差异。通过改变个人经历,包括重塑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教育、媒介和社会奖励机制,就能改变这个人本身,而学业不良、贫困以及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也能得到改善,而不这样做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依据所谓先天的性别或者种族特质而造成的歧视,也是非常盲目和不理性的表现。
高贵的野蛮人
“白板说”通常伴随着另外两种理论学说,它们在现代知识界也拥有着神圣的地位。一种理论通常要追溯到法国哲学家让- 雅克·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 1778),尽管这一观点真正的出处是约翰· 德莱顿(John Dryden,1631— 1700)1670 年发表的《格拉纳达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
我像大自然早创造出的人类那般逍遥,
束缚人的规则尚未运行,
那高贵的野蛮人在林中纵横驰骋。
“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概念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以及(后来的)大洋洲发现了当地土著居民时产生的。它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的,而贪婪、焦虑以及暴力这些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卢梭在1755 年写道:
许多人竟草率地得出结论:人天生是残忍的,需要借助文明制度来约束。实际上,当大自然让人类同样远离野兽的愚昧和文明人狡黠的智慧时,再没有比原始状态中的人更为高贵的了……
对此,我们越加以深思,便越觉得这一状态极不容易发生变革,而且也是适合人类的一种状态。除非由于某种不幸的偶然事件,否则自然人会永远停留在他的原始状态。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这种偶然事件好永远不要发生。我们发现的野蛮人几乎都处于这种状态。他们的事例似乎可以证实:人类生来就是为了停留在这种状态的。这种状态是人世真正的青春,后来的种种进步(指脱离自然状态)表面上使人的理性趋于完善,实则却使整个人类败坏了下去。
在卢梭参考的作家群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 1679),霍布斯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论断:
由此,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在没有一个公共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只能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中,而且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带有不确定性。因此,土地栽培、航海、使用进口商品、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需花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知识、时间记载、文艺、文学和社会等都将不存在。而糟糕的是,人们会处在暴力死亡的持续恐惧和威胁之中,他们的生活孤独、贫困、卑劣、残忍而短寿。
霍布斯认为,人们只有将自己的自主权交给一个统治者或统治集团,才能够脱离这种悲惨、恐怖的生存状态,他将这一统治者称为利维坦(levithan)。利维坦是一种希伯来语的说法,指的是耶和华在创造万物之前所降服的巨型海中魔兽。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擅长纸上谈兵的人类学家中,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如果人类确实是高贵的野蛮人,那么专制独裁的利维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由于强迫人们划定私有财产并由国家进行认可(原本他们是可以共享这些财产的),利维坦引发了贪婪和争斗,而人们设计利维坦的初衷是要对这两者加以控制的。追求幸福的社会生活将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那些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制度壁垒。反过来看,如果人们天生就是卑劣的,那么理想的情形就是借助警察和军队等强制手段来阻止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对于个人生活来说,上述两种理论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孩子在出生之时都如同一个野蛮人,也就是说尚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如果野蛮人天生就是高贵的,那么养育孩子就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以促进其潜能的发展,可见,邪恶者是由于社会原因才走向堕落的。如果野蛮人天生就是卑劣的,那么养育孩子就相当于将其放置在一个充满约束与冲突的训练场,邪恶者正是表现出了其未被完全驯服的阴暗面。
哲学家们的原著往往比他们在教科书中提出的那些理论复杂得多。事实上,霍布斯和卢梭的观点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与霍布斯一样,卢梭也错误地认为,野蛮人是与世隔绝的,不存在丝毫的爱与忠诚,他们既不勤劳,也不具备任何技能。卢梭甚至还认为,野蛮人不具备任何语言能力。因此,与霍布斯相比,卢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霍布斯把利维坦描绘成集体意志的化身,而这种集体意志要通过某种形式的社会契约才能得以实现;卢梭为有名的著作是《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在这本书中,他呼吁人们要使自我利益服从于“公共意志”。
尽管如此,霍布斯和卢梭却对人类的自然状态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描述,而这一问题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思想家们的灵感。所有人都意识到“高贵的野蛮人”学说对当代人的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当下人们崇尚各种天然事物(如天然食物、天然药物、自然分娩),质疑各类人工制造的事物,而式的抚养和教育方式已经陈旧过时,人们认为社会问题属于制度中可以补救的缺陷,而不是人类生存状态中固有的灾难。

前言/序言

前 言
“不要再写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书了!真的还有人相信人类心智就是一块白板吗?对那些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来说,或者对异性恋者来说,或者对那些注意到儿童能够学会语言而家中宠物却无法学会语言的人来说,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和秉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难道还有人相信遗传和环境的简单二分法吗?我们难道不都觉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吗?”
人类心智= 天性+ 教养
当我向周围同事说明这本书的写作计划时,他们都表现出了上述反应。乍看起来,他们的反应并不是没有道理。天性和教养之争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凡对当前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人,都会看到下面这样一些持中间立场的观点:
如果读者觉得单纯用基因或者环境因素而不用考虑另外一种因素就能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因为我们未能清晰地揭示另外一种要素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基因和环境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二者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坚定的不可知论者,我们无法确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让我们做出判断。
本书不是那种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书籍。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基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即便某个行为是可遗传的,但就个体的行为而言,它依然是个体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与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现代观点认为,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实际上意味着,文化传统(儿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 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赞,速度

评分

赞,速度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赞,速度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赞,速度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百社好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美)史蒂芬·平克湛庐文化当代伟大思想家语言学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