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作品: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中国式的情与爱套装共3册

武志红作品: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中国式的情与爱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情感
  • 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
  • 人际关系
  • 武志红
  • 两性关系
  • 成长
  • 自我认知
  • 亲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浩海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3212
商品编码:140640564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真正解决婚恋、家庭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武志红老师为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而非半路出家的情感专家。青音不仅是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而且是在心理疗愈和节目主持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通过情感心理节目解决过上亿个真实的心理学案例。因此,本书强调心理学的运用,强调彻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与陆琪等情感指导的图书截然不同。
  面对纷纷扰扰的家庭关系、雾里看花的情与爱,本书以睿智、柔软的方式,从“做自己”的角度,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专业的心理学建议,帮助大家活出真自我,让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重新认清现象背后的事实,认清情与爱,收获“脚踏实地”的幸福。

内容简介

  ****中国式的家庭,是中国式情与爱的写照*****
  妻子总是习惯把老公当孩子对待;孩子*,老公靠边站,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错乱;独生子女家庭危机四伏;婆媳关系,总是处于没完没了的战争状态;儿子却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或者,你的婚姻正在遭遇第三者;或许,你已经成为不肯离婚的“正宫”……
  *****还未走入家庭的单身男女感叹*****
  对的人,在那里;我这么优秀,为什么成为“必剩客”;“公主病”,天经地义,男人们为何说三道四;“我爱你”“对不起”,一个大男人怎么说出口;面子!面子!面子!唉……好累……
  *****心理学家武志红,著名主播青音*****
  从“做自己”的角度切入,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心理学的建议,陪伴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穿越现象的迷雾,把爱活出来,收获真幸福。

作者简介

  青音,“绵羊热线”APP创始人、“心联网科技”董事长兼CEO。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主持人奖得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家庭治疗学派心理专家。中国大陆*一位在心理咨询和节目主持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自媒体人。李开复先生投资的*位主持人。
  因其公众号“青音约”的原创内容及影响力,2015年获得WeMedia第二届中国自媒体“年度自媒体女王”称号、2016年新榜“年度音频新媒体荣誉奖”。“青音约”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形式“让心理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倡“柔软”的处事哲学,强调“学习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绵羊热线”致力于打造华语世界*、*质的“心灵陪伴”情感疗愈平台。

目录

第一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003 
爱情是靠不住的 004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005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006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 008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009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010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011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013 
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丧心病狂”晒娃党 015 
“某某妈”,注意啦! 016 
你是生育机器吗?嘴上说不,行动说是 018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家庭之内,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难以适应 020 
出生至六个月,尽量给孩子全然的满足 021 
孩子一点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023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025 
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恋爱时因为互补在一起 029 
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战争 030 
关系是创造出来的  031 
在情感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包容,才能活出那个有攻击性的真实自我  034 
“完美”,是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035 
包容,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  036 
包容,带来美妙的步调一致  038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039 
第三者的真相 
“经典款”第三者  042  
插足是竞争、嫉妒、破坏,并非爱  044  
把爱挂在嘴边,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046  
不肯离婚的“正宫”  
家破碎了,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048  
我要虚幻的面子,而非真实的人 050 
我要报复你,坚决不离婚! 051 
脚踏两条船的人 
既要稳定,又要激情 054 
透过爱情的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55 
狡兔三窟,才有安全感 056 
与其等你抛弃我,不如我先伤害你 058 
在关系中解决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059 
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中国流行“公主病” 065 
女人就应该被照顾吗? 067 
“公主病”的由来 068 
辨识自己的行为指向,带着觉知去做“婴儿”和“妈妈” 070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女孩太优秀,就会被剩下? 072 
妈妈说“你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073 
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075 
其实“想嫁的都嫁了” 076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明显增多  078 
受教育程度越高,活得越清醒  080 
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081  
爱购物,为哪般  
“火鸡最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时候”  083 
女人的感性需要具体、丰富刺激的滋养  085 
女人越会购物,家庭越美好  086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把老公当成孩子,婚姻关系都很糟糕  088 
不是关心,是控制 089 
我永远都是对的  090 
你永远都对不起我 090 
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 091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大 094 
女人的强势,源自缺乏真正的平等 096 
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097 
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不能有欲望的中国男人 101 
另类男人—“小鲜肉” 103 
男孩的教养方式 104 
男人婚后对妻子没有“性趣”? 
“白玫瑰”与“红玫瑰” 105 
与妻子发生热烈的情感,是有罪的  107 
关键点在于男人,和女人没有多大关系  108 
小时候没有与妈妈建立清晰的“边界”  109 
“性人格”是否健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10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 112 
我们愿意制造嫉妒,也愿意嫉妒别人 114 
成长“里子”,才能从“面子”的黑暗势力中脱身 115 
说句“我爱你”“对不起”就这么难?  
“恨”不能说,“爱”也不能说 117 
“不好意思”=不准备负责任 118 
心口和喉咙之间,横亘着羞耻 119 
真正的爱是努力去做,是分享内心丰富的滋养 120 
“中国式好人”在婚姻中的危害   
“好人”心里藏着破坏欲望 122 
你的价值建立在你对他人的价值之上? 123  
对自己很残酷,对自己的亲人更加残酷  124 
“好”的程度越严重,“恨”的程度也越严重  126 
“中国式好人”怎么破?   
“好人”的判断标准:日子过得舒不舒服 128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一步:学会维权 130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二步:建立边界 131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三步:爱自己 132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妈宝男”的特征:始终与妈妈一体 133 
“妈宝男”的“爱”,是对“恨”的防御 135 
遇到“妈宝男”,你该怎么办 138 
第五篇 不肯放手的父母 
婆媳关系,两个女人的战争   
妈妈只有一个,媳妇可以再找? 143 
儿子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 144  
共生与边界不清,使得处好婆媳关系难上加难  145 
丈夫与婆婆的共生程度决定婆媳关系的好坏 148 
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三角关系 
婆媳战争里最隐秘的因素 150 
直面最难启齿的问题 152 
如何理顺婆媳关系  
现代婆婆的“悲惨” 154 
丈夫:妈妈我很爱你,但请你尊重家庭的序位 155 
爸爸,放过你的女儿 
有女儿的家庭,男人更不愿离婚 158 
有女儿的爸爸需要处理更多心理焦虑 159 
父母对孩子健康的爱,应该指向分离 160 
第六篇 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和别人“不一样”就“不正常”? 165 
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孝顺”? 167 
不要在“爱孩子”的旗帜下害孩子 168 
父母催婚,我们如何应对 
催婚是一场持久战 170 
应对方法之一:主动出击 171 
应对方法之二:充分准备 173 
应对方法之三:从小事开始 174 
怎样才是“做自己” 
“做自己”不是“想干吗就干吗” 177 
好的关系就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178 
人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被认可” 119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很难 180 
如何“做自己” 
在中国,“做自己”很危险 182 
认清楚“真自我”和”假自我” 183 
“做自己”是尊重生命力本身 185 
活出真自我的两种方法 186 

精彩书摘

  第一篇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言中了。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一个多月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问他:你们相爱吗?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 
  [爱情是靠不住的] 
  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 
  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上都是悲剧结尾。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 
  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实现。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最到位。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就好像跳舞,两个人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 
  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梵?高是一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来。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 
  的情愫。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文人们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 
  搞得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以吐出血来。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的。有的只是“小大人”。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程。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这里面包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物质条件的保障。 
  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常;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状态。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一旦这个孩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 
  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这种关系时间长了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 
  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识,都有深刻关联的。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其实这是两种极端,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发现:中国很多家庭当中,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特别亲密,类似一种结盟。比如,妈妈如果生的是儿子,一定是妈妈和儿子的关系特别好;如果是个女儿,即使原本爸爸和女儿的关系很紧密,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妈妈开始在女儿面前诉苦,讲爸爸多么坏、多么糟糕,经过几年,或许是一夜之间,女儿就会从对爸爸好到对妈妈很忠诚,疏远爸爸,甚至和妈妈一样对爸爸充满了抱怨和恨意。 
  那位朋友和我探讨说:“这种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我说:“那当然是一种灾难,带来的是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的扭曲。”其实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孩子,他生命中第一个爱的人都是妈妈。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接。怀胎十月,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想把孩子养好,就需要妈妈在孩子三岁之前,与孩子非常亲近,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甚至共生的关系,即“妈妈就是宝宝,宝宝就是妈妈”这样的关系。 
  [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敌人] 
  关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说法。他说:父亲是所有人的第一个敌人。 
  生命最初是伊甸园,妈妈和婴儿共生在一起,最初孩子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但是随着长大,孩子会突然发现:怎么有一个“父亲”在那儿?他会觉得父亲对母婴这种共生关系来说,是入侵者,所以说父亲是敌人的原型。 
  因此,父亲其实很不容易。作为父亲,他需要做到:第一,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或者说保护者,得有力量;第二,力量之外,还得有充沛的爱,这样,他才能带着爱,入侵到母婴关系里;第三,他要感化孩子,让孩子对父亲的敌意逐渐变成对父亲的爱。 
  这些功课对男人来说,是挺难的,如果没有妻子的帮助那就更难。而我觉得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发展水平都不高,所以说,在受到挑战时,很多男性会感觉受挫。受挫以后,他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是逃走。 
  目前的婚姻现状里,男性出轨常发生于两大节点:妻子怀孕期间、生下孩子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女性怀了孩子之后,就开始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完全连接在一起,而且女性的这种需求要比男性更强烈。 
  从人性本身来说,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但女性可以直接活在“我要连接,我要情感”的态度中,而男性则可能意识不到。女性如果不能在丈夫这儿得到满足(我们前面讲道:中国式婚姻中很缺爱情),那么在有了孩子以后,她会觉得她可以从孩子这里得到情感连接的满足。这样一来,她和孩子连得很紧,丈夫就会觉得:我被抛弃了,我不重要。 
  如果丈夫的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他感觉到被抛弃了,就会逃走。但如果丈夫的心理功能发展得比较好,他就能做一个包容的男人,会在妻子怀孕、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付出;当他有被抛弃感时,他就会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思考之后,他会去和妻子耐心沟通,从而想办法去化解,而不是指责、攻击,甚至逃走。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一旦男人选择在挑战面前逃走,婚姻中的女人就会更加失望,她和孩子的连接就会变得更紧密,于是丈夫就“消失了”。这里我特别想提醒男性注意,一定要小心这种局面。有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我的粉丝(一些编剧和导演)就在探讨:公公去哪儿了?中国的影视剧当中,都是女人在争夺年轻的男人或者孩子。但是,六七十岁的男人去哪儿了呢?答案是“消失了”。影视剧当中的中国男人,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要么是和事佬,要么就是一个“隐形人”。很难看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很有主张的、很有力量的公公,在这个家庭当中起到权威作用的。而国外的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里,父亲是很有存在感的。爷爷会拍着孙子的头说:“去吧,我们都爱你!”或者说:“你很棒,加油!”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男人的力量。尤其是父子间的互动或者爷孙之间的互动,非常感人。 
  所以我们说,一个家庭中,男人的消失,不光是女人的作用,男人也起了相应的作用。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也是男人的镜子。如果女人这么容易和孩子建立同盟,排斥男人,这可能也意味着,这个男人确实水平不高。和中国女性相比,男性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这是我透过“剩男剩女”现象发现的。就“剩男剩女”相比较而言,“剩女”大多比“剩男”要出色。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好男人都结婚了,但是好女人都没嫁出去。 
  为什么有些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如同龄的女性?我想这也和原生家庭有关,是因为他们的妈妈也没有进步。妈妈主导的“母子结盟”关系中,培养出了非常恋母的、依赖性很强的、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妈宝男”。 
  有些男人不承认自己是“妈宝男”,觉得自己早早就离开家,生活很独立,而且工作做得也不错。但是,当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家庭关系时,他如何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难,因为他的父亲—后来的“公公”—也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合格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所以,这是代代遗传的。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如果丈夫在家庭当中已经发现妻子和孩子的关系特别紧密,自己像可有可无的人,他一定会很焦虑。于是,有的人会去找第三者,有的人会埋头于工作、忙于应酬,但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那么,如何积极地应对呢? 
  积极的应对中,沟通,特别是关系里的沟通,很重要。丈夫可以对妻子说:“我注意到你怀孕、有了孩子之后,你们变得很紧密,而我却被排挤了,我感觉在家里很孤独。”丈夫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很有可能让妻子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导致妻子有怨言。但是无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重要。此外,比表达不满更重要的是,丈夫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对“被拒绝”太敏感,一感觉到被拒绝,就会有极大的愤怒和敌意。如果丈夫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就会直接往后退,以至于他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当然,传统文化里讲究“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中国的男性来讲,表达自己被抛弃了,表达自己孤独,这个很难。作为一个男人,他觉得跟妻子表达这些显得自己很软弱、没有男人样儿,真是做不到。而且男性一般比女性敏感度差,他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后退了,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这确实比较难。在此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自己捕捉不到关键,可以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找心理医生。全世界都是这一比例—七十对三十,即心理医生的来访者中,百分之七十是女性,百分之三十是男性。 
  沟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对方沟通,再一个是和自己沟通。男性对自己情绪的体察,确实是比女性要迟钝一些,而且大部分男性是向外看,向内看的比较少。特别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男性读者,不管你年龄多大,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多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向内走得越深,跟外界沟通、建立连接的时候,才会越顺畅。男人要培养跟自己沟通的能力,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女性要好好培养与对方沟通的能力。 
  而那些跟孩子结盟的妻子,她们需要做什么改变呢? 
  对妻子来讲,她首先要有“警惕自己与孩子结盟”的意识。对妻子来讲,和孩子结盟是很自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历程,当妻子生孩子之后,她有一段时间会全身心地贯注在孩子身上,这对养育孩子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中国家庭中的妻子,需要多一份心,在跟孩子建立联盟的时候,看看丈夫是不是感觉到被疏远了。如果发现丈夫有这种感受,而且丈夫又不会、不能表达,就需要妻子主动跟丈夫沟通。这一点,对女性来讲也很不容易。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女性的责任更大一些,因为女性天然就有比男性更好的感受能力和情绪包容能力。而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事更多一些,因为女性与孩子形成连接是自然的过程,而男性则需要通过努力和爱才能实现。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妈宝男”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庭的核心关系出现了错位,变成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健康的家庭里,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在中国家庭里特别容易看到这种现象:丈夫被排挤了,母亲和孩子构成了联盟,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孩,那么这个联盟会导致这个男孩长大后也一直是个“妈宝男”。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男性女性都需要反思和成长。 
  一个家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夫妻首先由爱情开始,他们之间感情很深。在爱情中,刚开始,女人确实需要把男人当孩子似的引领,而同时,男人需要包容女性的情绪。这听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一样,是一种有进有退的、非常美妙的关系和节奏。当生了孩子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女性包容孩子的情绪,而男性要支撑这个家。男性曾经包容过女性的情绪,女性才能很好地包容和这个男性所生孩子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父亲带孩子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在前期,男性确实需要主动地去包容体谅女性的情绪。 
  我认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母亲,她在家庭关系构建中的做法是:当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闹了矛盾,就跟孩子说:“我的丈夫是我选的,你在我的家庭当中,在你长大成人之前的很多年里,你都要跟我一起来适应他,因为我接纳他,所以你也要接纳他。但是我不要求你接纳他一辈子,因为将来你会有你自己的家庭。但是希望我们这个家庭,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温暖和包容。”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跟妈妈是一伙的,所以我在家里要规矩一点儿,我在家里要尊敬我的爸爸,要爱护我的妈妈”。这个妈妈真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她在有意识地处理她和孩子的联盟关系,不要太过于紧密。 
  他们的孩子特别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情是孩子内心最笃定的根基。不管生活、事业当中遇到多少挫折,孩子都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自己,不被父母牵绊,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和父母当年一样温暖。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顺位。夫妻关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夫妻间的爱,就是家庭之树的根。男性和女性共同学习、成长,保持、增进夫妻间的爱,才是一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根本。


这是一套深入探索现代人情感困境与家庭关系的深刻读物。通过对复杂人性、亲密关系互动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细致剖析,作者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自我认知与疗愈的旅程。本书系不仅揭示了许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难以言说的痛点,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洞察与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爱与被爱的真实含义,以及家庭作为情感港湾的脆弱与力量。 为何爱会伤人 这本书直击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容易受伤的部分——爱。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爱的渴望前所未有,但同时,因爱而生的伤痛也日益普遍。作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那些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陷阱”和“雷区”。 首先,它探讨了“完美伴侣”的迷思。我们常常带着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试图在现实中寻找那个“对的人”。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往往让我们忽略了伴侣真实的模样,也放大了对方的不足,最终导致失望和冲突。书中深入分析了原生家庭对我们择偶观的影响,那些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会无意识地驱使我们在成年后的感情中寻找“补偿”,这往往不是健康情感的基石。 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从安全的依恋到焦虑、回避甚至混乱的依恋,不同的依恋模式决定了我们在关系中的行为方式。例如,那些习惯于“黏人”或过度寻求关注的人,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不安全感,他们害怕被抛弃,因此在关系中表现出强烈的焦虑。而那些倾向于疏远、回避亲密的人,则可能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学会了自我保护,他们害怕受伤,因此选择保持距离。作者详细解释了这些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在关系中识别并尝试打破它们。 “沟通的困境”是书中重点关注的另一方面。许多关系的破裂,并非源于原则性的错误,而是源于无效甚至破坏性的沟通。语言上的误解、情绪的升级、缺乏倾听,都可能让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演变成难以弥补的裂痕。本书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实用建议,包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真诚地倾听对方,以及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和尊重。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付出与索取”的失衡。在关系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付出与回报”的计较中,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应该得到同等的回报。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不满和怨恨便会滋生。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爱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一种滋养和支持,它需要双方共同的投入和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榨取。 最后,“失去自我的风险”也是作者警示的重点。在热恋中,我们容易因为过于在乎对方而失去自我,将对方的喜好、需求置于自己的之上,慢慢被关系所吞噬。这种“失去自我”的状态,表面上是爱的表现,实则是关系不健康的信号,最终会让我们感到迷失和痛苦。书中鼓励读者在爱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价值。 为何家会伤人 家庭,本应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但现实中,它却常常成为我们情感创伤的源头。“家会伤人”的困境,比“爱会伤人”更为隐蔽,也更为根深蒂固,因为它往往发生在关系的最开始,在我们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和应对的时候。 本书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的羁绊”。我们的童年经历、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价值观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那些在童年时期承受的忽视、否定、控制,或是父母之间不健康的婚姻模式,都可能在我们长大后,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一个长期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可能难以独立,缺乏冒险精神;而一个在父母争吵中成长的孩子,则可能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 书中详细分析了“家庭中的角色”对个体的影响。我们可能在家庭中扮演着“乖乖女”、“叛逆子”、“牺牲者”、“拯救者”等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往往是为了满足家庭的某种需求,或是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然而,长期扮演固定的角色,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让我们难以展现真实的自我,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作者鼓励读者跳出这些固有的角色束缚,重新定义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父母与子女的界限”是书中着力探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随着子女的成长,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建立清晰的界限,以实现个体独立和健康互动。然而,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干涉和控制,或者子女对父母的过度依赖,都使得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界限的模糊,不仅阻碍了子女的独立,也可能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书中提供了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家庭界限的指导。 “家庭中的冲突与暴力”也是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无论是语言上的攻击、情感上的操纵,还是身体上的暴力,都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深刻的创伤。本书深入剖析了家庭暴力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受害者如何才能摆脱伤害,重拾尊严。同时,它也呼吁社会关注家庭暴力问题,并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离婚与重组家庭”带来的挑战。当婚姻关系破裂,父母的离异或重组,都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家庭结构,是书中重点关注的方向。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成长与家庭紧密相连。理解家庭的运作模式,识别家庭中的“伤痕”,是我们疗愈内心、建立健康关系的第一步。作者并非指责,而是以一种深刻的同理心,引导我们去理解那些曾经的伤痛,并找到走出阴影的力量。 中国式的情与爱 这套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式的情与爱”,为前两部分的内容提供了更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们对情与爱的理解,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实践,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书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现代情感模式的影响。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礼义廉耻”,以及家庭观念中的“门当户对”、“传宗接代”,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婚恋选择和情感表达。在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占主导的地区,个人的情感需求可能会被家庭的整体利益所压制。 接着,书中探讨了“社会转型期”下,情感模式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传统的婚恋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年轻一代更加追求自主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更加看重爱情的匹配度和精神的契合;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也给情感关系带来了新的压力。书中详细分析了这种“新旧交织”的复杂局面,以及它如何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的情与爱之中。 “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的冲突”在中国式家庭中尤为突出。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合。父母的期望、长辈的干涉,以及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常常让个体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时,面临两难的境地。本书深入探讨了在这种背景下,个体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个人情感需求。 书中还关注了“性观念的演变”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性。从过去压抑到如今逐渐开放,中国社会的性观念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人依然在传统的保守观念和现代的开放思潮之间摇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发展和亲密关系。 “中国式的沟通模式”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中国式的沟通往往更加含蓄、委婉,有时甚至带有“弦外之音”。这种沟通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但也常常导致误解和隔阂的产生。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中国式沟通在情感关系中的利弊。 最后,本书也探讨了“剩男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以及当代中国人在追求幸福婚姻道路上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情感困境,并非个体独有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这套书系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心理学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情感的全新视角。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伤痛,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构建健康的家庭关系,并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这套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情感的讨论,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和成长的宝贵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式的情与爱》这套书,简直是一场关于中国人心灵模式的深度探索。武志红老师并没有停留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去挖掘那些塑造了我们情感世界的潜规则。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中国式情感内耗”的剖析所震撼。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隐晦的,甚至是通过“暗示”和“试探”来进行的。这种沟通方式,看似避免了直接的冲突,实则在日积月累中,制造了巨大的情感鸿沟。我回忆起自己曾经与伴侣的许多争执,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真正的不满,而是因为对方未能“读懂”我那些小心翼翼的暗示,而我,也因为对方未能如我所愿地“猜中”我的想法而感到失望和愤怒。武志红老师指出,这种“猜谜式”的情感沟通,是导致中国式爱情“不被理解”和“不被满足”的重要原因。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牺牲”在中国式爱情中的角色。我们常常被教育要为爱牺牲,要为了家庭付出一切,然而,这种无条件的牺牲,往往会模糊个人的界限,让自己在关系中失去自我。读到这些,我既感到一丝悲哀,因为我们有太多人在爱的名义下,牺牲了真实的自我,又感到一种强烈的振奋,因为武志红老师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去质疑这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寻找一种更健康、更平等的爱。他鼓励我们去学习直接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去拥抱真实的自己,去建立一种不以牺牲为前提的爱。这套书,是一次对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挖掘,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潜藏在“情”与“爱”背后的复杂力量,并指引我们如何挣脱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评分

《中国式的情与爱》这套书,让我对“中国式婚姻”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武志红老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中国,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联合”。这种“联合”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期待、要求和隐性的控制。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式婆媳关系”的讨论所震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女人之间的战争”,更是权力、资源和情感的博弈,是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媳妇责任”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扭曲体现。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婆媳矛盾,并非源于个人之间的直接冲突,而是源于丈夫在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夹缝中”的摇摆不定,以及他对双方情感需求的忽视。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丧偶式婚姻”这一现象。它指出,在很多中国式的婚姻中,丈夫可能因为工作、应酬等原因,缺席了家庭的情感需求,将妻子推向了独自承担家庭责任和情感孤独的境地。这种“缺席”,让妻子在婚姻中感到被忽视、不被重视,从而产生怨恨和疏离。读完这套书,我既感到一丝沉重,因为我们有太多人,在婚姻中承受着不被理解和不被满足的痛苦,又感到一种强烈的希望,因为武志红老师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这些隐藏在婚姻深处的“病灶”,并找到改变的方向。他鼓励我们去学习更直接、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去建立更平等的伴侣关系,去真正地成为婚姻中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这套书,是一次对中国式婚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根源,并指引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找到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评分

合上《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我脑海里不断回响的是那些关于“客体关系”的理论。武志红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个在心理学领域略显深奥的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他强调,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早年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关系模式的重现。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那些被压抑的愤怒和被忽视的渴望,都会在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被触发。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在某些时候,会对伴侣表现出过度的控制欲,或者在受到一点点批评时,就感到极度的受伤和愤怒。原来,那可能是我童年时,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渴望被关注、被认可,却未能得到满足的“旧伤口”在作祟。武志红老师的论述,让我对“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情感上的吸引和依恋,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关系模式的改变。他鼓励我们去觉察自己的“内在客体”,去识别那些在关系中反复出现的负面模式,并尝试用更成熟、更健康的方式去回应。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在细致地描绘我自己的生活。这种共鸣,既是一种被理解的慰藉,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驱动。他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概念,更是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建立健康的互动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认识到,真正健康的爱,是建立在对自我和他人的深刻理解与接纳之上,而不是沉溺于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为何爱会伤人”,更是关于“如何让爱不伤人”,它给了我许多关于如何与自己、与他人建立更健康、更稳定、更充满爱意的连接的启示。

评分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对“家庭脚本”的认知。武志红老师指出,我们在家庭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扮演着某个固定的角色,延续着家庭代代相传的“脚本”,而这个脚本,可能是父母的未竟事业,也可能是家族的某种模式。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家庭中,是否也扮演着某个固定的角色?我是那个总是为了维系家庭和谐而牺牲自己的人吗?我是那个总是试图扮演“好孩子”角色,以获得父母认可的人吗?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家庭脚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限制我们的自由,让我们重复着父母的错误,或者背负着家庭的“原罪”。他强调,要打破这些“家庭脚本”,首先需要的是觉察,是看到那个正在被脚本驱使的自己。然后,就需要勇气,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模式,去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书中关于“家庭治疗”的理念,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和互动方式,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系统的能量流动。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带着抱怨去审视家庭中的问题,而是尝试着用一种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视角去理解。我看到了,很多时候,家庭成员的冲突,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恶意,而是系统能量不平衡的表现。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并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脚本”,一种更自由、更充满爱意的生活。

评分

在阅读《为何爱会伤人》时,我被书中对“内在小孩”的描述深深吸引。武志红老师用充满爱与智慧的语言,引导我们去看见那个被忽略、被压抑的童年自我。他指出,我们成年后的许多情感反应,比如过度敏感、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信任等,都可能源于“内在小孩”在童年时期的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我开始反思,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时刻,我的“内在小孩”感到孤独、恐惧、不被看见?那些被父母忽略的哭泣,那些被嘲笑的梦想,那些被压抑的愤怒,是否都成为了“内在小孩”心底的伤痛?武志红老师强调,要疗愈成人世界的情感问题,就必须先去安抚和滋养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他提供的方法,比如“自我对话”、“情绪接纳”等,都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当我尝试着去与我的“内在小孩”沟通,去倾听它的声音,去回应它的需求时,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确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力量。这种平静,不是压抑情绪的结果,而是真正地接纳了自己,接纳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温柔的邀请,邀请我们回到童年,去拥抱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去给予它所渴望的爱与关怀。它不仅仅是关于“为何爱会伤人”,更是关于“如何重新找回爱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疗愈“内在小孩”,在成人世界中建立更健康、更稳定、更充满爱的关系。这本书,是送给每一个渴望成长、渴望爱的人的珍贵礼物。

评分

《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犹如一位温和而犀利的心理医生,引导我深入探索了“依恋理论”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武志红老师将这个心理学概念,用生动贴切的案例,展现在我眼前。他指出,我们早年的依恋模式,如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方式和情感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对“回避型依恋”的描写所打动。那些看似独立自主、不愿轻易投入感情的人,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对被拒绝的恐惧,以及对情感亲密的抗拒。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表现,在与人亲近时,会不自觉地拉开距离,或者在感受到情感上的压力时,选择逃避。武志红老师的论述,让我明白了,这种回避并非是出于冷漠,而是童年时期未能获得稳定情感支持的一种防御机制。他强调,要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就需要去识别和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尝试去发展更安全、更稳定的依恋关系。书中提供的“自我关怀”和“建立安全感”的方法,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当我开始学习去理解自己内心的脆弱,去给予自己所需要的关注和肯定时,我发现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我不再那么害怕被拒绝,也更愿意去尝试与人建立更深的连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为何爱会伤人”,更是关于“如何去爱,如何被爱”,它给了我许多关于如何在关系中找到平衡,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爱的启示,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心与稳定。

评分

读完《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内心真是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息。武志红老师用他一贯犀利而温柔的笔触,剥开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伤痛,让我们直面那些潜藏在亲密关系中的“自动化反应”,以及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却反复上演的“受害者剧本”。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内疚感”的剖析所震撼。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懂事”,要“顾全大局”,很多时候,这份“懂事”就化作了沉重的内疚感,让我们为了取悦他人而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武志红老师指出,这种内疚感往往是他人投射在我们身上的,而我们却将其内化,成为了束缚自己的枷锁。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内疚感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制造隔阂,让爱变成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折磨。我反思了自己的过往,的确,在很多次与家人、朋友甚至伴侣的互动中,我都会下意识地去猜测对方的想法,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对方失望。这种“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或许就深埋在童年时期对父母认可的渴求中。读到这里,我既感到一丝解脱,因为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又感到一丝沉重,因为要摆脱这种模式,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我觉察。武志红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批判,而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我们如何识别并拒绝不属于自己的内疚,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以及如何真正地爱自己,也因此才能真正地爱他人。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在静静地倾听,然后用最真诚的语言,疗愈我们那些被忽视的、被压抑的伤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困惑、痛苦,渴望成长的人。它不只是提供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帮助我们打破爱的魔咒,重拾爱的能力。

评分

《中国式的情与爱》这套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感是爆炸性的,它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我对感情和婚姻的认知体系里炸出了无数个问号,又在随后的章节里,一一给出了深刻而令人回味的解答。武志红老师这一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那些根植于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情感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对爱与关系的理解和实践。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面子文化”和“集体主义”如何渗透到亲密关系中的分析所触动。在我们的社会里,个人的情感需求往往要让位于集体的期望,那些“应该”和“不应该”的观念,像无形的网,将我们的爱意束缚其中。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结婚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爱情早就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消磨殆尽。而这本书,则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解释。它指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表达真实的爱,而是在履行一种社会角色,一种家庭责任,一种“爱”的符号。武志红老师用大量的例子,描绘了在中国式的家庭和婚姻中,那些微妙的权力斗争,那些隐晦的控制与被控制,以及那些隐藏在“我都是为了你好”背后的情感勒索。读到这些,我既感到了悲哀,因为我们如此多人,在爱的名义下,承受着如此多的痛苦,又感到一丝希望,因为武志红老师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跳出这个被设定的轨道,去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情”与“爱”。他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真实的渴望,去打破那些习以为常的模式,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去建立一种真正平等、尊重、充满活力的亲密关系。这套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心理学扫描,让我们看清了笼罩在我们情感生活中的迷雾,并指明了走出迷雾的方向。

评分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突然有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内心深处,让我看见了那些我一直试图回避的、关于家庭的真相。武志红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家庭系统对我们个体的深远影响,以及那些隐藏在家庭结构中的“爱的代沟”和“情感剥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原生家庭”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出生地,更是我们情感的根源,是我们性格模式的塑造场。书中提出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需求是一种流动的能量”,而当这种能量出现阻塞或不平衡时,就会导致各种家庭矛盾的产生。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在某些时刻会如此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即使我已经成年,拥有了自己的生活,这种渴望却依然挥之不去。武志红老师解释了,这很可能是在童年时期,我们未能得到足够的情感滋养,而这种“童年的饥饿感”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依然不断地寻求填补。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身上的影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能在日积月累中,演变成深刻的创伤。让我感到释然的是,武志红老师并没有将一切归咎于“谁的错”,而是强调了家庭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某种角色,并受到系统的影响。他鼓励我们去理解,去接纳,去看到家庭成员的局限性,同时也要学会为自己的情感负责。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开始尝试用一种更成熟、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窒息的家庭互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对抗”家人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和“疗愈”自己,以及如何在这个系统中找到更健康生存方式的书。

评分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系统”的强大力量。武志红老师用一种解构的方式,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模式,一层层地剥开,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情感流动和能量交换。我尤其被关于“三角关系”的理论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家庭中,会出现父母一方与孩子形成“联盟”,而另一方被排斥在外的情况。这种三角关系,看似是为了满足某些情感需求,实则是在制造更多的隔阂和矛盾。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是否也曾经无意中卷入过类似的三角关系,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影响了我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武志红老师的论述,让我明白,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牵动整个家庭系统的反应。他强调了“界限”的重要性,指出很多家庭的伤害,都源于缺乏清晰的界限,导致情感上的过度卷入和互相侵犯。书中关于“父母的未竟事业”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内容,也让我感到触动。很多父母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未曾解决的痛苦,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去弥补。这种“情感债务”,往往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无法真正地过自己的人生。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带着抱怨去看待家庭中的矛盾,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去看到每个家庭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他们可能承受的压力。它教会我,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家庭系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开始疗愈自己,也尝试着以更健康的方式与家人互动。它是一本关于理解家庭真相,并找到爱与自由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