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白板(The Blank Slate)
定价:139.90元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213076367
字数:570000
页码:5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后一部。
目录
前言
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主流理论发起了挑战。
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05 后的抵抗
第二部分 科学视角VS 政治视角
有关人性的新科学发现,激起了强烈的政治反响。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和蒂尔尼的《埃尔多拉多山的黑暗》所引发的论战,持续了数十年之久。1978 年,威尔逊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说时,一个抗议者更是直接拿着一个大水罐向他泼水。
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07 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 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我们今天的道德观要在生物学事实面前进行调整,这主要不是因为事实已经摆在那里,而是因为“白板说”的道德论证方法非常肤浅。历史上一些的思想家的生活哲学,展示了它们与有关人性的科学发现带来的道德挑战之间的关系。我们终将明白:新的意义和道德概念,一定会在“白板说”消解的基础上兴起。
08 不平等之忧
09 不完美之忧
10 决定主义之忧
11 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 认识自我
若想要人们相信人类本性的存在,我们就必须阐明人类本性究竟是什么,以及这样的信念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对认知的形成以及对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的认识,使我们对人类苦难的根源以及道德错觉的产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2 触摸现实
13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4 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15 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在“人性”这一研究领域,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和艺术都属于敏感话题。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即便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也能发现一些争论双方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的分歧仅仅在于,在这些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更强调哪一种。
16 政治
17 暴力
18 性别
19 儿童
20 艺术
结 语 人性,存在于艺术家的文字里
“白板说”关注儿童、土著居民和社会底层群体,因此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理论。但“白板说”否定了我们共有的人性、与生俱来的志趣和我们的个人喜好,因此“白板说”有阴暗、消极的一面。诗人和小说家的艺术作品,是对人性存在观念的大支持,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人性的想象,要么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深刻洞察。
后记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史蒂芬?平克
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潜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科学书籍。
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有影响力人物。2010—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思想家”的评选中,名列第三。
文摘
序言
在我阅读《白板》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史蒂芬·平克用他如椽的笔力,将那些原本复杂难懂的科学概念,描绘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他对于“文化决定论”的批判,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我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知识和教育能够改变一切”的理念,是否忽略了人类自身那股强大的、来自生物性的力量。他让我看到,我们并非是完全由社会塑造的“文化产品”,而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天性”。这种“天性”,并非是限制,而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书中关于“爱”和“恨”的起源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平克以进化的视角,解释了这些复杂情感的生物学基础,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神秘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刻的进化意义。这种理解,让我不再为自己的某些“负面”情绪感到困惑,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接纳的心态去面对它们。《白板》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一次对人性本质的重新认识。它让我明白,理解人性的“固有”部分,是通往真正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
评分《白板》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史蒂芬·平克并非高高在上地向我传授知识,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一同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他并没有试图去“粉碎”什么,而是试图去“构建”一种更符合现实的理解。他对于“刻板印象”和“意识形态”的解构,尤其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展示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们自己去体会,为什么这些刻板印象如此顽固,为什么它们如此难以摆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论证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指责都更加有力。书中关于“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等进化心理学的概念,虽然我之前有所接触,但在平克的解读下,它们仿佛焕发了新的生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产生了奇妙的联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亲人格外亲近,为什么我们会帮助朋友,为什么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会有如此多的考量。这些看似复杂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进化根源。平克让我看到了,人类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独立的个体,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生物进化的洪流之中,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的情感反应,都打上了进化的烙印。这本书让我更加谦卑地认识到,人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对这种复杂性的理解,正是我们走向更深刻自我认识的第一步。
评分刚拿到《白板》这本书,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极简的禅意,纯白的书名,没有太多花哨的图形,仿佛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探讨的主题——人类心智的本源,那些未经雕琢、纯粹的状态。史蒂芬·平克的文字功底一直让我赞叹,他擅长将复杂晦涩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呈现出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的启迪,又能享受到智识的乐趣。这本书更像是他一次集大成的思考,深入到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之处,追溯意识、情感、行为的根源。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影响我们的无形力量,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误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性,去认识我们自己。平克在此书中,无疑是扮演着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他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刻的哲学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类本质的宏大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堆砌,更是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洗礼,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去认识到人类潜力的无限可能。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我的思维方式定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转变,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内在的生物性所塑造,但同时,我们也拥有着改变和塑造自身的力量。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将是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白板》这本书,我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那一刻,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宏大的智识迷宫,史蒂芬·平克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手持着科学与哲学的火把,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他笔下的文字,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仿佛每一个词语都在跃动,都在讲述着关于人类大脑、关于先天与后天,关于我们究竟是如何成为“我们”的深刻故事。我尤其欣赏平克在书中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历史思潮的批判性梳理,他并非简单地否定,而是通过详实的考证和逻辑严密的论证,揭示了这些思潮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人性的认知。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过去的一些观念产生了动摇,也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论断。书中对于“白板说”的挑战,更是直击人心,它逼迫我们去思考,那些我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一切皆可塑”的理念,是否真的完全成立?我们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特质,那些似乎无法改变的倾向,又是由何而来?平克以科学为基石,辅以心理学、社会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证据,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 Argument,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然”与“培育”这对古老命题。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固有认知的颠覆,一次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
评分《白板》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史诗。史蒂芬·平克以其卓越的洞察力,揭示了那些束缚我们思想的“白板说”的谎言,并用科学的证据,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真正理解人性的道路。他并非要我们放弃追求进步和改变,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加务实、更加科学的态度,去面对人性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对于“自由”和“责任”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摆脱一切束缚,而是建立在对自身“天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责任,也并非是无端的道德枷锁,而是源于我们作为生物体,在社会群体中应尽的义务。平克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向我证明了,人类的许多行为,并非是出于纯粹的理性选择,而是受到我们生物本能的深刻影响。这种理解,并没有削弱我对“希望”和“改变”的信念,反而让我看到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本书,是一次对陈旧观念的有力挑战,也是一次对人类潜能的深情礼赞。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去审视世界,去拥抱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拿到《白板》,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史蒂芬·平克的思想深度,忐忑的是他是否会像他过去的作品一样,用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去颠覆我固有的认知。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平克以其强大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对自身“本性”的各种误解和偏见,特别是对那些根植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白板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并非仅仅停留于理论的批判,而是用大量跨学科的证据,从基因、大脑、进化等多个维度,阐述了人类行为的生物基础。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对于“性别差异”和“社会公平”等敏感话题的探讨。他并没有回避这些争议,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符合现实的解决方案。他让我明白,理解人性的“固有”倾向,并非是为了为不公辩护,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去弥合分歧,去促进真正的平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蒙。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科学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翻开《白板》,我并没有期待一本轻松的读物,因为我知道史蒂芬·平克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作者,他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挑战你的固有认知,让你重新思考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念。这本书,更是将这种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他对于“浪漫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性理解的局限性的剖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脱离了科学的严谨,我们的很多想法,即使听起来多么美好,也可能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平克并没有贬低这些思想,而是用科学的证据,展现了它们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的不足。他所倡导的“人性本然”的观点,并非是对人性的悲观论调,而是一种更加现实、也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视角。他让我明白,理解人性的“固有”部分,并不是为了放弃改变,而是为了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和塑造。书中对于“文化决定论”的辩驳,更是让我警醒。我之前也曾深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只要改变了环境,就能改变一个人。但平克通过大量的例子,揭示了这种观点的片面性,他强调了生物性在塑造我们行为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观点,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教育”和“社会改造”的很多设想,是否需要更加深刻地考虑人性的生物基础。这本书,是对“白板说”的有力挑战,也是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以一种更加成熟、也更加科学的态度,去理解我们自己,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白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人类本性的一些模糊认知。史蒂芬·平克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并没有把人类描绘成被动受环境塑造的“橡皮泥”,而是强调了我们作为生物体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道德”和“伦理”的起源的探讨,感到十分着迷。平克通过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会发展出道德感,以及这种道德感在群体生存和社会协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并没有将道德视为一种纯粹的、与生物性无关的社会建构,而是将其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生物进化之中。这种观点,让我对“善”与“恶”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复杂而深刻的生物学基础。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我们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基因和进化历史的影响?平克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深入地探索和思考。他让我明白,理解人性的“本然”并非是对自身局限性的屈服,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去发挥潜能,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初读《白板》,我就被平克那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文笔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叙事者,能够将那些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仿佛在讲述我们自己的起源和演变。书中所探讨的“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二元对立,在平克的笔下得到了全新的解读,他不再纠结于简单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到人类心理的复杂层面,去探究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机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赋”与“后天”相互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平克并没有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关系。他认为,我们并非被基因完全决定,也并非由环境随意塑造,而是两者在持续的互动中,共同雕刻了我们独特的个性。这种 nuanced 的观点,让我对“命运”和“自由意志”这两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上的许多特质,并非是完全偶然的,也并非是完全可以后天改变的,它们往往根植于我们作为人类的生物性之中,是亿万年进化的产物。理解这一点,并非是为了放弃努力,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去发挥潜能,去克服局限。平克用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人类本性的全新框架,这个框架让我感到既震撼,又鼓舞人心。
评分《白板》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变成了一把钥匙,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内在世界的大门。史蒂芬·平克用他一贯的睿智和幽默,将那些深奥的科学理论,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真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先天与后天”这个议题的探讨,他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地剖析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例,向我展示了,我们的基因并非是冰冷的、宿命的枷锁,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蓝图”,而环境则如同辛勤的园丁,在这张蓝图上精心雕琢,最终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我们。这种观点,让我不再对自己的某些“固有”特质感到沮丧,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潜力和可能性。平克对于“自由意志”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直接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是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拥有这种“主观的”自由感,以及这种自由感在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让我明白,即使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生物性的影响,但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和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也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教育”和“自我完善”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不再是简单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对人类内在机制的深刻理解,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去引导和塑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