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读书。
序
前言
**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二唐代考试制度
三唐代经济制度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政府组织
二明代考试制度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附录]答徐君书
我购买的是这个“新校本”,确实在校勘和注释上做得相当用心,大大提升了阅读的顺畅度和准确性。这本书的整体结构非常清晰,从秦汉的统一帝国,到隋唐的盛世,再到宋明的变革,最后到清代的衰落,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作者的笔触细腻,对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都能抓住其核心脉络,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读到关于汉代“独尊儒术”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是如何为政治上的稳定奠定基础的。而读到宋代“重文轻武”的争议,又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上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碰撞。书中对于“得失”的评判,并非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他提醒我们,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前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相当考究,纸质触感温润,排版也十分清晰,阅读体验上乘。初读之下,便被作者那股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历那些王朝的兴衰起伏。每一章的论述都如抽丝剥茧,将复杂的政治变迁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制度的演变及其背后的逻辑,引人深思。特别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等核心政治议题的探讨,其见解独到,发人深省。读到某些章节,不禁拍案叫绝,仿佛困扰自己许久的某个历史谜团瞬间豁然开朗。书中的旁征博引也十分到位,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的遗老遗少,各时代的思想文化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到政治分析之中,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立体,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而且,语言的驾驭能力也着实令人赞叹,古朴而不失流畅,严谨又不失生动,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分析历代政治制度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展现了他对史学方法的深刻理解。他如何筛选史料,如何运用比较分析,如何构建逻辑框架,这些都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范例。比如,在论述宋代冗官的问题时,作者并非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追溯到宋初改革的初衷,分析其在政治、军事、财政等多方面的复杂考量。这种深入的溯源和多角度的审视,正是史学研究的精髓所在。书中对于“人治”与“法治”、“德治”与“礼治”等概念的辨析,也体现了作者在政治哲学上的深厚功底。他能够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分析工具。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不断被其深邃的见解所启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想的洗礼。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否定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治实践,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探究其成败得失的根本原因。例如,在谈到明朝的内阁制度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指责其集权之下的弊端,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制度的出现及其功能。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其局限性,以及最终对国家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全面而辩证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时而激昂,时而沉郁,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的总结,他将历代政治得失归结于对“道”的理解和实践的差异,这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层基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大量零散的史料后,总觉得缺少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察的思想盛宴。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观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他对于不同朝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细腻。比如,在讲述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时,作者剖析了其潜在的权力博弈,以及最终如何导致“七国之乱”的必然性。在谈及唐代的科举制度时,又描绘了其如何打破门阀垄断,重塑社会阶层流动。这些分析并非空泛议论,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思潮,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透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阅读过的其他史书,发现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