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影子银行内幕: 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
定价:39.00元
作者:张化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1441939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体系面对流动性过剩、信贷过度扩张、热钱涌入等困扰,一步步走向危险的境地,其中神秘的“影子银行”被视为幕后黑手之一。张化桥透过描写自己在影子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年经历,系统性地陈列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监管、困境及改革建议等,也批评监管的严苛和缺失,金融危机随时重临。曾为**中国分析师的作者,亦在本书中分析中国股市低迷的原因。
内容提要
美国部署退市,当大部分人以为金融海啸危机已过之际,却忽略了中国累积了二三十年的信贷泡沫!而全球新一浪的金融海啸,源头极有可能来自中国的「影子银行」!
 你还以为影子银行与你何干 真相是它们无处不在。
小额贷款、信托投资公司、民间借贷、典当,甚至银行里千奇百怪的理财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今天中国面对的流动性过剩、低利率、信贷扩张、通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更与影子银行环环紧扣,无论你是寻常百姓还是做生意的、卖大白菜的抑或是股民,都逃不开这股愈演愈烈的漩涡。
 被誉为“*中国分析师”“*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家”的张化桥,从人人艳羡的国际投资银行跳进小额贷款的行业,旋即被封为“小额信贷年度人物”。本书将揭示张化桥经历三年惊心动魄、在希望与绝望中游走的日子。他看到了金融业的内幕,体会到影子银行业的辛酸和黑暗,并在本书中分析了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预示下一波次贷风暴的起点。作者预言:“中国创造了地球上*信贷泡沫,如未能及时将泡沫释放,将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环球金融海啸的源头。”
本书英文版在海外引发极大关注,甫一出版即登上金融及银行类畅销书名,更获《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彭博、英国广播公司等全球知名媒体争相采访报道。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张化桥
现任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2011~2012年间,他曾担任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2012年1月,他被中国小贷行业协会授予“小额信贷年度人物”。
他曾在全球知名的瑞士银行(UBS)工作了11年,期间,他曾担任UBS中国研究部主管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副总经理。1986~1989年间,他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2006~2008年间,他在一家香港上市的地产公司深圳控股(0604.HK)担任首席营运官。
在担任UBS中国研究部主管期间,他的团队曾连续5年(2001~2005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中国研究团队”,他本人也曾连续4年(2001~2004年)被《亚洲货币》(Asiamoney)评选为“*中国分析师”。 他于1991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并曾在堪培拉大学讲授金融学。张化桥曾在《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
报》等大型媒体发表多篇文章,着有两本中文畅销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和《避开股市的》。
译者简介
 黎木白
80后普通青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对金融和投资有浓厚的兴趣,一直关注张化桥先生的。爱好翻译,兴趣广泛。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金融体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特别欣赏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他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让他的论点都有事实作为支撑,而不是空穴来风的猜测。我之前对“影子银行”这个词汇一直有点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和传统的银行不一样,但具体怎么不一样,却说不清楚。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它指的是那些不受到严格监管,但却在进行类似银行的信用中介活动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作者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特别是次贷危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影子银行是如何成为放大风险、传播危机的温床。他详细阐述了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比如ABCP(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和CDS(信用违约互换),是如何被滥用,导致风险的累积和扩散。这本书读起来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因为它包含了很多专业知识,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金融危机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你花时间去啃的。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金融世界,看到了那些光鲜亮丽的金融交易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阴谋和潜在危机。
评分这本书我真是看了又看,总觉得还有什么没领会透。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总想着能有点“内幕”,揭点别人不知道的。读下来发现,作者真的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像个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地从各种蛛丝马迹里挖出“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发展。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到一些具体案例的时候,会把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非金融专业的读者来说太友好了。比如,他讲到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比如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担保债务凭证),把风险层层打包,再卖给全世界。听起来就像是变魔术,但实际上却是把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悄悄埋下。读到这里,我真的觉得有点不寒而栗,仿佛看到了当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种种迹象,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报表背后的危险,是多么真实而可怕。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揭露问题,他还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监管的漏洞在哪里,以及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哪些新的风险。这种深度思考和前瞻性,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为我们未来的金融安全敲响警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复推敲、受益匪浅的书。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了“影子银行”的起源和演变,并将其与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紧密联系起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复杂金融概念的梳理和呈现,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化繁为简,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的逻辑。例如,作者对于“金融脱媒”和“信用创造”的解释,让我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何“影子银行”会应运而生。他并没有简单地指责“影子银行”是万恶之源,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其产生和壮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监管政策以及市场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了“影子银行”的危险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理解金融危机深层原因的钥匙,并且启发读者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金融领域的“思想洗礼”,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真的是难以言喻。我一直以为金融危机只是金融界内部的波动,没想到它会像瘟疫一样,影响到我们每个人。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把“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是如何绕过传统监管,野蛮生长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述了在次贷危机爆发前,那些看起来非常诱人的高收益投资产品,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那些被包装成“安全”的资产,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堆无法偿还的次级贷款之上。这种“泡沫”的形成过程,以及泡沫破裂后的巨大破坏力,作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作者似乎暗示,虽然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但“影子银行”的幽灵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可能以新的形式,或者在新的领域,继续潜伏着,等待下一次的爆发。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平时接触到的金融信息,感觉看待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简单地相信表面的光鲜,而是会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风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不再对金融世界的复杂性感到束手无策。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对金融世界的许多认知。我一直认为,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但作者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影子银行”体系。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个体系是如何在监管的灰色地带滋生,并且如何通过各种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扩散。我尤其被作者对“道德风险”的描述所打动,当那些金融机构知道自己“大而不倒”,即使犯下错误也不会承担最终的责任时,他们就更容易采取冒险的行为。这种“搭便车”的心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一些看似微小的金融事件,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庞大而隐秘的“影子银行”体系在暗中运作。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它让我更加警惕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陷阱,也让我对未来的金融监管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