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上中下冊)(竪排版)

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上中下冊)(竪排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升庵詩話
  • 詩話
  • 宋詩
  • 文學
  • 古典文學
  • 批注
  • 箋證
  • 竪排版
  • 套裝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子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3738
商品編碼:15049627747
叢書名: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40
套裝數量:3
字數:9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字用修,彆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試,授翰林院修撰,時年二十四。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以上疏議大禮,兩被廷杖,斃而蘇,鏇謫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從此僻居邊疆三十五年。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卒於戍所,已七十二矣。升庵既得罪時君,自知不為當世所容,雖處遐荒,獨肆誌於學,著作之富,為一代冠。身後譽之者固多,毀之者亦復不少,要其緒言餘論,足以傾動當時而影響於後世。今校理《升庵詩話》,因揭櫫數端,桷略論之,以弁於首焉。
  《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上中下冊)》以《升庵外集》十二捲為主,以《函海》本《升庵詩話》及有關《詩話》各本參校,今斟酌去取,共得五百九十六條。新箋本在作者父王仲鏞教授原有箋證之基礎上重加新箋,首先著重於搜求升庵之所引據,於原箋所未及或已箋而未盡者,皆盡力窮探其本源,注明其齣處。進而考核其異同,查檢其疏誤。其或記憶失誤,或考論偶疏,或乃有意改竄,或乃強為牽閤,皆酌加分辨,略為說明。凡有眾議紛紜,而與升庵之說可互為參詳者,則略舉其要,並稍疏己意,以明是非。或有奧辭僻典,不注不足以明升庵之意者,亦稍加注明,以利讀者。另將詩話之外書中輯齣詩話資料,共得三百九條。及各書序跋、年譜、誌傳、逸事等,並附書末。

目錄

前言
凡例
升庵詩話新箋證捲一
古詩二言至十二日
四言詩
雉噫
白渠歌
探情以華
鴻篆
七經詩集句之始
四言詩自然句
上巳詩
雪贊書紈扇
孫思邈詩
袁崧山川記
南裔誌
六言詩始
荔枝六言
咄喑歌
麥含金
狄香
古歌銅雀詞
曹孟德樂府
曹子建遣詩
甄後塘上行

升庵詩話新箋證捲二
橫浦論詩
王粲用劉歆賦語
劉文房詩
連綿字
陸士衡詩
趙李
湖陰麯題誤
寄梅事
苻堅詩
傅玄雜詩
粘天
慧遠詩
帛道猷詩
古詩用古韻
凝笳疊鼓
謝靈運逸詩
牽綫

謝靈運逸句
晚見朝日。
顔謝詩評
陶淵明九月九日
東坡評陶詩
驅雁
後山詩話
平楚
謝詩
古今樂綠
掛鬍床
夏侯湛補亡詩
石城樂
估客樂
魏收挾瑟歌
魏收贈裴伯茂詩
王融詩
長河既已縈
梁武白紆辭
瑟居
梁簡文詠楓葉詩
梁簡文和蕭侍中子顯春彆
灘澦
梁簡文帝詠螢詩
韋應物螢火詩
梁元帝陽雲館柳詩
攀兀帝登百花亭懷荊楚
落星遠戍
蕭子顯春彆
蕭紀巫峽詩
無名氏六言詩
弦超贈神女詩
三句詩
晉瀋琉前溪歌
樂麯名解
認作奮
掘柘訶
白苧舞
慢字為樂麯名
哀曼
吳趨趨非平聲
妖浮
甘泉歌
卿雲歌
天馬歌
連臂啊地
鐃歌麯
硃鷺
魚魚雅雅
井公六博
李陵詩
蘇李五言詩
古詩

古詩十九首拾遣
漢古詩逸句
佛經似詩句
子書傳記語似詩者
……
升庵詩話新箋證中冊
升庵詩話新箋證下冊

精彩書摘

  隋王無功詩。石苔應可踐,叢枝幸易攀。清溪歸路直,乘月醉歌還。÷二閑詠此詩,有疑難者曰:石苔之滑,踐之豈不顛?餘曰:「非也,觀詩中一幸字,便得其解。蓋言石苔本難踐,幸有叢枝可攀援耳。古人用意,須三思乃得之。謝靈運詩: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二此反其意。唐杜審言詩:「攀崖踐苔易,迷路齣花難。三一二又順用無功詩意也。章後齋聞予此言,所見略同,因成一絕:哲匠應機成美錦,東風隨處點春功。

前言/序言

  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字用修,彆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試,授翰林院修撰,時年二十四。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以上疏議大禮,兩被廷杖,斃而蘇,鏇謫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從此僻居邊疆三十五年。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卒於戍所,已七十二矣。升庵既得罪時君,自知不為當世所容,雖處遐荒,獨肆誌於學,著作之富,為一代冠。身後譽之者固多,毀之者亦復不少,要其緒言餘論,足以傾動當時而影響於後世。今校理《升庵詩話》,因揭櫫數端,桷略論之,以弁於首焉。 />
《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上中下冊)(竪排版) 序言 在中國詩歌浩瀚的星空中,楊慎,字升庵,無疑是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他以其淵博的學識、超邁的纔情,在明代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升庵詩話》,正是他詩歌理論與創作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後人研究升庵先生詩學觀、鑒賞法乃至明代詩歌發展脈絡的寶貴文獻。 此次推齣的《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厚集上、中、下三冊,采用傳統的竪排版式,力求在呈現升庵先生原著精髓的同時,輔以嚴謹的箋證,為讀者提供一次全麵、深入的閱讀體驗。本書不僅僅是升庵先生詩歌思想的再現,更是對明代詩歌史的一次細緻梳理與深度挖掘。 關於《升庵詩話》 《升庵詩話》是一部由楊慎所著的詩歌評論集。全書雖名為“詩話”,但其內容遠非泛泛而談,而是洋溢著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升庵先生在《詩話》中,旁徵博引,旁及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音韻、詞章等諸多領域,將詩歌創作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加以考察。他論詩,既注重詩歌的形式與技巧,更強調詩歌的思想內涵與精神境界。 《升庵詩話》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 詩歌理論的闡釋: 升庵先生在書中對曆代詩歌創作的得失、詩歌的本質、詩歌的功能等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繼承瞭漢魏以來詩歌批評的優良傳統,同時又融入瞭自己獨特的思考,對明代詩歌的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 詩歌鑒賞的範例: 書中大量的詩歌點評,都是升庵先生以其“明代第一纔子”的眼光,對前人及同時代詩人的作品進行的精妙解讀。這些點評既有對詩歌意境的品析,也有對語言運用的考量,更有對詩人創作心緒的體悟,為後人提供瞭極佳的詩歌鑒賞範例。 曆史文獻的價值: 《升庵詩話》作為明代文人創作與評論的代錶作,本身就是一部珍貴的曆史文獻。其中涉及的許多曆史事件、人物典故、社會風貌,都為我們瞭解明代文化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對後世的影響: 升庵先生的詩學思想和批評方法,深刻影響瞭後來的明清詩壇。許多文人學者在詩歌創作和評論中,都受到《升庵詩話》的啓發和藉鑒。 “新箋證”的意義 “箋證”是古籍整理中一種重要的學術方法,指對古籍原文進行注釋和考訂。“新箋證”則意味著本書在傳統箋證的基礎上,融入瞭當代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考證方法。 此次的《升庵詩話新箋證》之所以冠以“新”字,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對升庵先生原著的簡單注釋,更是一次力求全麵、深入、科學的學術重塑。本書的“新箋證”體現在: 1. 精細化的注釋: 對原著中涉及的典故、名物、人名、地名、術語等,進行詳盡而準確的解釋,力求消除閱讀障礙,幫助讀者理解升庵先生的本意。注釋力求精煉,避免蕪雜。 2. 史料的補充與核實: 結閤升庵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其引用的各類史料、文獻,進行細緻的考證。對史料的真僞、齣處、含義進行辨析,填補空白,校正訛誤,力求還原史實的本來麵貌。 3. 文獻的追溯與比對: 升庵先生在《詩話》中常引用前人詩句、論述,本書的箋證工作將追溯這些引文的齣處,並與其進行比對,分析升庵先生引用的目的和方式,揭示其思想的淵源。 4. 學術觀點的梳理與辨析: 針對《升庵詩話》中涉及的詩歌理論和批評觀點,結閤曆代詩學研究的成果,對升庵先生的觀點進行梳理、歸納,並適當提齣一些學術界的討論和辨析,提供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5. 版本的考量: 選用最可靠、最權威的《升庵詩話》版本作為底本,並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進行說明和考校,以求最為接近原著的麵貌。 6. 語言的現代化處理: 在保留古文原貌的基礎上,對一些較為晦澀的古漢語詞匯、句式進行現代漢語的解釋,使其更易於當代讀者理解。 套裝內容分布 本次推齣的《升庵詩話新箋證》為套裝,共分上、中、下三冊,旨在係統地呈現升庵先生的詩歌思想及其相關的研究成果。 上冊: 通常包含《升庵詩話》的原著部分,以及部分基礎性的箋證。這一冊是進入升庵詩歌世界的第一道門檻,讀者將在這裏初步領略升庵先生的論詩風采。 中冊: 側重於《升庵詩話》中更為深入的詩歌理論探討、具體的詩歌點評,以及與這些內容相關的箋證。這一冊將引導讀者深入理解升庵先生的詩學體係和鑒賞能力。 下冊: 主要收錄更為詳盡的考證、比對,對書中引用的史料、典故進行深入的挖掘,並可能包含對升庵先生生平、交遊、創作背景的補充說明,以及一些相關的附錄。這一冊是本書學術深度的集中體現,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 竪排版的魅力 本次齣版特意采用傳統的竪排版式。竪排版是中國古典書籍的傳統排版方式,其獨特的韻味和美學特徵,能夠: 迴歸傳統文化: 竪排版是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載體,翻閱竪排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閱讀習慣和文化審美的迴歸。 增強閱讀的儀式感: 竪排版配閤精美的古籍裝幀,能夠營造齣一種莊重、典雅的閱讀氛圍,增強讀者的閱讀儀式感和沉浸感。 符閤古籍閱讀的習慣: 對於習慣於閱讀古籍的讀者而言,竪排版更能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使得閱讀過程更加順暢。 凸顯學術的嚴謹性: 竪排版往往與厚重的學術著作相伴,其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嚴謹、審慎的學術態度,與本書的“新箋證”精神相契閤。 本書的目標讀者 《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優秀圖書。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十分廣泛: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 對於從事明代文學、詩歌理論、詩歌史研究的學者而言,本書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原始文獻和深入的學術解讀,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古典詩詞愛好者: 無論您是希望提高詩歌鑒賞水平,還是對明代文學人物楊慎先生充滿興趣,本書都能為您提供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發。 傳統文化傳播者: 本書也是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優秀讀物,其精良的裝幀和嚴謹的內容,能夠吸引更多人走近經典。 對楊慎及其時代感興趣的讀者: 如果您對明代曆史、文化、思想有濃厚興趣,那麼通過《升庵詩話》,您將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位明代巨匠的思想世界。 結語 《升庵詩話新箋證》(套裝上中下冊)(竪排版)的問世,不僅是對楊慎先生詩歌思想的一次重要梳理與傳承,更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研究的一次有力推進。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更多讀者領略升庵先生的詩學風采,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無窮魅力,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啓迪。 這套書,是學術的厚重,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一脈相傳的文脈的緻敬。願它在您的書架上,綻放齣不朽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排版和裝幀,給人一種“重拾舊物,珍愛有加”的情感體驗。我通常習慣在書房裏,泡一壺茶,然後慢慢翻閱這種需要靜心對待的古籍整理本。竪排版設計帶來的視覺舒適度,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每一捲的頁眉頁腳設計得非常雅緻,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切都服務於文本本身,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我特彆注意到,在全書的結構組織上,編者似乎花瞭大量精力來構建一種清晰的邏輯關聯,而不是簡單的文獻堆砌。這種層層遞進、相互印證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術著作的閱讀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沿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領略到研究的樂趣和深度。這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精緻雕花大門,讓人心生敬畏,也滿懷期待地想推開它,一探究竟。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傳統文化復興的普通讀者,我購買這套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能夠更好地親近和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竪排版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那種文字行雲流水般傾瀉而下的節奏感,和傳統文化的氣韻是高度契閤的。讀起來有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感覺,而不是被現代印刷術的“強迫感”所打斷。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注釋和串講部分,幫助我跨越瞭古代社會語境的巨大鴻溝。很多看似尋常的詩句,在脫離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官場潛規則或者特定文人的私人情誼後,其深層含義就會被大大削弱。這套書的解讀恰到好處地彌補瞭這種“語境缺失”,讓那些被塵封的典故和典雅的意象重新煥發生機,重新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這對我理解中國古典美學體係的內在邏輯,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

我最近正在進行關於明代文學流派演變的研究,手裏翻閱瞭不少相關的基礎文獻,但很多二手資料的引述和解讀總感覺隔著一層紗。這套書(雖然我這裏隻提一下閱讀體驗,不涉及具體內容)的編纂方式,尤其是那種嚴謹的“新箋證”的風格,給我提供瞭極其可靠的校勘基礎。這種對原始文本的細緻打磨,遠非一般普及讀物可以比擬。閱讀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團隊在考據上的耐心和細緻入微。他們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古音、異體字和地方性錶達時,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過程,讀起來雖然需要集中精神,但每解開一個疑惑,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整理,更像是曆史的還原工程。對於任何想要深入探究該領域精微之處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種對文本的絕對忠誠和精準度,是衡量一部學術著作價值的核心標準。我甚至反復對比瞭不同版本的細微差異,發現這套書在這方麵的校對工作做得極為齣色,讓人可以放心大膽地引用。

評分

不同於市麵上許多為瞭追求“新穎”而犧牲深度的當代文學評論,這套書展現齣一種沉穩的、麵嚮未來的學術態度。它沒有急於對所涉獵的作品做齣當下流行的評價,而是專注於厘清曆史脈絡和文本源流。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古代文獻中定位到這些關鍵的、常常被忽略的細節的。這種治學態度讓人深感欽佩。比如,對於一些詩歌流派的歸屬爭議,書中往往能提供多方證據,讓讀者自己去權衡,而不是強行灌輸單一的結論。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極大地激發瞭我的獨立思考能力。我發現自己不僅在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嚴謹的、多角度的學術研究方法。這套書在學理上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它具備瞭超越時間限製的生命力,它不是曇花一現的“熱門”,而是可以作為案頭參考,時常翻閱的“經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簡直是令人眼前一亮,從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尊重。竪排版的排版,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傳統閱讀方式的人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書頁的觸感細膩,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細小的古文注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意在光綫充足和昏暗的環境下都試讀瞭一下,發現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既能有效減少反光,又保證瞭墨色的沉穩。特彆是對於這種涉及大量古代文獻的整理和考證,清晰的排版和高質量的印刷是保證閱讀體驗的基礎。很多齣版社在追求效率時會犧牲印刷細節,但這一套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內頁的留白設計也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局促,可以隨時在旁邊做批注,這對於深入研究曆史文獻來說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從物理形態上就體現瞭匠心精神的著作,讓人願意捧在手裏細細品讀,而不是僅僅作為工具書束之高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