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編著的《土耳其通史》敘述瞭自突厥人西遷至奧斯曼帝國崛起和徵服的曆史,分析瞭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論述瞭自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土耳其共和國誕生至21世紀正義與發展黨執政的土耳其現當代曆史的發展。本書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是我國學者撰寫的**部貫穿古今、全麵係統的土耳其通史。
哈全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1年生,迴族。1978-1991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係和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曾在伊朗德黑蘭大學文學院進修,主要著作包括《古典伊斯蘭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和《中東**的現代化曆程》,在《曆電研究》、《世界曆史》、《史學理論研究》、《西亞非洲》、《史學集刊》、《東北師大學報》和《南開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數篇。現任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天津市政協常委、中東學會理事,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和天津市“131”創新型人纔培養工程**層次,豐講“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選**精品課程,獲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
序言
**章 安納托利亞的古代曆史
一、赫梯文明
二、呂底亞、弗裏吉亞與烏拉爾圖
三、地中海世界古典文化的遺存
四、君士坦丁堡與拜占庭帝國
作者點評
第二章 突厥人的西遷
一、伊斯蘭教傳入中亞
二、塞爾柱突厥人稱雄西亞
三、安納托利亞的羅姆蘇丹國
作者點評
第三章 徵戰中崛起的奧斯曼帝國
一、奧斯曼**的興起
二、對基督教世界的聖戰
三、伊斯蘭世界的徵服
作者點評
第四章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製度
一、蘇丹與宮廷
二、禦前會議與桑賈剋
三、奴隸政治
四、西帕希和耶尼切裏
五、宗教與神權
作者點評
第五章 奧斯曼帝國的社會與經濟
一、疆域與人口
二、米勒特製度
三、封邑製度
四、農業與農民
五、城市與行會
六、商業與商人
作者點評
第六章 奧斯曼帝國的文化成就
一、奧斯曼帝國文化的演進氛圍和曆史地位
二、文學
三、史學
四、哲學
五、建築藝術
六、科學技術
作者點評
第七章 奧斯曼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
一、蘇丹權力的式微
二、包稅製的興起
三、商路轉移與價格革命
四、對外戰爭的敗績
作者點評
第八章 自上而下的新政舉措與憲政運動
一、塞裏姆三世與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舉措
二、花廳禦詔與坦澤馬特時代的改革
三、憲政運動
作者點評
第九章 傳統經濟社會秩序的衰落
一、西方列強的貿易擴張
二、市場化進程的啓動
三、智力的覺醒
作者點評
第十章 從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到奧斯曼帝國的滅亡
一、巴爾乾起義
二、青年土耳其黨革命
三、奧斯曼帝國的滅亡
作者點評
第十一章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
一、從伊斯坦布爾到安卡拉
二、從《色佛爾條約》到《洛桑條約》
三、從大國民議會到1924年憲法
四、凱末爾時代的威權體製
作者點評
第十二章 凱末爾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一、從奧斯曼帝國的意識形態到凱末爾時代的民族主義
二、共和主義與民眾主義
三、世俗主義
四、**主義
五、凱末爾主義的時代特徵
作者點評
第十三章 威權政治的終結
一、伊斯梅特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二、一黨製時代的結束
三、1950年大選
作者點評
第十四章 民主化進程的艱難探索
一、20世紀50年代民主黨的執政曆程
二、1960年軍事政變與1961年憲法
三、20世紀60年代的民主政治實踐
四、1971年軍事政變與70年代的議會選舉
五、多元化的政黨政治
六、暗流湧動的伊斯蘭主義
作者點評
第十五章 民主製框架下世俗政治與宗教政治的消長
一、1980年軍事政變與1982年憲法
二、祖國黨執政:文官政治的重建與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三、伊斯蘭政黨的崛起:從繁榮黨到賢德黨
四、政黨政治與民眾參與
作者點評
第十六章 異軍突起的政壇奇葩一正義與發展黨
一、埃爾多安與正義與發展黨的建立
二、2002年大選
三、正義與發展黨的施政舉措
四、2007年大選
五、2007年大選後的政治走嚮
作者點評
第十七章 凱末爾時代的經濟發展戰略
一、人口的變遷
二、從溫和到激進的經濟政策
三、工業的緩慢進步
四、農業的發展與土地改革的初步舉措
作者點評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共和國的經濟發展
與社會變遷
一、農業的進步
二、鄉村社會的變革
三、産業結構的轉變
四、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發展模式
五、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政策
六、城市化進程
作者點評
第十九章 土耳其共和國的文化成就
一、傳統與現代——土耳其共和國文化的主題
二、語言文字
三、教育改革
四、宗教思想
五、藝術成就
六、文學成就
作者點評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奧斯曼王朝蘇丹世係錶
後記
這本書對於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庫。它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紮實,每一個重要的專有名詞、曆史人物的背景,乃至一些爭議性史料的齣處,都在腳注中標明,極大地便利瞭希望進一步深挖某一特定領域的讀者。書後附帶的“主要參考文獻”目錄清單之詳盡,足以看齣作者在成書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廣泛的學術交流。我尤其欣賞它提供的多語言史料的整閤能力,這使得對於土耳其曆史的研究不再是孤立於西方或東方視角的單一敘述。對於那些希望從宏觀視角把握土耳其在世界曆史長河中獨特地位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結構嚴謹、論證充分的知識體係,它不僅僅是“通史”,更像是一部導覽圖,指引我們在浩瀚的曆史迷宮中找到清晰的路徑。
評分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文化與宗教交融的探討部分印象最為深刻。土耳其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閤的前沿陣地,其曆史的復雜性往往就體現在這種多元文化的並存與張力之中。這本書沒有將伊斯蘭化視為一個單嚮度的過程,而是細緻地描摹瞭希臘化傳統、基督教信仰與後來的奧斯曼伊斯蘭教義之間微妙的相互滲透與在地化過程。書中對於蘇菲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奧斯曼社會結構的影響分析得非常透徹,語言平實而富含洞察力,讓人理解到,帝國的心靈世界遠比其疆域擴張更為豐富和深刻。這種不帶偏見的、多角度的文化史梳理,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國際視野,使得我們對“土耳其”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民族或政治實體,而是一個流動的、多層次的文明熔爐。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極為高明,它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編年體記錄,而是巧妙地采用瞭“主題切片”與“宏大敘事”相結閤的方式。作者對於史料的取捨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沒有陷入純粹的考古細節考據,也避免瞭過於泛化的曆史總結。例如,在描述拜占庭帝國衰亡那一段時,作者沒有一味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其內部的宗教紛爭和經濟結構性矛盾,將曆史的因果鏈條梳理得絲絲入扣,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絕。讀到那些關於蘇丹王室內部權力鬥爭的描寫時,其跌宕起伏的程度絲毫不遜於任何一部優秀的政治驚悚小說,人物性格刻畫得立體而鮮明,讀來讓人心潮澎湃,對曆史人物的復雜人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將宏大曆史背景與微觀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趣味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典雅的墨綠色封皮,搭配燙金的書名,初見時便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質地也相當考究,觸感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重要曆史節點的配圖和地圖處理得極為精妙。那些古老的遺址照片,色彩還原度高,細節清晰可見,仿佛能穿透時空,觸摸到奧斯曼帝國的輝煌與滄桑。而那些手工繪製的疆域變遷圖,綫條流暢,注釋詳盡,即便是初涉土耳其曆史的讀者,也能輕鬆掌握其復雜的地理政治演變脈絡。排版上,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閱讀體驗極佳。整體來看,齣版方在書籍的實體呈現上投入瞭極大的心力,這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為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提供瞭一個極具儀式感的入口。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地方稍顯不足,那可能是在近現代民族主義興起那一段的處理上,略顯保守和審慎。當然,理解曆史的敏感性是必要的,但對於土耳其共和國建立過程中,凱末爾改革的激進性及其帶來的社會陣痛,我期待能讀到更多不同學派的觀點碰撞。目前的闡述雖然客觀,但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弱化瞭其內在的意識形態衝突張力。比如,關於世俗化進程中,傳統精英與新興官僚集團之間的權力博弈,我覺得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其社會基礎和經濟動因。不過,瑕不掩瑜,這種謹慎的態度也保證瞭全書在處理近百年復雜地緣政治問題時的平衡性。總體而言,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在棋盤上布局瞭清晰的脈絡,引導讀者一步步走嚮曆史的關鍵節點,即便是復雜難解的現代轉型期,也提供瞭可靠的分析框架。
評分這本書也不像是正品 紙張不行
評分好書
評分這本書也不像是正品 紙張不行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這本書也不像是正品 紙張不行
評分這本書也不像是正品 紙張不行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