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司马光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知识书籍 16开4卷精装 史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知识书籍 16开4卷精装 史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
  • 史部
  • 历史书籍
  • 精装
  • 16开
  • 四卷本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典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964156
商品编码:10931616453
品牌:悦典阁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资治通鉴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资治通鉴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书号:978-7-80696-415-6
开本:16开4卷精装
日期:2011.11
定价:560.00元


内容介绍:《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目〓录:
威烈王(1)��
安王(12)��
烈王(20)��
显王(23)��
慎靓王(46)��
赧王(49)��
昭襄王(66)��
秦孝文王(74)��
秦庄襄王(75)��
秦始皇帝上(78)��
秦始皇帝下(94)��
二世皇帝上(110)��
二世皇帝下(119)��
太祖高皇帝(142)��
孝惠皇帝(163)��
高皇后(169)��
太宗孝文皇帝(183)��
孝景皇帝上(194)��
孝景皇帝下(197)��
世宗孝武皇帝(225)��
孝昭皇帝(248)��
中宗孝宣皇帝(268)��
孝元皇帝(280)��
孝成皇帝(303)��
孝哀皇帝(330)��
王莽(336)��
淮阳王(345)��
世祖光武皇帝(371)��
显宗教明皇帝(397)��
汉孝和皇帝(404)��
孝灵皇帝(414)��
孝献皇帝(434)��
世祖文皇帝(442)��
烈祖明皇帝上(471)��
烈祖明皇帝下(476)��
邵陵厉公(495)��
元皇帝上(508)��
元皇帝下(514)��
世祖武皇帝(537)��
孝惠皇帝(568)��
孝怀皇帝(589)��
孝愍皇帝(602)��
中宗元皇帝(615)��
肃宗明皇帝(636)��
康 显 帝(644)��
哀 皇 帝(652)��
大宗简文皇帝(664)��
烈宗孝武皇帝(680)��
安 皇 帝(689)��
太祖文皇帝(711)��
世祖孝武皇帝(742)��
太宗明皇帝(771)��
高宗明皇帝(789)��
和 皇 帝(817)��
高祖武皇帝(844)��
太宗简文皇帝(875)��
世祖孝元皇帝(897)��
敬 皇 帝(914)��
高祖武皇帝(943)��
世祖文皇帝上(974)��
世祖文皇帝下(1006)��
临 海 王(1038)��
高宗宣皇帝(1053)��
长 城 公(1073)��
高祖文皇帝(1084)��
炀 皇 帝(1111)��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1137)��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1162)��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1184)��
则天顺圣皇后上(1202)��
则天顺圣皇后下(1224)��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上(1253)��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1257)��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1288)��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1305)��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1318)��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1335)��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1344)��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1349)��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1370)��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1386)��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1415)��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1419)��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1431)��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1439)��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1455)��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上(1466)��
懿宗昭圣恭孝文宗皇帝中(1497)��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1522)��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1536)��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1551)��
昭宣光烈孝皇帝(1579)��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1600)��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1627)��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1657)��
均王(1677)��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1687)��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1713)��
潞王上(1731)��
潞王下(1734)��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1763)��
齐王(1787)��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1804)��
隐皇帝(1829)��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1838)��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1867)�お�


《千年风云:中华文明史鉴》 卷一:洪荒初开,人文肇始 故事的开端,并非骤然惊醒的晨钟,而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在这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洪荒时代,中华文明的胚芽悄然萌动。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从远古的沉寂中奔腾而出,滋养着最早的土地。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仰韶文化的彩陶,都默默诉说着早期先民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艰辛岁月。他们学会了驯养动物,掌握了火的运用,从穴居走向了筑巢,从分散走向了初步的聚集。部落的形成,氏族的壮大,为日后国家形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虽然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却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早期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先驱的追溯与敬仰。伏羲氏的八卦,神农氏的稼穥,黄帝的统一,尧舜的禅让,无不体现了先民们对秩序、智慧、仁德的渴望与追求。从原始的部落联盟,到逐渐形成的早期国家,文明的火种在黑暗中跳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个时期,语言的雏形开始形成,神话传说成为早期历史的载体,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敬畏,构建起最初的世界观。虽然文字尚未成熟,但口耳相传的歌谣、故事,却承载了民族最初的记忆与价值观念。 卷二:礼乐文明,诸侯争雄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周期,标志着国家机器的正式确立。从禹的治水,夏朝的建立,到商朝的青铜文明鼎盛,再到周朝的礼乐制度确立,中华文明步入了第一个辉煌的时期。 夏朝,尽管文献记载不多,却为后世留下了“家天下”的雏形,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商朝,以其精美的青铜器和甲骨文闻名于世。司母戊鼎的雄浑,四羊方尊的灵巧,无不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甲骨文更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殷墟的发现,更是将商朝的辉煌具象化,让历史的尘埃重新焕发生机。 周朝,特别是西周,被誉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典范。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周礼”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强调等级秩序、宗法制度、仁爱之道。诗经的朴实真挚,钟鼎铭文的庄重典雅,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周朝的王室衰微,诸侯争权,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与战乱。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孔子、老子、墨子、孙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提出了各自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如百家争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侯国之间合纵连横,战争频仍,却也促进了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各国争相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为统一中国的到来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 卷三:帝国奠基,文治武功 秦汉,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长城,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虽然秦朝短暂,但其历史意义深远。 汉朝,特别是西汉,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帝国。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之一。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对外,他开疆拓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打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东方强大的文明古国。 汉朝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造纸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明传播方式的重大进步。张衡的地动仪,代表了当时天文学和机械制造的最高水平。丝绸、瓷器等产品的生产,更是将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推向世界。 然而,盛世之下也潜藏着危机。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土地兼并等问题,最终导致了东汉的衰落与分裂。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战火纷飞,却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争故事和英雄传奇。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播,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卷四:盛世气象,文化繁荣 隋唐,是中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帝国时期。隋朝短暂,却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为南北经济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唐朝,特别是唐太宗、唐玄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盛世。 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开创了政治仁厚、虚心纳谏的良好局面。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更是将唐朝推向了顶峰。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唐朝成为当时的国际强国,万国来朝,长安成为国际化的都市。 文化上,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日等伟大诗人,用他们的笔墨描绘了盛世的壮丽与人生的悲欢。唐三彩的色彩斑斓,敦煌壁画的瑰丽精美,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魅力。科举制度的完善,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加公平的途径。 然而,盛极必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使得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相对积弱,但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朝是中国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火药、指南针在宋朝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宋瓷的温润如玉,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外患不断,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偏安。元朝,作为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在军事上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其统治也带来了长期的民族矛盾。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恢复了汉族政权,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壮举。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前期也创造了“康乾盛世”,但后期却逐渐走向封闭与衰落,直至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千年风云:中华文明史鉴》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华夏文明的波澜壮阔,体味古人的智慧与精神,理解中华民族为何能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是一次关于过去的回溯,也是一次关于未来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沉甸甸的质感给吸引住了。封面那种典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那个厚重的历史氛围中去。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摸上去平滑而有韧性,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捧着大部头慢慢啃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四卷的精装设计,每一卷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拿在手里仿佛握着历史的重量。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卷首的那些插图或者导读,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这些辅助材料,就能感受到编者对这部巨著的敬畏和用心。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文化气息的装饰品,每一次目光触及,都能激起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探寻欲。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我对阅读本身充满了仪式感和期待。

评分

作为一本旨在普及中国历史知识的书籍,它在兼顾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做到了通俗易懂,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发现即便是对于一些背景知识相对薄弱的读者,通过流畅的文字和清晰的脉络梳理,也能很快跟上节奏,把握住历史的主干线索。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那个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所采取的宏观视角,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避免了陷入对单一事件的纠缠不清。这种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知识吸收的深度,让那些复杂的朝代更迭变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兵法和政治权谋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套书在相关内容的描绘上,完全没有让我失望。书中对于历代重大战役的记载,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胜负,更深入剖析了双方的战略布局、后勤保障以及将领的临场指挥艺术。读起来犹如在观摩一盘高水平的围棋对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与智慧的较量。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那些复杂的朝堂斗争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权力制衡和不同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写得入木三分。通过这些生动的历史场景,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领悟到了为人处世和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这些“软知识”的价值,丝毫不亚于那些硬性的史实记录。

评分

对于追求阅读舒适度的我来说,这套书的开本选择简直是恰到好处。16开的大小,既保证了文字排版的开阔和清晰,又不会因为过于庞大而难以携带或在案头摆放。四卷的设计使得知识的划分更加便于管理和查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性地阅读某个阶段的历史,而不必感到压力山大。这种“分而治之”的编排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却又巧妙地维持了史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每次我只需要抽出其中一卷,沏上一壶清茶,便能沉浸其中数小时而不觉疲倦。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使得这部鸿篇巨制真正走下了神坛,成为了可以贴近生活、时常翻阅的良师益友。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叙事的流畅性和细节的铺陈能力。司马光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织工,将无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以一种近乎白描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娓娓道来。它不像一些史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政治博弈、军事谋略以及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常常会在某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停下来,反复琢磨当时的决策者们究竟是抱着何种心态做出那样的选择。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历史知识,不如说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深度对话,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现场感受历史的脉搏。尤其是那些对于君王心术和臣子进退的精妙描摹,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深感世事变迁,人性亘古不变的真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