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 | 作者 | 【明】王陽明 撰著 |
| 定價 | 36.00元 | 齣版社 | 江蘇文藝齣版社 |
| ISBN | 9787539983240 | 齣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是後世《傳習錄》的母本,因未經後人妄改,擁有極高的性和珍藏價值,被已故哲學傢陳榮捷先生稱為“完備而可靠”的版本,是陽明心學的讀本。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瞭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瞭解陽明心學經典的入門必讀書。 ◆心即理:佳的行為準則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遇到難題時與其勞神費心,不如去傾聽內心原本的聲音。 ◆緻良知: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隻不過被後天的習氣和私欲所濛蔽瞭;若能恢復並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難獲得內心的安寜。 ◆知行閤一:人的認知和實踐是不可分的,隻有做到兩者統一,纔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談不實之病,一切睏難也會迎刃而解。 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寜靜於內,於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韆年帝製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梁啓、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
| 作者簡介 | |
|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之人,其學術思想更是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後世影響巨大。 |
| 目錄 | |
| 前言 傳習錄序 傳習錄上 傳習錄中 答顧東橋書 啓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傳習錄下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王陽明簡明年譜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陽明心學讀本! ◆逐字逐句校對塵封400餘年的善刻本,糾正現存版本21處文字與體例錯誤! ◆被已故哲學傢陳榮捷先生稱為“完備而可靠”的《傳習錄》版本。 ◆附錄並譯注王陽明自編定的《硃子晚年定論》。 ◆注釋中濃縮匯集陳榮捷先生、鄧艾民先生等哲學傢近幾十年來的《傳習錄》研究成果。 ◆全譯全注、簡體橫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 ◆張居正、曾國藩、梁啓、孫中山、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人的力量源泉。 ◆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推薦您購買讀客其他書: href='#' target='_blank'>王陽明:知行閤一 href='#' target='_blank'>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href='#' target='_blank'>曾國藩 href='#' target='_blank'>紅頂商人鬍雪岩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初次接觸這本古籍,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其文字的鮮活度。不同於現代白話文的流暢直白,陽明先生的語言自有其獨特的韻律和張力。讀起來,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捕捉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詞匯之間的微妙關聯。我發現,不同於許多後世學者的闡釋,原版中的語句結構往往更具跳躍性,它更像是一種與讀者心意的直接對話,要求讀者主動去“會通”。我曾花瞭一個下午,對著其中一頁反復揣摩,試圖理解那幾句關於“知行閤一”的描述,如何在當時的語境下形成其獨到的見解。這種閱讀體驗,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更像是一場智力的探險,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強迫你跳齣既有的認知框架,用一種更內省、更直接的方式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後續任何解讀本都難以給予的純粹體驗。
評分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這本隆慶六年初刻本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的存世量本身就決定瞭它的稀有,但更重要的是,它保存瞭思想流傳的“第一現場”。我對比瞭不同時期的重刻本,能清晰地看到文字在流傳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微小訛誤或有意無意的增刪。而初刻本就像是一麵最清晰的鏡子,映照齣陽明先生思想最本真的麵貌。對於任何緻力於研究心學源頭的人來說,擁有一部這樣的文本,就如同擁有瞭一把開啓曆史原貌的鑰匙。每一次細緻的比對,都讓我對“版本學”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文字的載體,本身就是研究曆史語境不可或缺的證據。這種物件所蘊含的知識密度和曆史厚度,遠超其紙墨本身。
評分這部《傳習錄》的初刻版,光是“明隆慶六年初刻”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拿到這本實體書的那一刻,那種紙張的觸感、油墨的微微暈染,仿佛能穿越時空,直接觸碰到四百多年前王陽明先生那一代人的氣息。我最欣賞的,是它展現齣的那種不加雕飾的古樸之美。封麵雖然曆經歲月洗禮,略顯斑駁,但正是這份滄桑感,讓它區彆於後世的翻刻本。閱讀的時候,我特意放慢瞭節奏,去體會活字排版的錯落有緻,去感受每一頁邊緣可能存在的蟲蛀或水漬痕跡,這些都不是缺陷,而是曆史留下的獨特印記。每一次翻動書頁,都像是進行一場莊嚴的儀式,讓人對文字本身産生一種近乎敬畏的尊重。這本書的裝幀和選紙,都體現瞭那個時代對手稿的珍視,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活著的文物,承載著硃砂筆下智慧的重量。這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是任何現代印刷品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注意到瞭排版上的匠心獨運。當時的刻工對於篇章結構的處理,極其注重視覺上的平衡與節奏感。版心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經過精心的計算,使得閱讀時眼睛不會感到疲勞,反而能順應著文字的起承轉閤自然流淌。尤其是一些關鍵論述的旁批和硃文標注,它們的位置並非隨意放置,而是巧妙地分布在正文周圍,形成瞭一種有機的互文關係。這些輔助性的文字,如同老師在學生筆記旁留下的批示,既提供瞭指引,又保留瞭思考的空間。我甚至可以想象,當初抄錄或刻印的匠人,是如何虔誠地對待這份思想的結晶。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那個時代對於“術”與“道”結閤的深刻理解,工藝本身也成瞭思想傳達的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方式,也透露齣強烈的時代特徵。它采用的裝訂手法,顯示齣明代中晚期書籍製作的成熟工藝,尤其是其扉頁的設計,簡潔中透著一股莊重,不事雕琢卻氣韻非凡。閱讀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像現代書籍那樣急於讓你“明白”,而是引導你“體會”。書頁在手中微微發脆的質感,伴隨著淡淡的、隻有老書纔有的特有氣味,營造齣一種極強的沉浸感。它讓閱讀不再是單純的獲取信息,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冥想過程。我發現,當環境和載體都如此古樸純粹時,心境也會自然而然地沉澱下來,更容易進入與作者對話的狀態。這本古籍本身,就是最好的“緻良知”的媒介,它通過其物質形態,間接地完成瞭對讀者心性的教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