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 作者 | 【明】王阳明 撰著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983240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心即理: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梁启、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 作者简介 | |
|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
| 目录 | |
|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简明年谱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阳明心学读本! ◆逐字逐句校对尘封400余年的善刻本,纠正现存版本21处文字与体例错误! ◆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传习录》版本。 ◆附录并译注王阳明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 ◆注释中浓缩汇集陈荣捷先生、邓艾民先生等哲学家近几十年来的《传习录》研究成果。 ◆全译全注、简体横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 ◆张居正、曾国藩、梁启、孙中山、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人的力量源泉。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书: href='#' target='_blank'>王阳明:知行合一 href='#' target='_blank'>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href='#' target='_blank'>曾国藩 href='#' target='_blank'>红顶商人胡雪岩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方式,也透露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采用的装订手法,显示出明代中晚期书籍制作的成熟工艺,尤其是其扉页的设计,简洁中透着一股庄重,不事雕琢却气韵非凡。阅读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现代书籍那样急于让你“明白”,而是引导你“体会”。书页在手中微微发脆的质感,伴随着淡淡的、只有老书才有的特有气味,营造出一种极强的沉浸感。它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获取信息,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冥想过程。我发现,当环境和载体都如此古朴纯粹时,心境也会自然而然地沉淀下来,更容易进入与作者对话的状态。这本古籍本身,就是最好的“致良知”的媒介,它通过其物质形态,间接地完成了对读者心性的教化。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隆庆六年初刻本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存世量本身就决定了它的稀有,但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思想流传的“第一现场”。我对比了不同时期的重刻本,能清晰地看到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小讹误或有意无意的增删。而初刻本就像是一面最清晰的镜子,映照出阳明先生思想最本真的面貌。对于任何致力于研究心学源头的人来说,拥有一部这样的文本,就如同拥有了一把开启历史原貌的钥匙。每一次细致的比对,都让我对“版本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字的载体,本身就是研究历史语境不可或缺的证据。这种物件所蕴含的知识密度和历史厚度,远超其纸墨本身。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注意到了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当时的刻工对于篇章结构的处理,极其注重视觉上的平衡与节奏感。版心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经过精心的计算,使得阅读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反而能顺应着文字的起承转合自然流淌。尤其是一些关键论述的旁批和朱文标注,它们的位置并非随意放置,而是巧妙地分布在正文周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互文关系。这些辅助性的文字,如同老师在学生笔记旁留下的批示,既提供了指引,又保留了思考的空间。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初抄录或刻印的匠人,是如何虔诚地对待这份思想的结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术”与“道”结合的深刻理解,工艺本身也成了思想传达的一部分。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古籍,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文字的鲜活度。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流畅直白,阳明先生的语言自有其独特的韵律和张力。读起来,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捕捉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词汇之间的微妙关联。我发现,不同于许多后世学者的阐释,原版中的语句结构往往更具跳跃性,它更像是一种与读者心意的直接对话,要求读者主动去“会通”。我曾花了一个下午,对着其中一页反复揣摩,试图理解那几句关于“知行合一”的描述,如何在当时的语境下形成其独到的见解。这种阅读体验,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更像是一场智力的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用一种更内省、更直接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后续任何解读本都难以给予的纯粹体验。
评分这部《传习录》的初刻版,光是“明隆庆六年初刻”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拿到这本实体书的那一刻,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微微晕染,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触碰到四百多年前王阳明先生那一代人的气息。我最欣赏的,是它展现出的那种不加雕饰的古朴之美。封面虽然历经岁月洗礼,略显斑驳,但正是这份沧桑感,让它区别于后世的翻刻本。阅读的时候,我特意放慢了节奏,去体会活字排版的错落有致,去感受每一页边缘可能存在的虫蛀或水渍痕迹,这些都不是缺陷,而是历史留下的独特印记。每一次翻动书页,都像是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让人对文字本身产生一种近乎敬畏的尊重。这本书的装帧和选纸,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手稿的珍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活着的文物,承载着朱砂笔下智慧的重量。这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是任何现代印刷品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