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蜜蜂生物学特性
● 1.1 蜜蜂是什么动物
● 1.1.1 蜜蜂是无脊椎动物
● 1.1.2 蜜蜂是无脊椎动物类中进化*高水平的物种
● 1.2 蜜蜂的分类地位
● 1.3 家养蜜蜂的种类
● 1.3.1 蜜蜂的形态
● 1.3.2 蜂群的三种个体
● 1.4 蜜蜂的习性
● 1.4.1 营社会化群体生活
● 1.4.2 个体繁殖和群体繁殖
● 1.4.3 蜂巢内温、湿度调节
● 1.4.4 蜂王的习性
● 1.4.5 雄蜂的习性
● 1.4.6 工蜂的工作和分工
●第2章 意大利蜜蜂养殖技术
● 2.1 如何建立意大利蜜蜂养蜂场
● 2.1.1 怎样购买蜂群
● 2.1.2 选定蜂场场址
● 2.1.3 购置饲养工具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从简单介绍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蜜蜂种类、生活习性、社会习性等)入手,进而详细阐述了目前蜜蜂养殖业中两类重要的蜜蜂——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高效养殖技术。书中介绍了如何建立养蜂场、怎样购买蜂群、基本养殖技术、四季管理、蜂产品生产技术以及蜜蜂疾病防治等核心技术。全书内容实用,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养蜂技术人员、蜜蜂场生产管理人员、养蜂专业户阅读,也可供高校养蜂专业师生参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得很有乡土气息,蓝天白云下的金色麦田,中间点缀着几只栩栩如生的蜜蜂,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那种淳朴和生机。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镇上的供销社看到的,当时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像有些农业技术书籍那样印刷粗糙,看起来就让人提不起精神。尤其是扉页上的那句“服务三农,科技兴农”的口号,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感到非常亲切。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适中,没有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头晕的感觉。而且,图文并茂这一点做得特别出色,很多关键步骤都有清晰的插图说明,对于我们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来说,直观的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管用得多。我特别留意了它关于蜂箱构造的介绍部分,那几个立体图画得简直像是实物分解图一样,连榫卯的结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一看就会做。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是那种老派技术手册的严谨中带着一股务实的劲头,让人相信里面的知识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真东西,而不是空头理论。光是这份对细节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就足以让我把它带回家了。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季节养殖策略的细致划分上。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这在我国地域辽阔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述春季管理时,它不仅提到了如何正确地扩大巢础和控制蜂王产卵速度,还针对南方湿热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给出了不同的蜂箱保温和通风建议。我所在地区属于北方,书中关于冬季封窗和设置防寒道的具体尺寸和材料选择,描述得极其详尽,甚至连铺设防潮垫的具体步骤都有图解。这远超出了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通用的技术指南。此外,关于蜜源植物的介绍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列举了在不同省份常见的、适宜规模化养殖的蜜源植物,并附带了它们的开花时间表。这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周边的自然条件,提前规划蜂群的迁移路径或周边环境的改良工作,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非常接地气。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园艺爱好者,我一直想尝试在我的小院子里养几箱蜂来帮助我的果树授粉,但对病虫害的防治总是心存顾虑。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专门针对常见蜂病的诊断和治理,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没有像某些宣传材料那样夸大蜂病的严重性,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比如,对于“欧洲幼虫病”,它不仅列举了症状,还提供了不同病程下的照片对比,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早期症状很容易被误判。接着,它详尽地介绍了如何使用草药和传统方法进行辅助治疗,比如某些特定的植物提取物在控制螨虫方面的应用,这些方法相比起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让人感觉更放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整章是关于“蜂群的日常健康检查清单”,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它将复杂的检查过程分解成每日、每周、每季度的任务,并明确指出在不同季节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指标,这种系统性的管理思路,极大地降低了我对未知风险的恐惧感。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各种传统手艺,尤其是那些和自然息息相关的技术。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对蜜蜂生活习性的描述部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养蜂书籍往往过于侧重商业化规模操作,讲得飞快,让人有点消化不良。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温和且循序渐进。它用了很大篇幅去解析蜜蜂的社会结构,比如工蜂、雄蜂和蜂王的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维持蜂巢的温度和湿度。我记得有一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分蜂”的过程,从先兆、侦察蜂的寻找,到新蜂王的诞生和旧王率众离巢,写得像一部微观世界的史诗。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这些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老一辈养蜂人的口述历史和经验总结,那些朴素的智慧和对蜜蜂的敬畏之情,是冰冷的科学数据无法替代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蜜蜂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嗡嗡叫的昆虫”的层面,而是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尊重和理解,这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匠人精神”。作者的文字功底或许不如文学大家那样华丽,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养蜂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能够透过纸张传递出来的。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工具制作和蜂农日常维护技巧时所采用的口吻。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耐心地向徒弟传授“祖传秘笈”。比如,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自己制作一套基础的取蜜工具,连打磨的细微要求都讲得很清楚。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专业技术平民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普通农户的学习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引导人们建立起对自然、对劳动的敬畏心的生活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书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建议,背后都凝结了无数个日夜与蜂群相处的经验与教训。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踏实肯干、尊重自然的处事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