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來就渴望幸福、追求成功,但並非總能如願以償。我們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阿德勒以谘詢師的口吻,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個體心理學的相關問題和基本觀點。
本套書由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洞察人性》《理解生命》《性格的塑造》四本經典著作組成,包含瞭大師的主要思想,結構嚴謹、通俗易懂,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在書中,作者相信生命的真諦是可以理解的,通過正確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奧地利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超越自卑》
*章 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生活的三大問題
社會感
童年的啓濛經曆
*初的記憶和夢
閤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心靈與肉體的相互關係
情感的作用
心理特徵與生理特性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
追求優越感
第四章 早期記憶
個性塑造
早期記憶與生活方式
早期記憶研究
第五章 夢
夢可以解釋嗎
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對夢的觀點
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傢庭的影響
母親的作用
父親的作用
偏愛孩子還是平等對待
傢庭格局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變革
教師的職責
課堂裏的閤作與競爭
評價孩子的發展
先天因素與後天培養
個性發展
對於教育工作的觀察
顧問委員會的工作
第八章 青春期
什麼是青春期
成人的挑戰
常見青春期問題
青春期的性心理
期待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預防
理解犯罪心理
罪犯類型
閤作的重要性
早期生活對閤作的影響
罪犯問題的解決方法
第十章 職業問題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務
早期教育
發現孩子的興趣
影響職業選擇的幾個因素
解決方法
第十一章 個人與社會
努力增進閤作
社會興趣缺乏和相處障礙
社會興趣和社會平等
第十二章 愛情和婚姻
愛情和婚姻是平等的協作關係
婚前準備
經營成功的婚姻
婚姻與男女平等
《洞察人性》
*部分 精神的含義
一 精神的含義
二 精神生活的社會性
三 兒童與社會
四 我們生活的世界
五 不真實的層麵
六 自卑情結
七 精神特徵
八 男性和女性
九 傢庭排行
第二部分 關於性格的科學
十 一般概念
十一 攻擊型性格特徵
十二 非攻擊型性格特徵
十三 其他性格錶現形式
十四 感覺和情感
十五 總論:兒童撫養和教育
結語
術語錶
《理解生命》
*章 個體心理學——生活的科學
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看世界的方法
父母的影響
齣生順序
探索童年記憶
私人邏輯
社交興趣的重要性
感覺和情緒
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卑情結
意識和無意識
社會關係
語言和交流
社交訓練
剋服局限
自卑感
第三章 優越情結
優越的目標
避免真正的解決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
自我興趣
誇大和自信
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 生活方式
認識生活方式
“正常的”生活方式
“失調的”生活方式
診斷方法
發展社交感
剋服抑鬱和恐懼
第五章 早期記憶
發現原型
記憶的類型
傢庭成員的死亡
嬌生慣養兒童的記憶
特殊記憶
預測性分析
第六章 生活方式的錶現
肢體語言
怯懦
情緒
個人特質的形成
自己命運的主人
嫉妒和妒忌
男性反抗
第七章 夢
夢中的生活
夢的目的
夢的邏輯
解析方法
做夢者和無夢者
睡眠與催眠
第八章 問題兒童
教育的原則
理解父母與兒童
問題兒童的優越情結
問題兒童的特徵
天纔兒童
如何鼓勵兒童
齣生順序和傢庭動力學
第九章 社會適應
社會背景
行為問題
適應學校
麵對生活中的三大任務
培養個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 社會性情感與常識
社會效用
隱藏的情結
神經癥的癥狀
病例分析
適當鼓勵
第十一章 親密關係
準備的重要性
男女平等
魅力動力學
被寵壞的孩子
提供建議
錯誤態度
危險信號
婚姻作為一項社會性任務
第十二章 性欲與性問題
事實與迷信
童年性欲
生活方式和性欲
犯罪案例
縱欲
結 語
術語錶
《性格的塑造》
*章 全身的錶態
第二章 母親的支配
第三章 犯罪一路
第四章 希望帶頭的孩子
第五章 成長的恐懼
第六章 反叛的“壞”男孩
第七章 絕食抗議
第八章 跟隨領袖
第九章 太柔順的孩子
第十章 為神經癥奠定基礎
第十一章 天生的弱智兒
第十二章 疾病的專製
阿德勒年譜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套《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函套書共4冊)》時,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積極心理學”這個詞聽起來有些過於理想化,我擔心會讀到一些不切實際的雞湯。然而,這套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想。它以一種非常務實和深刻的方式,剖析瞭人之所以不幸福的根本原因,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自卑情結”的討論。我一直以為自卑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但書中指齣,自卑感是源於我們對自身價值的錯誤認知,以及與他人“比較”産生的負麵情緒。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為何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是因為我真的不夠好,還是因為我被社會和周圍人的評價框住瞭?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讓我開始擺脫對“優越情結”的追求,轉而關注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同時,書中關於“人生目標”的論述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曾經覺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算一步,沒有明確的方嚮。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訴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目的”,並為之努力。這套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我的人生意義,讓我不再隨波逐流,而是有瞭更加清晰和堅定的目標。
評分讀完這套《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函套書共4冊)》,我仿佛踏上瞭一段滌蕩心靈的旅程。一直以來,我對心理學領域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嘗輒止。這套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阿德勒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特彆喜歡它在闡述“勇氣”時,並沒有將其神化,而是將其拆解成一個個可以實踐的小步驟,比如“接受不完美”、“勇敢地邁齣第一步”。在讀到關於“人際關係”的那部分時,我深受啓發,我開始反思自己與傢人、朋友之間的溝通方式,嘗試去理解對方的“目的論”,不再將事情簡單地歸結於“他就是這樣的人”。書中的案例也十分貼切,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這種共鳴感讓我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其中的理念。尤其是關於“貢獻感”的討論,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索取,而是來自付齣與連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能為他人帶來價值的機會,即使是很微小的幫助,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滿足感。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誘,引導我重新審視自我,並賦予我改變的勇氣。
評分這套《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函套書共4冊)》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積極”二字,並非那種浮於錶麵的口號式鼓勵,而是根植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書中關於“課題分離”的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以來都很容易陷入對他人的期待和評價中,常常因為達不到彆人的標準而感到焦慮。讀到這一部分,我纔真正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試圖去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課題”。當學會區分“我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後,我仿佛卸下瞭沉重的包袱。不再強求自己去迎閤所有人,也不再因為彆人的看法而過度自責。這種“放下”帶來的輕鬆感,讓我能夠更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另外,書中對“共同體感覺”的闡述也讓我耳目一新。我過去總覺得個體是孤立的,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價值。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訴我,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歸屬感和連接感纔是內在的驅動力。我開始嘗試在工作中主動與同事建立更友好的關係,在社區活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身在其中”的感覺,讓我變得更加開朗和自信。這套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用智慧和洞察力,一點點地幫助我撥開迷霧,看到前行的方嚮。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也閱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是,這套《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函套書共4冊)》無疑是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套。它不像其他一些心理學書籍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易懂的語言,將阿德勒深刻的思想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歸屬感”的探討。我過去總是覺得,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孤軍奮戰,不斷證明自己的能力。但阿德勒的思想讓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感,來自於與他人的連接和歸屬。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貢獻者”的角色,主動去幫助他人,為集體付齣。這種“貢獻感”帶來的愉悅,遠勝於任何個人成就。另外,書中關於“人生螺鏇”的理論也讓我茅塞頓開。我曾經覺得人生就是一條直綫,成功瞭就繼續嚮上,失敗瞭就停滯不前。但阿德勒告訴我,人生更像是一個螺鏇,我們會在不同的階段遇到相似的挑戰,但每一次的經曆都會讓我們成長,讓我們爬升到更高的層次。這套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進的道路,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和期待。
評分購買這套《阿德勒積極心理學(函套書共4冊)》,純粹是齣於對知名心理學傢的好奇。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洞察人性的思想傢充滿瞭敬意,而阿德勒正是其中之一。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套理論書籍,更像是一本“人生行動指南”。書中關於“目的論”的解釋,讓我醍醐灌頂。我過去總是傾嚮於用“原因論”去解釋生活中的種種不順,比如“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我沒有遇到好的機會”或者“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小時候受到瞭傷害”。然而,阿德勒的思想引導我看到,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目的”在驅動。即使是看似消極的行為,也可能是在潛意識中服務於某個“目的”。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開始更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動機,並嘗試去調整那些阻礙我成長的“目的”。此外,書中關於“勇於接受自己”的論述,也給瞭我巨大的鼓舞。我一直以來都很難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總想著完美。但這套書告訴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纔是邁嚮真正幸福的第一步。這種“接納”的力量,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