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从金钱攀比动机出发,围绕着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这两种阶级行为特征展开分析,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探讨了有闲阶级的起源、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消费标准、精神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等方面的内容。学术上游走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方法上兼具阶级分析与制度分析之利,风格上一本正经地讽刺而不失学术底蕴。
本书1899年出版,逾百年而弥新;专注上层阶级,放四海而皆准,每个读者各取所需,百家流派或引或驳,乃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之作。
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1857-1929)是一位挪威裔的美国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其名著《有闲阶级论》以批判资本主义著称,经济学界视他为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者,其思想精髓已被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所吸收、继承乃至发扬。
译者简介:
李风华,政治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章 绪言 1
第二章 金钱攀比 13
第三章 炫耀性休闲 20
第四章 炫耀性消费 38
第五章 生活的金钱标准 55
第六章 品味的金钱准则 62
第七章 服装作为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90
第八章 摆脱劳役与保守主义 102
第九章 古代特质的保存 115
第十章 现代残存的尚武精神 133
第十一章 信赖运气 149
第十二章 宗教仪式 159
第十三章 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179
第十四章 学识作为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194
读完《有闲阶级论》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副全新的眼镜,能够看穿很多过去被我忽略的社会现象。我过去总以为,那些生活优渥的人,他们的日子就是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他们的“悠闲”背后,其实是一种高度的社会性劳动,一种为了维持和巩固自身地位而进行的持续性努力。尤其是关于“休假”和“旅行”的论述,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本应是放松身心的活动,在“有闲阶级”手中,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展现身份、积累社会资本的手段。那些高难度的登山、那些探访偏远地区的“冒险”旅行,不再是为了探索世界,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勇气去“体验”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生活。这种“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资本。书中所描述的“荣誉”和“声望”的获取方式,更是让我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了新的思考。很多时候,这种“荣誉”并非来自于真正的贡献,而是来自于某种“出身”或者“特权”的延续。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和社会学资料,但却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进行思考。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也仅仅是在模仿“有闲阶级”的某种行为模式?我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价值与某种“不事生产”的状态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意义深远的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社会舞台,而《有闲阶级论》则是一部精妙的剧本,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下的社会力量娓娓道来。我一直以来都对“贵族”这个概念充满好奇,觉得他们生活在云端,与我们凡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闲阶级论》却让我看到,即使在现代社会,那种根植于历史的阶层划分依然以各种隐晦的方式存在着。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多少,更是关于一种“不事生产”的权利,一种可以将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之事的自由。作者对于“炫耀性消费”的解读尤其令人拍案叫绝,那些我们觉得是个人品味和喜好的东西,在本书的视角下,都变成了一种无声的宣告,一种对自身优越地位的证明。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那些看似是“犒劳自己”的购物,是否也无意中沾染了这种“炫耀”的影子?尤其是关于“审美”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所谓的“高雅品味”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与社会地位紧密相关的行为模式。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艺术形式、某些生活方式会被认为是“上流”,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庸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观察者的犀利和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巨大的社会机器中扮演着某种角色,而我们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所处的阶层所塑造的。
评分《有闲阶级论》带给我一种深刻的哲学反思,让我重新审视了“劳动”与“闲暇”在现代社会中的真正意义。我一直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个人贡献和价值的重要标准。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指出,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个体就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辛勤的劳动,此时,“闲暇”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价值体现,一种能力的象征。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活动,比如欣赏艺术、参与社交,甚至是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爱好,都成为了一种区分社会阶层的符号。作者用一种非常精辟的语言,揭示了“有闲”行为的内在逻辑:它不是为了获取实际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需求,一种证明自己“非凡”的渴望。我开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曾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有闲”的展示中?比如,一次不必要的昂贵消费,一次刻意的“高谈阔论”,是否都隐藏着某种试图证明自己“不凡”的冲动?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独特,它不直接批判,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梳理,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反而比直接的论断更具冲击力。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是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根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指南,它让我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社会考古,发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关于阶层划分的古老痕迹。《有闲阶级论》用一种极其犀利且不带感情色彩的笔触,剖析了“有闲”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意义。我一直以为,“阶级”的概念已经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淡化,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以一种更加隐晦、更加精妙的方式存在着。作者对于“象征资本”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纯粹的个人爱好,比如收藏、品酒,甚至是对于某些模糊不清的“理论”的探讨,都可能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一种对自身“非凡”品味和地位的彰显。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对于“高雅”和“品味”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好”与“坏”,可能只是社会建构下的产物,与我们自身的真实需求并没有太多关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既有冷静的分析,又不乏一丝戏谑的嘲讽,读起来让人不禁思考,同时又会为作者的洞察力感到惊叹。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们认为是个人的选择,实际上都深受社会结构和历史惯性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套解读社会符号的解码器,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阶层信息。它不仅仅是对“有闲阶级”的描绘,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如何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定位自己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有闲阶级论》简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彻底颠覆了过去对社会阶层、财富以及“有意义”生活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所谓“成功”就是不断地获取、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然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揭示了,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追逐的重心并非全然转向更奢华的消费,而是转向了一种“无用”的、纯粹为了彰显地位的活动。它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消遣”,比如收藏艺术品、饲养名贵宠物、追求复杂的社交礼仪,甚至是一些看似高雅却缺乏实际功用的学问,其背后隐藏的真正动机究竟是什么。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和幽默,剖析了这些“有闲”行为的社会功能,它们并非真的“无用”,而是承载着区分“我们”与“他们”的符号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的世界,尤其是那些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生活方式,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精心营造的“完美生活”,那些精心策划的旅行和派对,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炫耀,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博弈,一种对自身“不劳而获”的合理化,以及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一种微妙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蔑视。它促使我深入思考,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我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我追求的“幸福”是否也受到这种“有闲”文化的影响?这本书带来的震撼,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慢慢发芽,让我对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