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就是薛兆丰教授的一部自选集,他从自己10多年写作的文章中,精选出98篇。就像他所说的:“想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支持者,或真正的自由主义支持者,你绕不开这本书所讨论的每一个议题。”
读这本书,你会产生一种随时烧脑毁三观的冲击感。
◆ 你将逐渐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衡量;
◆ 你知道不仅要看“局部”,而且还要看“全部”;
◆ 你不仅能看见“别人看得见的”,还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
◆ 你会发现“事实是什么”比“别人怎么形容”更重要;
◆ 你还会觉得不少过去看来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原来颠倒过来才对。
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阅读本书的后果,就是“世界观”的转变。
薛兆丰教授特别强调,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他出了一套测试题,看看你是否需要这本《经济学通识》。
你认同吗?
1.高峰期打车难的根本原因是出租车不够
2. 要减少失业,就必须创造更多的职位
3.掌握价格规律有助于预测价格波动
4.商人实行“价格歧视”,会损害消费者利益
5.政府拍卖土地推高了房屋价格
6.实施“同工同酬”法有利于保护弱者的权益
7.基尼系数越高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
8.商人乱提价会引起通货膨胀
9.冗长的销售链条和贪婪的中间商抬高了药价
10.遏制投机需求有助于降低房价
11.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根本大法
12.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回报社会
13.罢工能抵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14.没有民主就没有自由
15.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正确的
如果你从没有认可过这些说法,那恭喜你,不必读这本书了。
如果你认同过其中一些,那么还是推荐你读一下它吧。
世界并不复杂,只是你需要重塑一双慧眼。
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曾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薛兆丰长期关注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文章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目 录1.管制的愿望与结果
论堵
免费才是*贵的
北京信不信市场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康德未曾出远门
火车票低价造成了举国浪费
重税岂能压房价
炒房有功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限购令混淆了房价上升的正负因素
打击投资是大错
大规模保障房只会提高真实房价
政府卖地推高房价了吗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公营与私营的异同
短缺商品应该如何分配
2.价格与市场
认钱还是认人
市场经济与歧视
为“歧视”正名
同工同酬法的反效果
追问“原价”注定徒劳无功
从侃价策略说起
谁的谈判力更强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3.贸易与互惠
愈让步,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为什么有贸易争端
谁是贸易争端的主角
谴责西雅图暴乱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美国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机会
4.反垄断的罪与罚
谁在危及自由竞争
谁创造了暴利
荒谬的制裁
打车软件倒贴用户是良性竞争
反垄断法拓宽寻租之门
反垄断只要一招
第二章 生命有限
1.利率的原理和应用
股价不可预测
利率由谁制定
向费雪致敬
低碳之争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位
2.保险的机制与实践
灾难预报与保险公司
保险机制的演进
中国医疗保险的特点和症结
“医疗税”并非“医疗险”
第三章 互相依赖
1.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的应对
医患之间的信任
何谓优质
缺奶、淡奶、浓奶和毒奶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共享经济不可挡
2.劳动力的权利与福利
失业不是浪费
出卖劳动是基本权利
*低工资法不可取
工资是如何被决定的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罢工的性质
3.收入与公平
收入如何分配
中国的基尼国际警戒线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多数人的*大幸福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第四章 需要协调
1.汇率与通胀
汇率形成的机制
稳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2.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和命题
经济改革就是要落实转让权
征地还是征税
征地的权衡
合理集资与庞氏骗局
金融改革不容忍庞氏诈骗
民间金融改革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哲学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3.民主与自由
钞票与选票之争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理性胡闹
个人选择与公共选择
欧债危机与宪政选择
民主不是自由
为自由而进言
第五章 经济学随想
1 .经济学的态度和观念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行善的困难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实干家
2.经济学的误用和纠正
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价值”观的谬误
知数据不知情况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3.经济学巨匠的成就和纪念
法律经济学从科斯开始
如何纪念科斯
官员不是天使——纪念宪政经济学先驱布坎南教授
因纯真而深刻——纪念经济学家阿尔钦
纪念贝克尔
论堵
北京也以“堵”扬名。事实上,治堵不算难,“按时间路段收费”即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人们都在试图抗拒有效的方法,转而求助于适得其反的下策。
道路的作用是疏导交通;被疏导的交通的价值越高,道路的价值就越高,这是机场跑道与乡间小路之间的区别。严重的拥堵,可以让高价值的机场跑道沦落为乡间小路;而治堵的目标,就是要设法让道路所实现的价值达到*大,即确保在任何时段,都让对使用道路的需求为*高的车辆顺利通过。这目标清楚,而许多带来反效果的措施,都是因为把这一目标与其他目标混为一谈造成的。
从经济学看,道路不是公用品(public goods),而是私用品(private goods)。所谓公用品,指的是一个人用不影响其他人用的物品。典型的例子是音乐旋律、故事情节、科学定理等。公用品既可以由政府提供,如公共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由个人提供,如带版权的电影和书籍。
私用品,指“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物品,包括粮食、电力、用水、医疗服务、教育设施、国家公园、交通工具和公路航道等。私用品也是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个人或私营机构提供的。关键是,不论谁提供,也不论提供者是否向使用者收费,私用品的“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属性不变。公路就是这样:尽管它很可能是政府铺设的,而政府也很可能不收费,但一条车道,一辆车用了,别的车就不能同时同地使用,所以才会发生拥堵。其他私用品,也一概如是。
因此,尽管政府提供了私用品,但政府模仿私营机构的做法,向使用者收费,就仍然具有双重意义。一,收费能区分使用者的需求,能把“一个人用了别人就不能用”的私用品,分配给需求更大的人。二,收费能帮助政府进行成本核算,让政府好像私营机构那样了解他们提供的设施是否划算,从而为将来的公共建设规模提供指南。
很多人一般地反对“用者自付,按价交费”的资源分配办法,动不动就质问“穷人怎么办”。他们不明白,按“价高者得”原则筛选出来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的大小。富人也有不肯出价的时候,穷人也有很肯出价的时候。要是路权是按拥堵费分配的,那么一个躺在救护车里的贫穷孕妇,是否比一个载女儿上芭蕾舞班的富人更愿意支付拥堵费?一群挤公交的上班族,凑起来的钱是否更容易让一个只身去做美容的家庭妇女让路?显然,市场机制为需求更高的穷人提供了随时战胜需求较低的富人的机会,而其他行政管制手法,则只会削弱穷人的这种机会,并巩固那些行政手段丰富的人的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政府收的钱已经够多了。这确实是个问题。但私用品——哪怕是由政府提供的私用品——是否应该收费,与收取的费用应该用于何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政府分文不收拥堵费,与收取足够高的拥堵费后把收入全部均分给全体市民,这两种做法虽然都能阻止政府增加收入,但对治理拥堵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广州地铁试行免费乘车的经验,是绝好的旁证。假如对地铁这种私用品完全不收费,那么哪怕是需求很低的人也都会涌来;相反,收费后把收入返还给居民,需求低的乘客就会主动回避高峰。
北京的道路不是“到处始终”拥堵,而是“某时某地”拥堵,治堵的办法没有比“按时按段收费”更精准了。越接近这个原则的治堵方案就越有效,越远离这个原则的治堵方案就越无效。例如,提高燃油费就难以有效治堵。这个办法不但会让在非繁忙时段行车的车主吃亏,同时还鼓励了已经缴纳了高额燃油费的车主,去争用本来已经稀缺的道路时段。人们可能还会到周边地区购买汽油,并由此引发管制带来的无谓浪费。不公平加剧了,拥堵则并没有减少。
相似地,企图通过提高牌照费的办法来治堵,也是隔靴搔痒,没抓到要害。管制者没有理由推断外地车对北京道路的需求低于本地车。相反,一般愿意老远开来的汽车,反而应该比在本地的汽车,有更急迫的事情要办。然而,管制者如果不对外地车牌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提高北京车牌牌照费的做法就难以收到任何治堵的效果。由此看来,通过提高牌照费的办法来治堵,造成的问题恐怕要比解决的问题更多。
再有,之前颁布实施的“摇号发牌”的办法,无论其优劣,无论人们是否会形成一个地下市场来冲抵它的作用,都与“按时按段收费”的办法不沾边。所谓“治堵”,是说现在京城的某些时间某些路段已经太堵了,而不是将来可能堵。即使从此停止发牌,也无助于解决目前的拥堵。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听到各式各样的治堵建议,包括“优化道路规划”“发展公共交通设施”“缩小城乡差别”“公布政府机构购车用车的详情”,甚至是“让政府部门搬迁到五环外的郊区”,等等。客气地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客气地说,建议者根本就不想在可见的将来看到北京的拥堵得到改善。为什么?建议者们忘掉了“治堵”的目标,那就是确保对使用道路的需求为*高的车辆顺利通过;相反,他们把“治堵”理解为“治理社会”,把许多其他的愿望和目标,都与治堵等同起来,甚至置于治堵之上了。
这是说,大家不妨讨论如何优化这些外界条件,讨论如何改道、如何发展公交、如何限制公权力,但这些问题本身不是治堵的目标。我们不能先放弃“按时间路段收费”这一直接达到目标的办法,退而指望去改变那些间接的因素来治堵。同样的道理,大家不难理解,只要食物供不应求,那么餐厅就应该实施“按质按量”收费办法,而不是指望彻底改善了公款吃喝的现象后才让餐厅收费;鸡肉紧俏了,鸡肉就应该贵,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讨论如何增加牛肉的供应,进而讨论如何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以致顺带使得鸡肉不用涨价。
至于“按时间路段收费”应该如何实施,短平快的办法之一,就是先设定“适度拥堵”的行车速度,以此为目标,实时调整道路的拥堵费率,用电子显示牌和无线广播等办法公示,通过摄像头来记录经过的车辆的车牌,事后通知并征收拥堵费。可以想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不同时段的拥堵费率就会稳定下来,车主就能形成较准确的预期。如果人们过去按预期可以说“你周一早上六点从机场到北大东门是不会堵车的”,那么实施“按时间路段收费”后,人们就可以这样预言:“你周一早上八点从机场到北大东门也是不会堵车的,但一般要交二十元的拥堵费。”
为什么人们总是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排斥“按时间路段收费”的办法?我想央视特约评论员王志安先生对公众心态作了准确的概括:“治堵可以,但不可以妨碍自己的利益。”其结果,显然是大家的利益都受到严重损害,纳税人出资铺设的道路极大地贬值。
最近读了《经济学通识(第二版)》,感觉像是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并没有一开始就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把你轰炸得晕头转向,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一步步地去理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从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开始,它就用生动的例子,比如超市里商品的定价,或者人们排队抢购限量版产品的现象,让你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力量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机会成本”的阐述,它提醒我们,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更是贯穿我们生活的哲学。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消费、工作甚至决策中,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原来很多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经济学的影子。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教会你用一种更宏观、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能洞察到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看待新闻、理解社会现象都有了新的维度,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朋友间的交流,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知识。
评分《经济学通识(第二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它并没有将经济学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讲解,它用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比如二手车交易,或者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在信息不平等的情况下,市场是如何失灵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博弈。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他善于通过设问、类比等方式,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书中关于“外部性”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意识到,很多行为并非仅仅影响到行为主体本身,还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解经济学原理,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思维方式,让你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去判断,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整体而言,这是一本能显著提升一个人认知能力的书籍,它让你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这本《经济学通识(第二版)》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经济学刻板、枯燥的印象。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世界的新大门。特别令我着迷的是关于“激励机制”的阐述,它详细解释了人们为何会做出某些行为,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来引导人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中的策略,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解决矛盾的重要参考。作者在讲解“市场失灵”时,也做得非常到位,他不仅仅列举了垄断、公共物品等经典案例,还结合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让我们看到经济理论是如何与现实紧密相连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这种感觉非常棒。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感染力,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它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并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
评分读完《经济学通识(第二版)》,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经济学博物馆里畅游了一番,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没有那些令人生畏的公式和图表,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案例,把经济学的奥秘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比较优势”的解释,它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国家之间可以进行贸易,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得更好,从而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这种思想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分工带来的好处。书中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介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的假设,揭示了人类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性因素,比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等。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选择,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计算,而是受到了情绪、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经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让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有效地分析问题,并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决策。
评分《经济学通识(第二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过的最能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了。它并非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更像在引导你进行一场智力探险。书里关于“博弈论”的介绍,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将看似复杂的人际互动,用数学模型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在策略互动中,如何做出最优选择。这对于理解商业竞争、国际关系乃至家庭决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在分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也做得非常透彻,他不仅解释了它们发生的机制,更指出了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比如物价的涨跌,工资的购买力变化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被拓宽,对许多事情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它教会我不仅仅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这种能力对于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