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描述
本书所叙为唐世及五代十国之文人单篇传奇与志怪传奇集。
唐诗、唐稗并称一代之奇,前有鲁迅、汪辟疆筚路蓝缕,今李剑国穷数年之力,搜逸捃残,稽古征微,汇辑全目,详为叙录。阅读类似的宏大叙事型学术著作时,最怕的就是陷入干巴巴的文献堆砌,虽然内容翔实,但读起来却味同嚼蜡,难以深入。我希望这本《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注入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文学批评。比如,面对那些叙事结构相对简单、人物形象扁平的早期传奇,作者能否从叙事学或者原型批评的角度,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例如对死亡的抗拒、对因果报应的坚信,或是对社会不公的微妙反抗。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在“增订本”中,加入了对新出土文献或近年研究热点的回应,能够将传统的文献整理与当代的学术视野相结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重复劳动。只有这样,这部巨著才能真正激活沉睡的文本,让唐五代的“怪谈”重新焕发生命力。
评分我对这部书的期待还体现在它对“文学性”的挖掘上。很多志怪小说在早期被归为“小道”,其文学价值长期被低估,直到后世才被重视。我非常好奇,这部“叙录”是如何定位这些作品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作者是否清晰地勾勒出它们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宋代话本、元明章回小说的叙事模式?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失传的篇目的“重构”或“考证”,如果能通过零散的引用、他人的笔记等侧面材料,尽可能还原其面貌,那简直就是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一大贡献。这部作品对我而言,不仅是了解唐五代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更是为了理解中国叙事文学如何从朴素的记录走向成熟的虚构创作的全过程。
评分初捧此书,那厚实的精装书脊便传递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扎实感,这与我期待的对唐五代那些飘忽、零散的志怪传说的系统梳理,形成了完美的互文。我个人对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笔记小说的研究颇有涉猎,深知这些“志怪”作品往往是民间信仰、宗教思想与文人想象力交织的产物,其价值远超单纯的猎奇。因此,我特别关注这部“叙录”的考据功夫。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某一则广为流传的传奇,其底本的版本异同、流传过程中的增删变化,以及不同时代学者对它的不同解读。如果能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细致的区分,比如区分出官方史官的记录与民间士人的创作,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这部书三册之巨,想必在对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型传奇进行系统整理和文献重建方面下了大功夫,是梳理这一文学阶段的必备工具书。
评分这部作品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的色彩,光是“唐五代志怪传奇”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代志怪故事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古代的奇闻异事、光怪陆离的叙事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故事里藏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恐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的“叙录”二字,则暗示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汇编,更包含了对这些传奇作品的梳理、考辨和深度解读。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庖丁解牛般地剖析这些篇章的脉络,如何梳理出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增订本”和“精装全三册”的配置,让我感到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学术力作,它代表着对前人研究的继承与超越,想必其中收录和探讨的篇目会更加详尽和精深,希望能从中一窥唐五代志怪文学的全貌,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关键地位与深远影响。
评分坦白说,选择购买这套“精装全三册”,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这部作品的“体量感”的信赖。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能够分出三卷篇幅来专门处理“唐五代”这一个相对狭窄的时间段的“志怪传奇”,本身就说明了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已非一般导论性著作可比。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更倾向于关注作者在章节编排上的逻辑性。是按时间顺序梳理,还是按题材(如神仙鬼怪、妖狐精怪、因果报应等)分类?无论采用何种结构,清晰的脉络是理解复杂文献的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在每一部分结束后,提供详尽的“研究小结”,帮助读者迅速提炼出该段落的关键发现和学术贡献,避免我们在面对庞杂的个案后感到迷失,真正实现“叙录”的指引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