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平裝版〉》
作者: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譯者:陳以禮、詹文碩
出版社:衛城出版
書系:藍書系
出版日期:2014-11-12
ISBN:9789869109321
規格:平裝 / 單色 / 688頁 / 16cm×23cm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1
◆《華爾街日報》暢銷榜第1
◆《華盛頓郵報》暢銷榜第1
◆《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榜第1
◆《洛杉磯時報》暢銷榜第1
◆《舊金山紀事報》暢銷榜第1
◆美國國家廣播網暢銷榜第1
◆榮獲英國國家學術院2014年獎章
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之作
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儘管眾說紛紜,但各種議論的資料根據似乎略嫌不足。
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二十幾個國家、長達二百多年的數據資料,藉此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中提出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解釋。
這個源自龐大實證資料的見解,其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從歷史證據來看,資本報酬率通常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增生累積的速度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富者將愈來愈富,占掉社會大部分的所得與財富份額。
過去的主流意見認為,貧富差距拉大只是經濟發展的初期現象,到了成熟階段,分配不均的情況會逐漸減低。然而皮凱提指出,上述說法只是剛好看到二十世紀初期到中期的發展所導致的誤會。資本主義經濟在那一段時間出現貧富差距縮小的情況,主因在於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摧毀了許多原本的財富積累,以及當時的高累進稅政策。
皮凱提認為,各國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否則將危害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我們也很可能回到十九世紀那種貧富極度不均的景況。
本書出版後造成十分罕見的討論熱潮,在經濟學界引起強烈迴響,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亦撰文解析讚許,推崇「此書將改變我們思索社會與研究經濟學的方式」。
【名家推薦】
「今年甚或往後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克魯曼 Paul 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一部切合時局的重要作品。」
——史迪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一個舊主題提出新穎而有力的貢獻。」
——索洛Robert M. Solow,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之作……將會影響往後的經濟分析(或許也包括政策制定)。」
——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前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
「光是確立這項事實的貢獻就值得一座諾貝爾獎。」
——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前美國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
「對資本主義內在動力的權威性論著。」
——羅德里克Dani Rodrik,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作者資料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
巴黎經濟學院(PSE)、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教授。二十二歲便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一九九五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經常替《解放報》撰寫專欄,偶爾替《世界報》撰寫社論。對經濟發展以及所得與財富分配之間的相互關係有重要的歷史與理論研究成果,針對高所得群體占國民所得份額的長期演變,他也是文獻累積的主要推手,如今都收在「全球高所得資料庫」(WTID)。二○○二年獲得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二○一三年獲得葉留揚森獎(Yrjo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四十五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
目......................录
引論
第一部:所得與資本
1 所得與產出
2 經濟成長:現實與假象
第二部:資本∕所得比的演變動態
3 資本的形態轉變
4 從舊歐洲到新世界
5 資本∕所得比的長期發展
6 二十一世紀勞務所得與資本所得的相對占比
第三部:分配不均的結構
7 分配不均與集中化:初步概念
8 兩個世界
9 勞務所得的分配不均
10 資本所有權的分配不均
11 個人才能與財產繼承的長期趨勢
12 二十一世紀的全球財富不均
第四部: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規範
13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國家
14 反思累進所得稅
15 全球資本稅
16 公共債務問題
結論
誌謝
注釋
章節細目
圖表目次
基本詞彙對照
平心而论,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任何试图用几百页篇幅来“盖棺定论”的尝试,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取舍和争议。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终极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视角,一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的框架。我欣赏作者敢于挑战既有范式、直面核心矛盾的勇气。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不断地在接受信息和自我反驳之间拉扯,这正是优质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来喂养你的,而是来激发你思考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身处这个时代浪潮中的个体而言,理解财富如何积累和分配,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身处境的判断。这本书似乎在无形中,为你提供了一副可以穿透表面现象的X光眼镜,让你看到那些隐藏在宏观数据背后的、令人不安的结构性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港台原版”身份,也带来了一种微妙的阅读体验,它似乎比那些经过多次本土化编辑的版本,多了一层原始的、未被稀释的学术气息。平装版的便携性,让它很容易成为我通勤路上的“精神食粮”。每次拿起它,我都能感受到那种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敬畏,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冷静预测。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束之高阁的书,相反,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锚点,在你日常接触到新的经济新闻或社会现象时,会不自觉地与书中的理论进行比对和印证。这种持续的互动性,是判断一本严肃著作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冰冷、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赋予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伦理维度,让人在惊叹于数据力量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忧虑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浓厚时代气息和学术野心的感觉扑面而来。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平装本的质感,虽然不如精装来得厚重,却有一种日常阅读的亲切感,很适合放在床头或者随身携带,随时都能翻上几页,沉浸其中。封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宏大命题的严肃态度。那种“原版”的字样,更是让人有一种探寻知识源头的冲动,仿佛能触摸到作者最初的思考脉络,绕过了各种二手解读的滤镜,直接面对最本真的思想交锋。翻开扉页,油墨的味道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清香,这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标志着一场智力上的长途跋涉即将开始。我期待着,能在这厚厚的篇幅中,找到理解当代财富分配困境的全新钥匙,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陈词滥调。这种对知识原貌的追求,本身就是阅读体验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预示着我们即将面对的,是未经稀释的、充满挑战性的理论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务实的学者气息,完全没有大众畅销书那种刻意的煽情或夸张,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报告的平民化版本。我注意到,虽然是平装,但纸张的选取相当考究,即便是大量数据图表的呈现,也保持了良好的可读性,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和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节奏,很多段落需要反复咀嚼,这不是因为文字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作者构建的逻辑链条太过于精密和庞大,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前一步坚实的基础上。这种严谨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重新组织你的认知结构。这种“慢读”的体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究复杂系统的必要耐心和工具。我甚至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的学术地图,试图理解他是如何从看似零散的历史数据中,提炼出贯穿数百年的经济规律的。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虽然涉及的历史跨度和数据量极为惊人,但作者似乎有一种高超的驾驭能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金融模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股连贯的推力。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跟上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速度,但即便偶尔需要查阅一些背景知识来辅助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某些社科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文采而牺牲了论证的严密性,它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努力地向更广泛的公众敞开大门。这种“桥梁性”的写作姿态,无疑是令人尊敬的,它体现了一种将高深学问转化为社会共识的强烈责任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气喘吁吁,但顶峰的视野却值得一切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