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博弈(珍藏版)》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作者约翰·S·戈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很好的例证。《伟大的博弈(珍藏版)》不容错过!
约翰·S·戈登,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出版了《伟大的博弈》,该书获得各界广泛关注,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CNBC)还专门为此书制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专题报道。
祁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MBA学位、清华大学数量经济学学位。曾就职于高盛集团、巴黎银行等投资银行,从事过华尔街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等业务运作。2000年加入中国证监会,历任战略规划委委员、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央党校客座教授。曾编译《伟大的博弈》,主笔《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编著《资本市场:中国经济的锋刃》。
尚福林再版序
易纲再版序
致中国读者
译者再版序
华尔街成就美国—作者和译者的对话
前言
第一章“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1653年~1789年)
第二章“区分好人与恶棍的界线”
(1789年~1807年)
第三章“舔食全美国商业和金融蛋糕上奶油的舌头”
(1807年~1837年)
第四章“除了再来一场大崩溃,这一切还能以什么收场呢?”
(1837年~1857年)
第五章“浮华世界不再是个梦想”
(1857年~1867年)
第六章“谁能责备他们—他们只是做了他们爱做的事而已”
(1867年~1869年)
第七章 “面对他们的对手,多头们得意洋洋”
(1869年~1873年)
第八章 “你需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
(1873年~1884年)
第九章 “您有什么建议?”
(1884年~1901年)
第十章 “为什么您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呢,摩根先生?”
(1901年~1914年)
第十一章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吗?”
(1914年~1920年)
第十二章“交易所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1920年~1929年)
第十三章“不,他不可能那么干!”
(1929年~1938年)
第十四章“华尔街也是……主街”
(1938年~1968年)
第十五章“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
(1968年~1987年)
第十六章“这种趋势会不会继续下去呢?”
(1987年~1999年)
附录1 华尔街上的硝烟(2000年~2004年)
附录2 金融危机大事记(2000年~2011年)
读史偶得——《伟大的博弈》再版跋
网友评论
此外,费城在1680年建立后没多久,就拥有了比纽约更多的人口,并且成为了富庶的宾夕法尼亚领地一的港口。同时,波士顿是人口稠密的新英格兰地区的港口,查尔斯顿①港口也靠出口大量的大米和靛蓝(一种染料)而繁荣。因此到殖民时代的后期,纽约人尽管在商业上野心勃勃,但纽约在殖民地所有的港口中只排名第四。1770年,费城进口商品4.7万吨,波士顿进口了3.8万吨,查尔斯顿进口了2.8万吨,而纽约那一年仅仅进口了2.5万吨商品。尽管此时纽约已经成为一个商业逐渐繁荣的活跃港口,但它还不是一个金融中心。在18世纪,北美殖民经济呈现飞跃式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政府极欲对它征税的原因,这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并终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此时,北美的这块殖民地出口的生铁占世界的1/7,它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商业船队,仅次于英国。但是,从很多方面看,它还是一个粗糙的经济体。此时的殖民地还没有银行,因为英国政府禁止在殖民地设立银行。同样,这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供应,只有贝壳串珠在一些地区作为货币流通。在殖民地很难见到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也很少有任何英国的铸币流通。相反,所谓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其他国家的硬币、殖民政府发行的纸币,以及一些临时被用做货币的东西,例如烟草公司的收条——这在殖民地南部地区广泛使用。常见的铸币是西班牙的里亚尔银币(Spanishreal),经常被切成2块、4块、8块来找零钱。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是以一美元的1/8为小单位来报价,而不是1/10。纽约作为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的地位被独立战争彻底毁掉。在战争期间,纽约是一被敌军占领长达7年之久的城市(的确,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什么别的城市被敌军占领这么长的时间)。
……
老实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华尔街”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电影里的场景,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了纸醉金迷和冷酷算计的地方。但这本书,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我深入探寻了华尔街真正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最初的股票交易市场,到如今影响全球的金融帝国,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我惊叹于那些早期金融家的远见卓识,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相对原始的年代,就建立起如此复杂的金融体系。我也看到了金融危机如何一次次地冲击着这个帝国,但每一次的劫难,似乎都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书中对那些关键的历史人物的刻画尤为精彩,他们不仅仅是数字的操盘手,更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性格,都深深地烙印在华尔街的历史长河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金融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经济的润滑剂,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当然,也可能是制造巨大危机的导火索。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庞杂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埋藏着无数关于金融的秘密。我被那些关于金融创新的内容深深吸引,比如如何设计出复杂的金融产品来规避风险,又或者如何利用市场的不确定性来获取巨额利润。书里对那些经典金融战役的描述,简直比小说还要精彩。我能想象出那些交易员们在电脑屏幕前全神贯注,在瞬息万变的行情中做出关键判断的紧张画面。同时,我也对书中揭示的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感到很有意思,从最初的放任自流,到后来的严格规制,再到如今的不断挑战边界,金融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监管的拉锯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其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金融智慧与生存法则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神秘的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厚了,刚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买了一块砖头,用来镇纸都嫌沉。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庞大复杂的金融术语给淹没了,什么“黑池交易”、“衍生品”、“量化宽松”,听得我一愣一愣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来乍到的乡巴佬,闯进了大城市的摩天大楼,周围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而震撼。书里描绘的华尔街,不再是我印象中那个只知道“做多做空”的简单地方,而是一个充满着权力、金钱、阴谋与野心的庞大帝国。那些金融巨头们,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胆识、他们的贪婪,以及他们如何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中,将全球的财富玩弄于股掌之间,都让我看得目瞪口呆。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人能够如此颠覆世界?是制度?是人性?还是那看不见的“华尔街之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是关于人类的欲望、智慧与历史的洪流,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一个在幕后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读起来有些吃力,但每一次的坚持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每征服一个小小的章节,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让我对金融世界的理解又前进了一大步。
评分我通常对那种枯燥的历史书籍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充斥着年代、事件和人名,读起来就像是在背诵课本。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将我拉入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我能感受到1929年股灾的恐慌,那些在华尔街跳楼的绝望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我能体会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的庄重与希望,美元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中心;我也看到了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唏嘘,那些一夜暴富又一夜破产的故事,让人既感慨又心酸。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金融模型,转化成了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戏剧性的情节。那些金融家们的博弈,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人性的较量。他们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在危机中沉浮,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动全球的经济命脉。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金融史不是一段段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宏大叙事,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也预示着未来的走向。
评分我一直对经济史,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清晰地梳理了华尔街从一个相对分散的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过程。书中的叙述充满了细节,从早期的一些金融创新,到后来各种金融危机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再到不同时期美国政府的金融政策如何重塑市场规则,都描述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事件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对于一些复杂的金融概念,作者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本书让我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演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华尔街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制度、技术和人性的多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关于金融帝国如何建立和维系的精彩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