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于黄老,其代表作《韩非子》思想深邃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选取《韩非子》中相对比较完整、叙事性较强的203个经典段落,小到市井小民的生活琐屑,大到国家内政外交,归纳为十六个主题,详加注解,逐句翻译,很后予以深入浅出的解说,深刻解读故事内涵和韩非的思想,既有很强的专业性,又不乏趣味性和可读性。《读古人书之<韩非子>》的整体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古文阅读水平的读者,作者本人多年的汉语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保证了本书译注的准确和解读的深度。 邵永海 著 邵永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史、词汇史。主要论著:《(韩非子)中“多”的语义与句法》《试论关系位》《“枕之股”的语义与句法》《(韩非子)中的使令类递系结构》《上古汉语中“如/若+是/此”组合的句法功能及其演变》《“君美甚”的层次构造及其相关问题》等。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烧脑且需要反复回溯的。它不像那些抒情散文能让人一气呵成,沉浸在优美的辞藻中。恰恰相反,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逻辑的严密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每完成一个章节,都需要停下来梳理刚才吸收的信息,将散落在各处的论点重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法、术、势”三者的论述,那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构建得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一旦某个齿轮松动,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崩溃的风险。这种结构之美,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揭示了一种普世的规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组织或政体的有效运转,其底层逻辑依然是相通的。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些原则套用到现代的商业管理或社会运作中去观察,赫然发现,许多看似现代的弊病,早在这部古籍中就被预言并剖析得体无完肤。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毒性”很强,一旦接触,很容易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滤镜。它仿佛是给我的眼睛植入了一副能看穿虚饰的隐形眼镜。以前那些觉得理所应当的社会现象,现在看来都充满了可疑的动机和未言明的交易。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犀利和直接的,没有任何修饰的温柔,全是干货。他把“人性弱点”当作最稳定、最可预测的变量来构建理论,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道德观的巨大挑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排毒”过程。初读时或许会感到不适,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它挑战了我们从小被教导的“应该如何”的美好设想。但深入下去后,那种强迫自己接受“现实如此”的清醒感,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近乎冷酷的满足感。这是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冷峻把握,无关对错,只关乎有效性。
评分这部作品在我书架上的分量,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籍的重量,更像是一块沉甸甸的哲学基石。它不像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那样,提供精神慰藉或审美愉悦,它提供的是一种结构性的认知框架,一种审视权力和治理的全新工具箱。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人治”的彻底扬弃,以及对“法”的绝对推崇——但这并非指僵硬的法律条文,而是指一套能够自我运行、不依赖于任何个体贤明的、客观的准则系统。这种对“超越个人意志”的制度构建的执着,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思想境界。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表面光鲜的口号和政治辞令,都多了一层“请说明其背后的制衡机制”的追问。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才是阅读这部伟大著作所能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你提问,而不是盲从。
评分这部书给我带来的触动,简直像是被一股无形的洪流裹挟着,直冲向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我原以为“法家”的著作无非是冰冷、刻板的条文堆砌,但阅读的过程却让我不断地修正这个认知。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性中最隐秘的角落——那些关于权谋、欲望与利益纠葛的底色。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理性主义,他似乎对世间的温情脉脉不屑一顾,眼中只有“势”与“术”的运行轨迹。每一次细读,都像是在高空的绳索上行走,每一步都必须精准无误,否则便是万丈深渊。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现实政治图景的解读维度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坐标系,它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评判,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分析。那种思维上的颠覆感,是近年来阅读其他古籍时都未曾有过的强烈体验。它迫使你直面一个赤裸裸的现实: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往往脱离了美好的愿景,只服从于力量的平衡与效率的最大化。这种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的心是有些忐忑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布满机关的迷宫。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字仿佛都承载了千钧之力,不能轻易放过。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不像某些古代的说教者那样拖泥带水,而是用一系列精炼的寓言和历史案例,构建起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这些故事,表面上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暗藏杀机,每一则典故的选用都服务于其核心论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论证示范。读到那些关于“明君”与“臣属”之间微妙张力的描述时,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微妙的词句。这不光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心理学的深度报告。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尘埃,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到脊背发凉。它让人明白,很多时候,被看到的“仁慈”或“正直”,不过是另一种更高明的“术”的伪装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