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其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9年,在、等国家领导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通行的《史记》整理本,中国历史典籍整理标志性成果。
此修订本是二十一世纪新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准的集中体现。
拿到这套《预定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精装·全10册)》时,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装帧就让人肃然起敬。中华书局出品,自然是质量的保证,但这次的“修订本”三个字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原版的《史记》在很多地方的注释和断句上,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还是略显晦涩。这套修订本,据说在校勘上参考了更多的善本,对于那些历代流传的争议点,也给出了更为审慎的考证。光是翻阅前几卷,就能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学术的严谨。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地理名称和官职变动的考证,比起我手头那套老旧的版本,清晰了太多,读起来心里踏实得多,仿佛有位博学的老师在身侧随时指点迷津。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排版更新,而是一次对“信达雅”的深度追求,让人对手握的这部经典充满信心。
评分我必须得提到阅读体验中的一个细节:开本的舒适度。虽然是全十册的鸿篇巨制,但每一册的拿握感都恰到好处。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是做了精妙的篇幅划分,使得单册的重量和体积都在一个非常适合阅读的范围内。对比那些为了追求磅礴气势而做得笨重不堪的古籍重印本,这套修订本在“实用性”和“典藏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无论是用作案头工具书,还是放在床头随时翻阅,它都显得从容不迫。这体现了编纂者对“使用者感受”的深切体贴,让阅读这本浩如烟海的史学巨著,不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对历史文献的偏好一直很挑剔,尤其是涉及到“史”这一门类,准确性是生命线。这次修订版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点校上的精细度。我特意对比了书中几处著名的版本差异较大的地方,比如某些人物的生卒年份或关键事件的记载顺序,新版给出的解释和依据,明显更具说服力。这体现了中华书局几代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印”,而是进行了深度的“再勘误”。对于像我这样,会时不时地查阅不同版本进行交叉验证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它提供了一个当下最为可靠的底本,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而不是纠结于纸张上的小错误,这种“可靠性”是无价的。
评分这套书的“全十册”精装本,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中华文明的致敬。我不是那种每天都捧着研读的学者,但我会时不时地翻阅,去重温那些经典的故事——从卧薪尝胆到鸿门宴的惊险,从淮阴侯的悲歌到汉武盛世的开篇。精装本的耐用性也让我放心,不用担心因为频繁翻动而损坏书脊或纸张。而且,这种成体系的、厚重的历史著作,给人一种沉淀感。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长河是多么的深远和复杂,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阅读它,就是和几千年前的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精神滋养,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我入这套书主要是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司马迁的叙事艺术,而不是单纯地做冷冰冰的学术研究。这套精装本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低调的奢华感,铜版纸的质感,以及字体排布的疏朗有致,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我通常会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册,那种仪式感油然而生。阅读《史记》的过程,如果伴随着阅读体验的提升,会让人更容易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先秦两汉时代。那些英雄的豪情、谋士的诡谲、帝王的兴衰,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仿佛能从那精美的印刷中“呼吸”出来。我特别喜欢他们对某些关键段落的注释方式,既不喧宾夺主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背景知识补充,使得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