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著作,以儒、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墨、法、兵众家学说,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为杂家的代表著作。其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的批判性的总结,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吕氏春秋鉴赏辞典》共设文本篇、寓言篇、名句篇三部分。其中文本篇又由正文、注释、鉴赏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从《吕氏春秋》原有的160篇中精选了50篇思想意义突出、完整及较有代表性的篇目,基本涵盖了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农等九流十家的作品,以体现《吕氏春秋》的杂家性质。因此,《吕氏春秋鉴赏辞典》保留了《吕氏春秋》的精华和风貌。而原文、注释、鉴赏集于一体,则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赏《吕氏春秋》思想的精邃。
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氏春秋》一书流传与版本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吕氏春秋鉴赏辞典》之前,我对《吕氏春秋》的印象还停留在“秦国御用宣传品”的刻板印象上。然而,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它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远超想象,这本辞典功不可没。它细致地展示了该书如何兼容并蓄,将阴阳五行、儒家仁义、道家自然、墨家节用等各家学说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杂家”体系。辞典在梳理这些复杂思想交汇点时,所使用的清晰的逻辑脉络和清晰的界限划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这种“集大成”的理论构建是如何运作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那些涉及古代礼仪和制度的词条时,会附带的文化背景介绍,这让我能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看待这些规定,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条文本身。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吕氏春秋》,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无疑是提升个人知识结构广度和深度的绝佳读物。
评分我的专业方向虽然与历史文献无关,但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治国方针”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吕氏春秋》作为秦国统一天下前夕的“百科全书式”的指导纲领,一定蕴含着许多被后世忽略的智慧。然而,直接阅读原著需要极强的古文功底和历史背景知识储备。这本《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扮演了完美的“桥梁”角色。它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现代语言,精准地还原了书中那些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的论述。特别是对于“因循”、“适时”这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和时代变化的观念,辞典给出了非常贴合实际的解读,让我深切体会到先秦士人对“道”的理解是多么的立足于现实。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面临的管理难题,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提炼和探讨过,只是用不同的词汇包装罢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把古老的智慧“翻译”成我们今天能理解的“行动指南”,这远比单纯的文献注释要有意义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它对“鉴赏”二字的深刻理解上。它不仅仅是一个“字典”,更像是一部带有深度解读的“导览手册”。我注意到,在解释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或历史典故时,编纂者不仅仅给出了字面意思,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文化意图。比如,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解释,如果只是停留在地理环境决定性一类的浅层解读,就太浪费这个条目了。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一段落与《吕氏春秋》整体的“性命”观和“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一下子提升了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层次。这种由点及面的解读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不断地将辞典提供的碎片化知识点进行整合和重建。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思辨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找到多维视角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训练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本《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没想到它竟然成了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原本以为这种“鉴赏辞典”无非就是对原文进行机械性的注释,枯燥乏味,但事实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吕氏春秋》的篇章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主题、概念、历史人物等维度进行了分类梳理,这种灵活的检索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比如,当我对“贵义”这个概念产生兴趣时,我能迅速找到所有相关联的阐述,并且看到它在不同章节中是如何被论证和强化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释义中大量引入了现代的比较研究视角,比如将书中的一些政治理念与后世的儒家、法家思想进行对照分析,这使得《吕氏春秋》的独特价值得以凸显,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它在百家争鸣历史中的定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看得出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应付了事的产品。
评分这本《吕氏春秋鉴赏辞典》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充满好奇,但传统的诸子百家著作读起来实在有些晦涩难懂,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和深奥的哲学概念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将《吕氏春秋》这部宏大的著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拆解和阐释。每一条词条的解释都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天文、地理、历法、以及古代社会制度的条目,编纂者似乎花了大心思去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图谱,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顺畅地领会到先秦士人的世界观。翻阅起来,就像是有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在旁边娓娓道来,耐心解答每一个疑惑。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客观和平衡,没有刻意推崇哪一家,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先秦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读者来说,这本辞典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它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