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先生做客央视一套《开讲啦》,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主题,为观众朋友们进了一场精彩的电视演讲。韩永进馆长为观众特别推荐《老子绎读》。这本书是国家图书馆的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九十岁的高龄,第四次修改解释老子的《道德经》。
2016年《老子绎读》获得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特别推荐奖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曾为该书做特别推荐词:“《老子》对中国人影响之巨,除了《论语》之外,可能没有其他典籍了,况且,‘道德’二字,就是源出《老子》。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由他来对《老子》进行今译、今注,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老子绎读》不仅是一部古籍注释、今译的著作,也是一部普通人也能看得懂的学术研究著作,在注释、今译之外,先生特别重视将《老子》的思想精髓、重要的哲学概念加以分析、研究、诠释,相信人们读过这本《老子绎读》之后,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启发、新的收获。”
任继愈先生曾写道:“‘生也有涯,学无止境’,这是我的座右铭。《老子》译文不断修改,是我对生活的态度。学无止境,永远不知足。”
本书是任继愈先生对中华民族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他曾在50年间四次翻译和注释《老子》,期间不断修订与完善,足见其治学之严谨,研究用力之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新研究成果。 本社和作者都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2015年,时值任先生诞辰99周年,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我社决定再次出版《老子绎读》一书。本书是其后一次译注的成果:以王弼本为底本,参以帛书本、竹简本校之,配以简明的释文,精炼的题解,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2006年,我社首次出版此书,距今已近1 0年。之后虽四次加印,均已销售一空。恰逢任先生之女任远教授翻译本书英文版时,发现原稿中存在些遗留问题,本次再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修订,并重新设计了封面和开本。希望新版的《老子绎读》,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也能为广大的《老子》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
任继愈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历史学家。师从汤用彤、贺麟。任继愈先生曾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其学贯中西,融汇古今,为人为学,举世同仰。
在CCTV《开讲啦》现场,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还为观众荐书一本——《老子绎读》。这本书是国家图书馆的老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九十岁的高龄,第四次修改解释的老子的《道德经》。这是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根本问题,《道德经》中的五千六百字,蕴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韩永进说,所谓经典就是思想精深,文化厚重,千百年来经过时代的检验依然为人们所欢迎的典籍。要使中华文明在当今发扬光大,韩永进说,“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
新版说明
前言
译例
译文
索引
重要名词索引
内容分类索引
附录
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
甲本
乙本
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甲本
乙本
丙本
三、老学源流
四、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
五、寿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后记
  《老子绎读》:
  三十八章 
  这一章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进一步阐明。凡是符合“无为”的行为,就符合了“道”,就是“有德”。反之,故意表现“有德”,反倒失去了“德”。“德”与“得”通用。有得于“道”叫做“德”。 
  老子还认为,社会的坏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起的后果。他所称赞的淳厚、朴实,都是对当时的虚假浮华的不满。在《老子》的体系中“道”是高境界,其次是德,依次向下排,仁、义、礼,一层比一层低。
  ……
研究老子的文献资料,全国解放后,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湖北荆门发现了战国楚墓竹简《老子》,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解决过去某些争论的问题,如《老子》成书年代等。但影响中国文化的并不是帛书和竹简本《老子》,而是长期广泛流行的河上古本和王弼本。因此,古书的译文依据还是王弼本。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是先秦诸子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另一部经典是《论语》。这两部著作,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老子、孔子的思想传播影响到全世界。这里只谈《道德经》。
关于老子这个人学术界有不同看法,(1)老子生卒年及活动范围。(2)老子的这部书是否老子所著。(3)《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先谈老子其人。老子与孔子同时,略早。《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估计老聃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五四时期也有人根据思想内容推测,认为老子时代晚于孔子,还有人说老子比庄子还迟。也有人从世袭上推算老子的八代孙,与孔子十二代孙同时,断定老子晚于孔子。
从思想内容来推算时代,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过硬的根据还是文献、实物。自从湖北荆门出土战国楚墓竹简《老子》,老子的时代已有了比较明朗的轮廓。我在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有力的实证的支持。老子应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那些方面?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尤其是作者在进行思辨性阐述时的笔法,散发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故弄玄虚,也没有过分的热情洋溢,而是保持了一种学者应有的审慎和克制。语句的组织常常是平实中蕴含深意,如同太极推手,看似借力使力,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内功。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总是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引入和点评,既展现了其学识的广博,又维护了自己论述的主体性。这种成熟、稳健的文风,让读者在接收复杂思想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冷静、理性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思想的传授,更是一种高阶思维模式的示范。
评分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论述,这部对《道德经》的“绎读”,在结构安排上显示出了高超的教学智慧。它不是简单地将原文逐字逐句地拆解,而是将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每一部分的引言和总结都像是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让人在深入细节之前,就已经对整体的逻辑有了宏观的把握。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宏观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章节之间相互联系的阐释,它揭示了老子思想的内在辩证统一性,避免了将某些段落孤立化、教条化的倾向。这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不再是零散的警句集合,而是一套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理论,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性掌握道家思想精髓的人群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评分从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经典的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千多年前的先哲智慧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困境。在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丢失了内心的定力与平衡感。《道德经》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等理念,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任继愈先生的解读,并没有将这些理念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代社会心理、管理哲学进行对照,让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古老智慧的“实用价值”。阅读它,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慢跑”,强迫我们停下来,审视自己对待冲突、对待得失的态度。这种对内心世界的重塑与滋养,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工具书或时事评论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手感,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对古籍进行现代排版,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韵味。特别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古朴的字体选择,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内容本身的厚重与深邃。我之前读过一些现代出版的国学经典,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感”而牺牲了书籍本身的庄重感,但这一本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到位,既尊重了原作的历史地位,又方便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巧思,放在书架上,它就像一块沉静的基石,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其中蕴藏的智慧。可以说,仅仅是翻阅和触摸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传统对话的仪式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物理载体的用心,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精良打磨,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阅读任继愈先生的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拨云见雾的清晰感。作为先秦诸子思想中的核心篇章,它常常被各种复杂的注释和阐释所包裹,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中打转。然而,这位学者的译注和导读,如同手中握住了一盏明灯,精准而有力地照亮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他没有过度地进行“现代粉饰”,而是扎根于深厚的历史语境,去还原老子在那个时代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涵。特别是对于“道”与“德”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辨析,不同于某些流派的玄而又玄,这里的解读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古代的政治伦理和社会治理。读完某一章,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种阅读体验,远胜于那些只停留在表面概念阐释的普通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