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反主流经济学 |
| 作者 | 何新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25932 |
| 出版日期 | 2013-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881Kg |
| 内容简介 | |
主流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西方经济学所提供的市场发展模式!”曾几何时,这种观点被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一片“崇洋媚外”的高呼声中,被迅速地推上了仅次于“上帝”的宝座。遗憾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这个神话正在一点一点地破灭。何新先生作为一个长期被所谓“主流经济学派”排斥在舆论边缘的学者,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真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不甘寂寞地寻找着真正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断发表着独立于西方思潮之外的真知灼见,通过本书,他将唤起更多的人进行反思和思考。 |
| 作者简介 | |
| 何新,系中国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
| 目录 | |
| 卷 壹 第2 章 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第3 章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第4 章 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 第5 章 关于弱势美元问题 第6 章 论全球性通货紧缩 第7 章 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 第8 章 人民币升值隐伏的国际金融危机 第9 章 关于离岸金融市场 第10 章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第11 章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第12 章 “宏观调控”与房价——致中央某领导同志的一封信 第13 章 关于房地产暴利和地租 第14 章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几点思考 第15 章 解决中国农业及粮食问题的一种新战略设想 第16 章 论“地租” 第17 章 我国工业进入WTO 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 第18 章 外资专卖我国煤矿控股权危及国家能源安全 第19 章 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 第20 章 中国:走向未来 第21 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上) 第22 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下) 第23 章 谈近期中国经济 第24 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上) 第25 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下) 第26 章 论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 第27 章 十五年前针对弗里德曼的一场政策辩论 第28 章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运动 第29 章 市场原教旨主义必将搞垮经济改革 第30 章 对走过的改革道路必须作反思 第31 章 重新评估计划经济 第32 章 现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形态是金融危机 第33 章 与美国未来学家阿托夫勒的谈话 第34 章 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 第35 章 马克思所提出的市场“实现”问题(札记) 第36 章 论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 第37 章 论流通梗阻型经济危机 第38 章 关于通货紧缩问题 第39 章 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40 章 关于滞胀 第41 章 论混合经济 第42 章 论“新自由主义” 第43 章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44 章 回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第45 章 我的经济研究之路 第46 章 从重商主义到国有制社会主义 第47 章 20 世纪的“主义”实验为什么必然失败 第48 章 斯大林体制的成败得失 第49 章 毛经济思想的失误与文化革命 第50 章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第51 章 我国经济当前遇到什么问题 |
| 编辑推荐 | |
| 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反主流经济学》是根据与何新一系列访谈记录综合整理而成的作品。主要访谈者是孙伟化博士及中国新闻社记者王涌先生等。本书提供了何新关于经济学理论、当代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及社会主义历史和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展示了何新对于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观点。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坦白说,在阅读《反主流经济学》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基础的层面,总觉得它是一门远离生活的学科,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何新先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主流经济学光环之下的观点和思想,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并没有选择歌颂主流,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主流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时的不足之处,并借此引出了许多更加深刻、也更加贴近民生的经济学视角。我非常喜欢他对于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的分析,他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与具体的社会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这个经济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跳出既定的框架,去探索那些可能更符合人类福祉的经济发展道路。它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争议。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经济现象的强烈好奇心,让我渴望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我得说,《反主流经济学》是一本真正能够“颠覆”你固有认知的好书。作为一名对经济学抱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被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理论所迷惑,但又隐隐感觉到现实的复杂性并非如此简单。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经济世界的另一扇门。何新先生的论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不乏犀利的批判精神,能够将复杂的经济学思想,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非主流”经济学家思想的挖掘和梳理,这些思想虽然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却可能蕴含着解决当下经济困境的关键。书中对“人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主流经济学似乎总是假设理性的经济人,但现实中的人们并非如此,这种视角上的偏差,往往导致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这本书鼓励我们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去拥抱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经济学视角,去理解经济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行机制,并从中获得启发性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想的冒险。我一直对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和危机感到不解,也曾尝试阅读一些经济学入门读物,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源。直到我翻开了《反主流经济学》,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何新以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主流经济学在解释当下全球性问题时的局限性,并引出了许多被忽视的、甚至是被刻意压制的声音。我特别喜欢他对历史案例的引用,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鲜活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同时也更加令人信服。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思想,构建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经济学图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价值取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效率”、“增长”、“公平”等概念,不再盲目地接受主流定义,而是开始用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它们。这本书无疑是给所有对经济学充满好奇,渴望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令人振奋了!我最近刚读完《反主流经济学》,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狠狠地拓宽了。一直以来,我习惯性地接受教科书上那些关于市场万能、效率至上、以及各种看似严谨的经济模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说,现实世界中出现的种种怪象,用主流理论解释起来总有些牵强。何新的这部作品,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主流经济学背后的假设、局限,以及它在现实世界中造成的种种扭曲。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那些试图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甚至更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经济现象的学者们。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经济学并非只有一种解读方式,原来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常识”,可能只是特定权力结构下的产物。这种感觉,就像长期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突然有人帮你摘掉,让你看到了更真实、也更复杂的色彩。尤其是在讨论全球化、金融危机、贫富差距等问题时,主流经济学常常显得无力回天,而《反主流经济学》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它鼓励我们质疑、反思,并寻找真正符合人类福祉的解决方案。对于任何对经济现象感到困惑,或者渴望更深刻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思想启迪。
评分我原本对经济学这类学科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过于枯燥和抽象,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和理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些遥远。然而,《反主流经济学》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甚至有些“大胆”的笔触,将那些隐藏在“主流”之下,却又真实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经济逻辑展现出来。我尤其被作者对于历史因素和社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剖析所吸引。过去,我总以为经济规律是普适的,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现象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土壤和文化背景之中的,脱离了这些,任何理论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它让我开始思考,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经济理论,在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下,可能服务于哪些特定的利益群体?又可能忽视了哪些声音?书中对替代性经济模式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看到了除了资本主义之外,还有其他可能促进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这本书并不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问题,去追问“为什么”。它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不那么“主流”但可能更贴近现实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