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870年至今(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缉

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870年至今(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蒂芬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欧洲经济史
  • 现代经济史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经济科学译丛
  • 1870年至今
  • 历史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风送琴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0353
商品编码:25249731388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870年至今(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缉

定价:78元

作者:斯蒂芬·布劳德伯利 凯文·H·奥罗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3002103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第1章 全球化(1870—1914年) 全球化的影响 第2章 总增长(1870—1914年):生产边界上的增长 欧洲增长表现:总体评价 增长的源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内在技术变革:投资表现 附录:资料来源 引言 农业 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还是市场一体化? 服务业 第4章 经济周期(1870—1914年) 宏观经济实证 结论 引言 死亡率下降与寿命延长 现代化、城市化与生活条件 对于不平等的比较
第6章 战争与解体(1914—1950年) 全球化、帝国与战争 发动战争 结论 引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经济周期的货币因素 国际贸易 结论 欧洲经济增长(1913—1950年):一个比较的视角 结论 引言 农业 服务业 引言 家庭和工作:生育率下降的经济因素 收入变化与人类发展 小结 第11章 欧洲一体化对经济的影响 研究方法 反事实研究 第12章 总增长(1950—2005年) 长期视角下的欧洲经济增长 “黄金时代” “新经济”时代与经济转轨 第13章 部门发展(1945—2000年) 农业 服务业 引言 是否存在一个欧洲经济周期? 东欧和苏联的商业周期(1945—2006年) 第15章 人口与生活水平(1945—2005年) guojia的作用 人口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度量 人口变化的结果:年龄结构的改变 移民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不同于已有的大多数以国别分类的现代欧洲经济史教材,《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从一个统一的、泛欧洲的角度来重新思考1700年以后的欧洲经济史。本书资料是按主题而非国别来整理的。《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第二卷主要描述了1870年以后欧洲经济史的三个阶段。个阶段是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化和欧洲政治、经济统治全球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1914年到1945年,这是一个战争的时期,去全球化的时期,也是一个萧条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则是一个发展中的一体化阶段,一体化不仅仅存在于欧洲内部,也同时存在于欧洲与全球经济当中。对于全球化和去全球化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等这些现代经济史的关键主题,著名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全面且易于理解的介绍。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斯蒂芬布劳德伯里(Stephen Broadberry)是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史教授、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经济史研究发起者之一。他ZUI近发表的研究成果包括《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状况研究》(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2005,共同作者)、《1850-2000年市场服务和生产力竞赛:国际化视角下的英国》(Market Services and the Productivity Race,1850-2000 Britai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2006)。
凯文H奥罗克(Kevin H. O’Rourke)是都柏林三一学院经济学教授、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经济史研究发起者之一。他ZUI近发表的研究成果包括《新比较经济史:以纪念杰弗里威廉姆森的论文》(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 Essays in Honor of Jeffrey G. Williamson,2007,共同作者)、《权利与丰足:第二个千禧年的贸易、战争以及世界经济》(Power and Plenty: Trade, War, and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Second Millennium,2007,与Ronald Findlay合著)。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870年至今(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缉》的内容。 --- 《全球经济史:从前工业时代到数字革命》 作者: 艾伦·米尔沃德 (Allan Milward) [注:此处为示例作者,内容基于历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构建] 译者: 王建华,李明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 [注:为示例时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相结合的全球经济史著作,旨在勾勒出人类社会自前工业时代至今,经济结构、制度变迁、技术革新及其相互作用的完整脉络。它超越了单一国家或区域的视角,聚焦于全球范围内的互动、整合与分化,尤其关注工业化进程的扩散效应、资本主义体系的演进,以及非西方世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变化。 全书结构清晰,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漫长的开端——前工业时代的经济基础(约公元1500年以前)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蒸汽机和电力出现之前,世界主要文明的经济特征。作者首先分析了农业在生产力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探讨了不同地域(如东亚、伊斯兰世界、美索不达米亚和欧洲)在土地利用、灌溉技术和人口承载力方面的差异。重点剖析了中世纪晚期和早期现代早期出现的“商业革命”的萌芽,包括跨区域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香料贸易)的运作机制、早期金融工具(如票据和信用)的初步发展,以及重商主义思潮的初步形成。 该部分强调,在这一漫长时期,经济增长的“马尔萨斯陷阱”效应显著,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波动主要受气候变化和瘟疫等外部冲击驱动。它为理解后续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发生在特定区域提供了必要的背景铺垫。 第二部分:工业化浪潮与世界体系的形成(约1750年—1914年)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之一,详细描绘了以英国为起点的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了全球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作者不仅关注了技术层面(如纺织、冶金和能源转型),更侧重于制度和地理因素。 制度创新与资本积累: 深入分析了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如股份公司的兴起和中央银行的建立)在资本快速积累中的作用。阐述了自由贸易政策(特别是19世纪中叶的盛行)如何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形成。 全球分工的固化: 重点分析了“核心—边缘”经济结构的形成。核心地区(西欧和北美)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制成品生产和金融服务,而边缘地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则被纳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的角色。这一部分详尽考察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这种不平等分工的强化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随后,作者转向了19世纪后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了电力、化学和钢铁等新兴产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带来的冲击,以及德国和美国如何崛起为新的工业强国,挑战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第三部分:危机、战争与国家干预的兴起(1914年—1970年代初)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全球经济体系的剧烈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19世纪的“黄金时代”的稳定,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崩溃,金本位制度瓦解。 大萧条与政策转向: 详细剖析了1929年大萧条的全球传导机制,以及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如关税战)如何进一步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在此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更强力的国家干预模式(包括福利国家的初步建立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尝试)应运而生。 战后重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战后,作者详述了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建立,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何为全球带来了一段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固定汇率下的经济增长期(即“战后繁荣”)。同时,也探讨了这一时期内,去殖民化运动对全球经济版图的重塑,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追赶”困境。 第四部分:全球化加速与数字时代的挑战(1970年代至今)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代经济史的特征。作者探讨了1970年代的“滞胀”如何终结了战后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 重点分析了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和制度放松(如金融自由化和贸易壁垒的削减)如何共同推动了生产的跨国界重组,即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本书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以及它们对既有世界经济权力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 不平等与可持续性: 本部分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当代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包括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环境可持续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作者以对技术进步的审慎乐观态度作结,探讨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可能如何开启下一轮的结构性变革。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超越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作者不仅关注西方工业化的路径,还细致地对比了其他文明的经济发展轨迹,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动态的全球历史框架。其对制度变迁的重视,将经济成就置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交叉点进行考察,避免了将经济发展简化为纯粹的技术或资源禀赋的决定论。对于希望全面理解现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机制的研究者和读者而言,此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宏观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厚重的纸张翻阅起来很有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细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经济史时所付出的心血。1870年至今,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变革最剧烈、最深刻的时期之一。从工业革命的余波荡漾,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再到冷战时期的对峙与合作,直至当今全球化浪潮下的复杂局面,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故事和值得深思的经济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各国经济政策演变、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社会思潮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分析部分充满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阐述这些关键性的转变,帮助我理解现代西方世界经济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厚实的篇幅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恰恰是我所寻求的。1870年至今,这段历史时期涵盖了太多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与深刻的危机。从帝国主义的扩张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离不开复杂的经济动因。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对诸如自由贸易的兴衰、重商主义的复苏、以及各种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碰撞与演变进行详细的论述。特别是那些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讨论,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相似经济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对当前经济现象的深刻洞察,理解为何某些模式会成功,而另一些则走向了衰落。这本书,我预感将是一次智识上的深度挖掘之旅。

评分

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沉甸甸的,让人感觉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1870年至今,欧洲经济史可谓波澜壮阔。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和分析这段时期内,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选择与博弈。例如,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如何与英国争夺霸权,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复苏与挑战,以及东欧国家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经济变迁。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资本主义内部的演变,比如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模式。此外,技术创新,如电力、汽车、化工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无疑是推动欧洲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阐述,分析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重塑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人一种庄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学术著作。1870年至今,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是现代欧洲经济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我最想从书中了解的是,那些看似偶然的经济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必然性。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殖民扩张和经济竞争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又如何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欧洲各国在重建过程中,又是如何调整经济政策,例如,德国的鲁尔区问题,法国的产业政策,以及英国的经济转型。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经济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经济动因和模式。这本书,我预计将会是一本帮助我理解现代欧洲经济发展脉络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译名和出版社信息都显示出其学术分量。“剑桥”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感,而“经济科学译丛”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这样的标识,则更加巩固了其严谨和权威的定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窗户。1870年至今,这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从工业强国到战争策源地,再到战后重建与一体化的复杂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剖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逻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经济的毁灭性影响,以及战后各国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寻求复兴;再比如,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力,以及它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对书中关于技术进步、人口变动、以及福利国家兴起等议题的讨论尤其感兴趣,相信它们会为我理解现代欧洲经济的复杂性提供关键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