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慎明论金融危机
:89.00元
作者:李慎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5421
字数:295000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2017年已经十个年头了。本书汇集了作者1999~2017年关于金融危机的主要研究成果。近20年间,作者对美国、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有过一些重要预判,如在2000年前成功预言美国股市泡沫的破灭和后来爆发的美国与国际金融危机;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就曾经预言它的发生。
目录
序言一 世界社会主义新的思潮和运动在冰封的大地上拱出了新的嫩芽/1
序言二 时代的桅杆——读《李慎明论金融危机》有感/1
自 序 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尽一点绵薄之力/1
世界格局的变化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121
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整个世界可能极不平静,我国周边安全形
势有可能出现较为严峻的局面。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7
西方强国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或经济一体化,第三世界国家所说的资本主义全
球化或西方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指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以实现全球少数人
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
试谈新世纪的全球化指导原则与实践/23
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应成为全球化的高指导原则;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倡导全人类、全世界各国都公正、广泛地分享益处的全球化。
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尽快发展壮大自己/37
美国正在经受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严重的全面的经济危机。
切实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我国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45
我们面临的所有新情况、新课题中,值得我们关注并要及早解决的直接、
现实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至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城市职工下岗失业、“三农”、腐败、环境等问题,还有时日容我们逐步解决。
但是对可能突然瞬间爆发的涉及全局性的金融问题一定要切实高度重视。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47
没有极特殊情况发生,从2001年3月起,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继
承了1967年进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下降阶段的遗产,重新步入了长周期
中的衰退的轨道。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
点的时间。
世界社会主义现状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50
从一定意义上讲,石器时代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决定奴隶社会形
态,铁器时代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时代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即信息经济时代,极有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
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主义社会形态大发展的新生产工具。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68
如果说美国经济又承接了1967年进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的下降阶段的
遗产,重新步入长周期中衰退的判断成立,那么美国企图再次打断这一承接链条
的直接、有效的办法,会不会是重复20世纪90年代用搞垮苏联东欧的办法来
调动其所有能量搞垮当今世界上其中的大国或强国呢?这是危言耸听还是有其征
兆呢?假若美国能够达到此目的,那么美国经济就会有新的反弹,美国经济承接
从1967年开始的40年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衰退遗产将还会被
推迟。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前景及应对建议/75
由于各国都采取重大举措共同应对目前这场金融乃至经济危机,这场危
机有可能在近的两三年内看似走出低谷。但由于全球性的贫富两极分化急遽拉
大、绝大部分弱势群体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根本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
有加剧之势,全球经济在近三两年内稍有反弹之后有可能步入更大的低谷。
国际金融危机现状、趋势及对策的相关思考/84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
真正的危机的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
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的消费能力才是
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就是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甚
至生产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
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98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适应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向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
本主义的经济范式、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标志。其核心内容就是“私有化、
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即美国化。
七大资源匮乏呼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4
从一定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节“收入分配方式”刻不容缓。
这“一个转变”和“一个调节”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孔”。抓住
了这两个“牛鼻孔”,就牵住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打开新的局面。
更大金融灾难或还在后头/110
当前正在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不得不爆发的金融危机。
尽管中间可能会出现一次又一次小的复苏,但整个危机极可能要延续十余年甚至
更长时间。
紧紧抓住两大战略机遇,力争延长国际战略机遇期/112
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根源在于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富人愈来愈富、绝大多数穷人其中包括中等收入阶层愈来愈穷。
世界正处于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前夜/122
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直到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前半个世纪的世
界格局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这是世界各种各类重大矛盾长
期累积冲突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冬季之后是社会主义的春天/125
21世纪中叶前后,极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又一
次复兴。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6
我国亟须加强对2030年乃至2050年中长期世界发展大势和战略态势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有五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危
机仍未见底,且在深化。二是美国“重返亚洲”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三是日
本“311”大地震后的战略动向。四是俄罗斯的战略动向。五是朝鲜半岛的局势。
国际金融危机孕育着社会主义的复兴/151
世界左翼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复兴植根于全世界内财富占有与收入分配急遽两
极分化的丰厚的经济沃土。大的复兴,当然尚需时日,但是,辉煌与苦难相伴。
当今仍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是深化,人们便愈是觉醒,社会主义便愈是复兴
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后社会主义时代终也必然接踵而至。
居安思危: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时代/159
金融帝国主义绝不是一种暂时现象和政策,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特
殊的也是高即后的阶段。尽管时代的主题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当今帝
国主义时代的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
“互联网 ”发展的终结果必然引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危机和生产关系大变革/178
“互联网 ”的大发展与现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必然发生大冲突,从而
引发生产关系的一定变革甚至大变革。
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192
任何帝国都不是万古不变的,任何帝国的万古江山只是写在浪漫的诗篇里。
只有人民的江山才能万古长青。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周围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附 录 世界社会主义复兴涛声在我国青年心田泛起涟漪
——“80后”、“90后”青年对《李慎明论金融危机》的热评/209
作者介绍
李慎明,男,汉族,1949年10月生,河南温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第十二届全国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政治组成员。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顾问等。1970年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党,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78年任《解放军报》记者。1983年任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王震同志处秘书。1994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阐述金融危机成因与演变的书籍,直到我翻阅了李慎明先生的《金融危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金融世界的深层迷宫,但幸好,李慎明先生是那位最清晰的向导。他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金融理论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将金融危机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单一的因素,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以及人类逐利本性的驱动等。 尤其是在探讨金融衍生品和资产泡沫的形成时,李慎明先生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他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揭示了金融工具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如何轻易地将风险推向极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更是在微观层面揭示了金融市场运作的内在逻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市场的敏感度提高了不少,更能理解新闻中那些关于市场波动的原因,也更能辨别那些看似诱人的投资机会背后隐藏的风险。
评分李慎明老师的《金融危机》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金融危机总是有一种模糊的认识,感觉它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球,带来无数的破坏。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内在逻辑。李慎明老师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点、传导机制以及最终的后果。他不仅仅罗列了事件,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事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们看到金融危机是如何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危机前兆的论述印象深刻。李慎明老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似微小的信号,是如何在危机爆发前悄然出现,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他强调了过度金融化、信贷扩张、监管缺失等是孕育危机的温床,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也付出了被忽视的风险代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而是着眼于未来的警示,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和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这对于每一个关心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富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金融危机是理解现代经济运行的关键一环。而李慎明老师的《金融危机》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事件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行为、制度设计以及历史演进的深刻反思。我被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视野所折服。李慎明老师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甚至令人不安的问题,而是直面现实,用事实说话,用逻辑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关于金融危机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生动画面。 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金融危机案例的比较分析,更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危机并非简单的“周期性”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其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大而不倒”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认识到,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理解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未来的灾难,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和公平的金融体系。
评分阅读李慎明先生的《金融危机》一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金融“大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许多理论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妙的经济分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李慎明先生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我一口气读下去,欲罢不能。他没有简单地把金融危机归结于经济周期的规律,而是深入挖掘了政治、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引爆危机的。 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的讨论。一方面,金融创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当这种创新脱离了合理的监管,就可能成为诱发危机的导火索。李慎明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风险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累积,并最终以一种毁灭性的方式爆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领域并非总是那么神奇,有时它也会将我们引向深渊。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是如何在人性与制度的博弈中不断起伏。
评分李慎明老师的《金融危机》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层层深入,最终剖析了金融危机的具体诱因和影响。我一直认为,理解金融危机,需要跳出单一的经济学框架,而李慎明老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将金融危机与国际政治、科技发展、以及社会思潮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的论述印象深刻。在当今高度互联互通的世界,金融危机的传导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这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李慎明老师在分析这些挑战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健和富有韧性的全球金融体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对社会公平的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