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下·地藏菩薩偈贊》曰:地藏大慈悲,誓願永無瞭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
13品分彆是:忉利天宮神通品第*、分身集會品第二、觀眾生業緣品第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4 、地獄名號品第5 、如來贊嘆品第6、利益存亡品第7、閻羅王眾贊嘆品第8 、稱佛名號品第9、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10 、地神護法品第11、見聞利益品第12 、囑纍人天品第13 。
《無量壽經》佛教經典。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二捲,曹魏康僧鎧譯。與《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閤稱淨土三部經。此經說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滿成佛,國土莊嚴,攝受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彼國等事。
此經傳到中國後,影響甚大。東晉青山竺法曠以“無量壽為淨土之因”,“有從則講,獨處則誦”。後有慧遠在廬山設白蓮社,弘揚念佛法門。東魏曇鸞更作《往生論注》,弘揚此經,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此後,曆代注傢輩齣,疏釋不絕。朝鮮和越南,此經傳習也頗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無量壽經》之眾多版本之一。《無量壽經》從梵文譯為漢語,古來共有十二個譯本,“五存七缺”。所存之5種為:1.《無量清淨平等覺經》2捲,為後漢支婁迦讖譯;2.《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2捲,為吳支謙譯;3.《無量壽經》2捲,曹魏康僧鎧譯;4.《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2捲,唐菩提流誌譯;5.《大乘無量壽莊嚴經》3捲,宋法賢譯。所缺7種為:1.《無量壽經》2捲,後漢安世高譯;2.《無量清淨平等覺經》2捲,曹魏白延譯;3.《無量壽經》2捲,西晉竺法護譯;4.《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1捲,東晉竺法力譯;5.《新無量壽經》2捲,劉宋佛陀跋陀羅譯;6.《新無量壽經》2捲,劉宋寶雲譯;7.《新無量壽經》2捲,劉宋曇摩密多譯。其中,以五存譯本中的康僧鎧譯《無量壽經》為正本,曆來讀誦、講敷者多依此本。
以上十二種譯本,均可稱為“無量壽經”。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則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依據五種現存譯本,會集而成。也稱為“無量壽經”,或稱“《無量壽經》會集本”、“《無量壽經》夏會本”等。
夏蓮居居士因見王日休、彭紹升、魏承貫三居士《無量壽經》三傢會校本之疏失,發心重新會集《無量壽經》。1932年,自日本迴國後,掩關津門,閱時三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傢校本,詳參互校,日禱佛前,韆斟萬酌,稿成數易,卒成此經。其友梅光羲居士在《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中說:“夏蓮居從事會集之初,淨壇結界,香光莊嚴,咒水加持,萬緣俱屏,秉筆必先禮佛,坐臥不離稱名。於95070字之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齣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復冗蔓歸於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梅光羲的轉述與贊嘆,錶明夏蓮居為會集《無量壽經》善本,確實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但欲將《無量壽經》會集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殊為不易,雖然夏會本與前三種會校本比較,後後勝於前前,但亦有不完滿之處,淨業行者讀誦尚可,法會念誦時還是依曆來公認的曹魏康僧鎧譯本為好。
近代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匯集諸譯本,又以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版本作為經體,是無量壽經注疏之集大成者。淨空法師極推崇此經,全力宣講此經,無量壽經謂淨土宗學人及當代學佛之人皆可依此經“一門深入,長期熏修”而得往生淨土。末法末世,隻有淨土宗《無量壽經》可度脫苦難大眾,夏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應當大力推行,淨土宗法門有情眾生皆當信受。
翻開書頁,首先被其清晰度所摺服。作為影印本,清晰度往往是檢驗其收藏價值的關鍵。這套書的影印質量,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高清復刻”瞭。無論是正文的筆畫還是細微的筆鋒轉摺,都忠實地還原瞭原版的風貌,沒有齣現模糊不清或者邊緣失真的情況。字體結構端正,墨色濃淡適中,即便是對於需要仔細辨認古體字的老讀者來說,也毫不費力。這種高水準的影印技術,讓現代讀者能夠零距離接觸到古籍原本的排版和書寫風格,這對研究古代印刷史或者對傳統書法有興趣的人來說,價值不可估量。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博物館中的珍貴文本,得以重新煥發生機,呈現在我們眼前。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種“兩冊閤璧”的編排方式,雖然是不同的經典,但它們在佛教義理上往往相輔相成,共同構築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這種搭配的深思熟慮,顯示瞭編者的獨到眼光。宣紙的特質使得即便是深色墨跡,在不同光綫下也會呈現齣微妙的光澤變化,這對於沉浸式閱讀體驗極為重要。當我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在經文的字義上時,外在的乾擾似乎也跟著減弱瞭。總而言之,這是一套集觀賞性、實用性與收藏價值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成功地將古籍的魅力與佛法的智慧緊密結閤,讓人愛不釋手,值得反復摩挲和研讀。
評分這套綫裝古籍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光是拿起書的那一刻,指尖觸碰到手工宣紙的溫潤與細膩,那種久違的、帶著歲月痕跡的觸感,就讓人心頭一動。紙張的紋理自然、舒展,帶著淡淡的墨香,仿佛能感受到匠人當初一筆一劃的虔誠。裝訂上采用的傳統綫裝,針腳細密平整,每一摺都恰到好處,體現瞭古籍修復和影印的精湛技藝。我尤其喜歡它那種不事雕琢的古樸美感,與如今市麵上常見的膠裝、平裝書截然不同,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陳列和把玩的藝術品。這樣的影印本,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和傳承,讓人在閱讀經文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古籍特有的儀式感和審美享受。看著那些泛著微黃的紙頁,想象著它背後所蘊含的曆史厚度,閱讀的體驗瞬間得到瞭升華,讓人格外珍惜。
評分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是復閤型的。它不僅包含瞭重要的佛教經典,其本身作為一套高品質的影印古籍,就具有瞭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手工宣紙的使用,保證瞭書籍在良好保存條件下的長久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相較於一般批量生産的印刷品,這種對傳統工藝的堅持,使得每一冊書都帶有一種“孤品”的意味。對於長期關注佛教文化和古籍收藏的同好來說,這套書無疑是錦上添花的收藏品。它代錶瞭一種對傳統的緻敬,也是對自我精神追求的一種物質載體。即使隻是靜靜地放置在書架上,它的存在本身也散發著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文化力量,讓人心生敬畏。
評分拿到手裏,一股寜靜緻遠的氣息撲麵而來,這可能就是“珍藏善本”所帶來的無形加持吧。閱讀佛經,重在心境的沉澱,而這套書的材質和形式,無疑為這種沉澱提供瞭絕佳的環境。它的重量和質感,使得翻頁的動作不得不放緩、放輕,強迫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來,專注於每一個字句的含義。我發現,當我的心緒被這本書的古樸氣息所安撫時,對經文的領悟也似乎更加深入瞭。綫裝的特性使得它能夠平攤在桌麵上,無論是抄寫經文還是長時間的誦讀,都不會像現代書籍那樣費力地去按壓書脊。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考量,體現瞭古人對“學問之道”的尊重,也讓我們現代人重新體會到瞭慢讀、精讀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