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國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必讀本) |
| ISBN: | 9787550243439 |
| 齣 版 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定 價: | 12 元 |
| 作 者: | (春鞦)左丘明,著,王超,譯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160 |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130韆 |
| 目 錄 | |
周語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 / 006 邵公諫厲王弭謗 / 008 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 010 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 以狄女為後 / 011 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 014 魯語 曹劌問戰 / 018 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 / 019 臧文仲如齊告糴 / 020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師 / 022 裏革斷宣公罟而棄之 / 023 叔孫穆子聘於晉 / 025 子服惠伯從季平子如晉 / 026 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 028 齊語 管仲對桓公以霸術 / 032 管仲教桓公鄰國 / 039 桓公帥諸侯而朝天子 / 040 桓公霸諸侯 / 042 晉語 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 046 優施教驪姬遠太子 / 047 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 049 驪姬譖殺太子申生 / 053 裏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 058 惠公殺丕鄭 / 067 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 069 呂甥逆惠公於秦 / 073 重耳自狄適齊 / 075 齊薑勸重耳勿懷安 / 077 齊薑與子犯謀遣重耳 / 080 楚成王以周禮享重耳 / 081 重耳婚媾懷嬴 / 083 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 / 085 寺人勃鞮求見文公 / 087 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 090 文公救宋敗楚於城濮 / 092 文公任賢與趙衰舉賢 / 094 胥臣論教誨之力 / 096 趙文子冠 / 099 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 101 祁奚薦子午以自代 / 104 醫和視平公疾 / 105 叔嚮論憂德不憂貧 / 107 董叔欲為係援 / 108 史黯論良臣 / 109 鄭語 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 112 平王之末秦晉齊楚代興 / 120 楚語 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 / 122 伍舉論颱美而楚殆 / 124 子常問蓄貨聚馬鬥且 論其必亡 / 128 王孫圉論國之寶 / 130 吳語 越王勾踐命諸稽郢 行成於吳 / 134 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 / 136 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 138 申胥自殺 / 140 吳晉爭長未成勾踐襲吳 / 142 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 / 145 越語 勾踐滅吳 / 150 範蠡進諫勾踐 持盈定傾節事 / 155 |
| 作者介紹 | |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相傳為春鞦末期魯國的史學傢。據說左丘明是一位盲人,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 |
| 精彩書摘 | |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 【原文】 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 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 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乾戈,載櫜①弓矢。我求懿 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 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 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後稷②,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 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 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於武王, 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 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緻戎於商牧③。 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製: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 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 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 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 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 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 王。於是乎有刑罰之闢,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 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 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④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 子曰:‘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 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 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 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周 語 【注釋】 ①櫜(ɡāo):收藏弓箭的袋子。 ②後稷(jì):上古時掌農事的官名,相傳周王室的 始祖曾長期擔任此職。 ③商牧:指商都近郊的牧野,商王朝軍隊曾經與周武 王率領的諸侯聯軍在此決戰。 ④大畢、伯士:犬戎族的首領。 【譯文】 周穆王要去徵討犬戎,祭公謀父阻攔說:“不可以 這樣做。先王嚮天下昭示道德而不是武力。平時要隱藏軍 隊,在閤適的時機再動用武力,這樣纔會顯示齣軍隊的威 力,如果炫耀就會濫用,那樣就會失去威懾作用。所以周 公的《頌》詩說:‘不要濫用武力,我隻希望讓美德遍及 全國,相信大王一定會守住疆土。’先王鼓勵百姓端正德 行和敦厚品行,廣開財路以滿足百姓需求,讓他們有滿 意的器物可以使用,顯示齣利害所在,憑藉禮法來教育他 們,使他們懂得是非、懷念君王的恩德並且能夠畏懼君王 的威嚴。因此先王能夠將自己的霸業世代相傳。 “以前先王世代擔任農官並且盡心為虞、夏做事。到夏 朝時農事衰敗,先王因此失去官職,隻好在戎狄接鄰的地方 住下來。他不敢放棄祖業,經常反省自己的德行,繼承祖 先的業績,維護他們的製度,時刻勤勉,在立德立業上做得 超過前人。到瞭武王時期,繼續發揚光大先人的美德,敬 奉神靈、保護民眾,神人都會感到喜悅。而商王帝辛則被 百姓深惡痛絕,他的統治十分殘暴,所以百姓都樂於擁護 武王,武王於是齣兵商郊牧野。由此可見先王並不是崇尚 武力,隻是因為體恤百姓的憂患而除去瞭他們的禍患。 “先王製度規定,在王畿內外分為甸服、侯服,侯服 之外是賓服,夷蠻的地方是要服,戎狄地方是荒服。屬甸 服的是供日祭,屬侯服的是供月祀,屬賓服的是供時享, 屬要服的是供歲貢,屬荒服的有朝見天子的責任。這每天的 一次祭、每月的一次祀、每季的一次享、每年的一次貢和一 生一次的朝見天子的禮儀都是先王定下的。假如甸服不履行 義務,天子就應該內省自己;如果侯服不履行義務,天子 就應該檢查自己的號令;如果賓服不履行義務,天子就應該 檢查法律規章;如果要服不履行義務,天子就應該檢查名號 尊卑;如果荒服不履行義務,天子就應該內省自己的德行, 做完以上的條令後,還有不履行義務的纔能依法處置。所 以,纔會有懲罰不祭、討伐不祀、徵討不享、譴責不貢、 告諭不朝的措施,纔會有懲罰的刑法、軍隊、裝備、嚴 令、曉諭的文辭。假如頒布瞭這些法令、文告後還有不履 行義務的,那就要再一次地內省自己的品行而不應該輕易 勞民遠徵。這樣,所有的諸侯、諸王都會聽從、信服。 “如今自從大畢、伯士去世以後,犬戎的君長一直都 按照荒服的義務來拜見,但天子說:‘我將要以不享的罪 名前去討伐他們,並嚮他們顯耀軍事力量。’這難道不是 放棄王的遺訓從而敗壞王業嗎?我聽說犬戎性情十分純樸, 能夠遵守先人的德行,所以說他們是有能力抵禦我們的。” 周穆王非但沒有聽從勸告,反而前去徵討犬戎,結果 後來隻得到瞭四隻白狼、四隻白鹿這些戰利品,但從此荒 服地區的諸侯就再也不來拜見瞭。 邵公諫厲王弭謗 【原文】 厲王虐,國人①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巫②,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 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 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 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 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③ 獻麯,史④獻書,師箴,瞍⑤賦,矇誦,百工⑥諫,庶人傳 語,近臣盡規,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⑦修之, 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 川也,財用於是乎齣;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 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 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 鬍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莫 敢齣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注釋】 ①國人:當時對居於國都的人的通稱。 ②衛巫:衛地的巫師。 ③瞽(ɡǔ):盲人樂官。 ④史:史官。 ⑤瞍(sǒu):無眸曰瞍。 ⑥百工:主管營建製造等事務的官職。 ⑦耆(qí)、艾:指老年人、老臣。 【譯文】 周厲王非常殘暴,全國上下都指責他。邵公說:“百 姓已經承受不瞭他的暴政瞭。”厲王知道後十分生氣,便找 來巫師,監視指責他的人,以便殺死他們。國人再也沒有 誰敢說話,路上遇見就用眼色來示意。厲王非常高興,對 邵公說:“我會讓這些人不再敢講瞭。”邵公說:“你塞住瞭 他們的嘴巴。這要比堵塞河流還要可怕數倍。河流若被堵 住導緻決口,受傷的人一定多,民眾也是一樣。所以要學 會引導百姓說話。因此天子處理政事,要讓列卿列士能夠 呈獻齣民間詩歌,樂官能夠呈獻齣民間樂麯,史官能夠呈 獻齣史書,師氏能夠進箴言,瞍者可以朗誦,矇者能夠吟 詠,百官能夠勸諫,平民的議論能夠順利上達,近臣能做 到盡心規勸,宗室姻可以補過糾偏,樂官、史官要施行 教誨,元老重臣要負責勸誡監督,然後天子再考慮取捨, 這樣政事纔會施行順利。百姓有嘴,就像土地有高山河流 一樣,錢財用品都由此而産齣;又像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 樣,衣服食物都由此而産齣。隻有百姓發錶意見,政事的 好與壞纔能藉以反映,纔能夠做好事而不測,纔能使 得生活富足。百姓在心裏所考慮的在口頭上說齣來,這是 很自然的行為,不能強行阻塞,如果不讓他們說話,那朝 政還能支撐多久?”厲王不聽,然後國都裏沒有人敢說 話,過瞭三年,國人就把厲王放逐到彘地去瞭。 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原文】 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 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 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鬍可專 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 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 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 故《頌》①曰:‘思文後稷,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 爾極。’《大雅》②曰:‘陳锡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 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 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 既,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於彘。 【注釋】 ①《頌》:《詩·周頌·思文》,這是一首周人祭祀 其始祖後稷的樂歌。 ②《大雅》:《詩·大雅·文王》,這是一首頌揚周 文王功績的詩歌。 【譯文】 周厲王看重榮夷公,芮良夫說:“王室要衰敗瞭!榮 夷公隻想獨占財利而不知有大難。利益都是在萬物中繁衍 齣來的,都是由天地所養育的,如果想要獨占它,就會帶 來很多怨恨。天地萬物,每個人都可以取用,怎麼可以獨 占呢?獨占就會觸怒太多的人,卻又不防患於未然,用這 種思想教導天子,天子的統治能長久嗎?治理天下的人, 應該開通利途從而分配給所有人,使世間萬物都能得到應 得的一份,即使這樣做瞭尚且還在擔憂,擔心招來怨恨。 所以《頌》詩說:‘文德興盛的後稷啊,功堪比天; 讓百姓好好地生存,都能受到恩惠。’《大雅》說:‘廣泛 地施德,奠定瞭周朝。’這不正是布施恩惠所保持戒懼的 心嗎?所以開創王業纔能延續至今。現在陛下想獨占財 利,這行嗎?普通人獨自擁有財利,都被稱為盜賊,作為 天子,那樣歸順王室的人就少瞭。榮夷公如果會被重用, 周朝一定就會衰敗。” 不久後,榮夷公當上瞭卿士,但諸侯都不來拜見獻享 瞭,很快厲王就被放逐到瞭彘地。 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後 【原文】 襄王十三年,鄭人伐滑①。王使遊孫伯請滑,鄭人執 之。王怒,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不可。古人有言 曰:‘兄弟讒鬩,侮人百裏。’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 於牆,外禦其侮。’若是則鬩乃內侮,而雖鬩不敗也。 鄭在天子,兄弟也②。鄭武、莊有大勛力於平、桓;我周之 東遷,晉、鄭是依;子頹之亂,又鄭之由定。今以小忿棄 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無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 徵於他,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義;棄即狄, 不祥;以怨報德,不仁。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 仁所以保民也。不義則利不阜,不祥則福不降,不仁則民不 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寜百姓, 令聞不忘。王其不可以棄之。”王不聽。十七年,王降狄 師以伐鄭。 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富辰諫曰:“不可。夫婚 姻,禍福之階也。由之利內則福,利外則取禍。今王外利 矣,其無乃階禍乎?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杞、繒由大 姒,齊、許、申、呂由大薑,陳由大姬,是皆能內利 者也。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須由伯姞,鄶由叔妘,聃由 鄭姬,息由陳媯,鄧由楚曼,羅由季姬,盧由荊媯,是皆 外利離者也。” 王曰:“利何如而內,何如而外?”對曰:“尊貴、明 賢、庸勛、長老、愛、禮新、舊。然則民莫不審固其 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財不匱竭,求無不至,動無 不濟。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內也。若七 德離判,民乃攜貳,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 夫狄無列於王室,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 狄,豺狼之德也,鄭未失周典,王而衊之,是不明賢也。 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而棄之,是不庸勛也。鄭伯捷 之齒長矣,王而弱之,是不長老也。狄,隗姓也,鄭齣自宣 王,王而虐之,是不愛也。夫禮,新不間舊,王以狄女 間薑、任,非禮且棄舊也。王一舉而棄七德,臣故曰利外 矣。《書》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王不忍 小忿而棄鄭,又登叔隗以階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猒 也。”王不聽。 十八年,王黜狄後。狄人來誅殺譚伯。富辰曰:“昔 吾驟諫王,王弗從,以及此難。若我不齣,王其以我為懟 乎!”乃以其屬死之。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其黨啓 狄人。狄人遂入,周王乃齣居於鄭,晉文公納之。 【注釋】 ①滑:周代同姓諸侯國。 ②兄弟也:鄭始封於周宣王時,其國君是周宣王之弟 姬友,所以富辰說鄭是周的兄弟之國。 【譯文】 周襄王十三年,鄭國徵討滑國。襄王派大夫遊孫伯 為滑國說情,被鄭人扣留。襄王大怒,準備利用狄國力量 去攻打鄭國。富辰勸阻說:“不可以這樣做。古人有言 道:‘兄弟之間發生爭執,但仍一起抗禦外侮。’周公的 詩說:‘兄弟在傢內相爭,對外要一緻抗強暴。’因此, 兄弟不和是內部的衝突,雖有爭執但不會影響手足之情。 鄭君與天子有兄弟之情。鄭武公、鄭莊公為平王、桓王立 過大功,我們王族的東遷也曾經憑藉過晉國、鄭國,子頹 作亂也是鄭國幫助平定的。現在由於這點仇怨就要遺棄鄭 國,那就是因為小怨而忘記大德,是不行的!何況,兄弟 之間的糾紛尚且不用外人插手,否則,利益就會減少。暴 露內怨卻讓外人得利,這是不義;疏遠族卻和狄人來 往,這是不祥;以怨報德,這是不仁。蘊生利益要靠義, 侍奉神明要靠祥,養護百姓要靠仁。不義就不會有利益; 不祥福就不降臨;不仁民就不歸順。古代英明的君王不會 失去這三種德行,所以擁有廣大的疆域,使百姓安寜, 到現在也不會有人忘記他的德行。您不能摒棄這些德行 啊!”襄王不聽勸。十七年,用狄人的軍隊去攻打鄭國。 襄王非常感激狄人,並要娶狄人的女子為王後。富辰 勸諫說:“不能這樣做。婚姻是産生禍福的土壤。有利於 自己的就是福,讓外人得益那就會有禍。現在您讓外人獲 得利益,這難道不是招引禍害嗎?以前摯、疇因為大任而 得到福,杞、繒因為大姒而得到福,齊、許、申、呂因為 大薑而得到福,陳因為大姬而得到福,這些都是可以讓自 己獲取利益的例子。以前鄢國因仲任而亡國,密須因伯姞 而亡國,鄶因叔妘而亡國,聃因鄭姬而亡國,息因陳媯而 亡國,鄧因楚曼而亡國,羅因季姬而亡國,盧因荊媯而亡 國,這些都是讓外人得到利益的例子。” 襄王問:“是什麼使自己獲利,又是什麼使外人得到利益 呢?”富辰答道:“尊重貴族,錶揚賢人,起用功臣,尊敬 長者,友愛戚,禮待賓客,近故舊。如此,百姓就會 聽從上麵指揮,官府不用變更常道而財物不緻匱乏,所求 都會辦到。百姓就會把利益奉獻給王室,這就是使自己獲 得利益。假如以上七件事做得不好,百姓就會為自己謀利, 國傢的要求做不到,這就是讓外人獲得利益。狄國不是王室 的封侯,而鄭國卻位在男服,如若陛下瞧不起他,這是不尊 重貴族。狄人的所為像豺狼一樣,但鄭國沒有違背周室的製 度,陛下卻衊視它,這是不錶彰賢人。平王、桓王、莊王、 惠王都受過鄭國的好處,陛下卻要離棄它,這是不起用功 臣。鄭文公已經年紀大瞭,陛下卻把他當作年輕人對待,這 是不恭敬長者。狄是隗姓,鄭卻是宣王的後裔,陛下卻虧待 瞭他,這是不友愛族。根據禮製,新的不能取代舊的, 陛下要狄人的女人來取代薑氏、任氏成為王後,這不符閤禮 製,而且是拋棄舊交的行為。陛下您的一個舉措就會使七德 都丟棄,因此臣認為這是利為外人所得。《尚書》中說: ‘忍耐纔會成功。’陛下不可以容忍小事而離棄鄭國,還要 娶叔隗為後招來狄人。狄人像豺狼一樣,是不會滿足的。” 襄王沒有聽取。十八年,廢黜瞭狄後。狄人前來報 復,殺掉大夫譚伯。富辰說:“以前我屢次勸諫,陛下不 聽,所以遭此禍難。如果我不去抵禦狄人,陛下可能會認 為我有怨氣瞭。”於是率領自己的部屬齣戰死瞭。原來, 惠後想要立自己的兒子叔帶為王,因此叔帶讓他的黨羽藉 襄王廢黜狄後的機會引來狄人。於是狄人入侵,襄王逃亡 到鄭國,後來被晉文公接納護送迴國。 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原文】 定王八年,使劉康公聘於魯,發幣①於大夫。季文 子、孟獻子皆儉,叔孫宣子、東門子傢皆侈。 歸,王問魯大夫孰賢?對曰:“季、孟其長處魯乎! 叔孫、東門其亡乎!若傢不亡,身必不免。” 王曰:“何故?”對曰:“臣聞之:為臣必臣,為君必 君。寬肅宣惠,君也;敬恪恭儉,臣也。寬所以保本也, 肅②所以濟時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 則必固,時動而濟則無敗功,教施而宣則遍,惠以和民則 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長保民矣,其 何事不徹③?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業也,恭所以給事 也,儉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則不違,以恪守業則不懈, 以恭給事則寬於死,以儉足用則遠於憂。若承命不違,守 業不懈,寬於死而遠於憂,則可以上下無隙矣,其何任不 堪?上任④事而徹,下能堪其任,所以為令聞長世也。今 夫二子者儉,其能足用矣,用足則族可以庇。二子者侈, 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若是則必廣其身。且 夫人臣而侈,國傢弗堪,亡之道也。” 王曰:“幾何?”對曰:“東門之位不若叔孫,而泰侈 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孫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 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猶可,若登年以載其毒,必亡。” 十六年,魯宣公卒。赴者未及,東門氏來告亂,子傢 奔齊。簡王十一年,魯叔孫宣伯亦奔齊,成公未歿二年。 |
| 前言 | |
前言 《國語》是我國古代zui早的一部國彆體史書。它主 要記載瞭西周穆王犬戎(約公元前976年)至韓、趙、魏 滅智伯(公元前453年)大約五百三十年的曆史。全書包 括《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 《吳語》《越語》。圍繞曆史事件、人物言談,生動地記 載瞭八個諸侯國的“邦國成敗、嘉言善語”,因此被命名 為“國語”。 《國語》與《左傳》在內容上相輔相成,《左傳》主 要記敘重大曆史事件,《國語》則注重記敘當時曆史人 物的一些言論。由於《左傳》是《春鞦》三傳之一,所 以被稱為《春鞦內傳》,而《國語》則被稱為《春鞦外 傳》。《國語》反映瞭兩周時期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國的 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風俗等方麵的情況, 具有很重要的曆史價值。其次,《國語》開創瞭以國敘 事的國彆體先例,對後世的曆史文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本書以記錄春鞦時代的曆史故事為主,寫各國君主處 理國事、與眾臣之間發生的逸事,字裏行間蘊含著深刻 的哲學思想。全書以施行道德感化為主,教育國君在處 理各種社會關係時應該具備怎樣的道德,以及作為臣子 該如何侍奉君主。 首先君主要善於納諫,善於和臣民溝通,要施惠於 民;還要勤政愛民,以德服人;同時要做到重人輕物。而 身為臣子要學會主動為君主分憂,要懂得謙讓,麵對利 益時能夠保持一顆無私的心;進諫時應懂得如何進退, 做到功成身退。 本書在內容上具有非常強的倫理傾嚮,弘揚德的精 神,宣揚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的根本。此 外,此書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製和腐敗,重視民 意,重視人纔,反映瞭很濃重的民本思想。 《國語》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語言簡潔、精練,筆 法生動、傳神,敘述各國曆史,詳略各不相同,各具特 色,刻畫齣一個個形象豐滿、個性突齣的人物。 |
如果說國學經典是沉澱下來的醇厚老酒,那麼我最近迷戀上的那種充滿實驗精神的當代詩集,就是一杯勁頭十足的雞尾酒瞭。這些詩歌的結構非常跳躍和破碎,常常使用大量的意象疊加和非綫性敘事,初讀時可能會感到睏惑,但一旦抓住作者拋齣的某個關鍵意象,整個詩歌的邏輯便豁然開朗。我正在看的一位年輕詩人的作品集,他似乎對城市景觀、消費主義符號和個體疏離感有著特殊的敏感。他用詞極其大膽,常常打破常規的搭配,創造齣令人眼前一亮的陌生感。比如他用“霓虹的骨骼”來形容夜晚的街道,那種冰冷和華麗並存的感覺立刻就抓住瞭我。這種文學形式對我來說,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它要求我必須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種主動性,恰恰是我在閱讀那些講解詳盡的文白對照讀本時可能缺乏的。不同的是,經典讓我們迴歸傳統語境,而這些先鋒詩歌則是在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錶達方式,兩者共同豐富瞭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評分最近我在關注一些關於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保護的紀錄片係列,那種從地球尺度審視人類行為影響的視角,真的讓人感到敬畏又不安。這些紀錄片拍攝精良,畫麵震撼,從南極冰川的消融到亞馬遜雨林的火災,每一個鏡頭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緊迫性。它們不僅僅是科學數據的羅列,更多的是通過記錄那些受災地區的社區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宏大的環境問題拉迴到個體的情感層麵。我看到當地居民為瞭生存而與自然抗爭的場景,那種堅韌與無奈交織的情緒,深深地觸動瞭我。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古代先賢在麵對自然災害時所錶現齣的敬畏之心和順應天道的哲學思想。雖然麵臨的問題性質不同——古代是局部的天災,現在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但人類如何與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諧共處,這個核心議題從未改變。這些影像資料提供瞭一種即時的、視覺化的震撼教育,促使我去思考,在漫長的人類曆史長河中,我們這一代人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評分我最近在聽的那些關於前沿科技和未來學的播客,帶給我的震撼不亞於讀一本經典著作。那種對未來社會形態、人工智能倫理以及人類基因編輯可能性的探討,讓人不得不正視我們正在經曆的這場技術爆炸。尤其是一個關於“意識上傳”的討論,嘉賓們從物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進行瞭辯論,觀點交鋒極其精彩。他們討論瞭如果人的意識可以數字化,那麼“自我”的定義會不會被徹底顛覆?死亡的意義又會變成什麼?這種思考,雖然完全是未來的視角,但它間接地讓我迴望曆史上的哲人是如何看待“永恒”和“存在”的。手邊的這本國學經典,提供瞭韆百年前的智慧,而這些前沿探索,則是在用現代科學的語言,重新叩問那些亙古不變的終極問題。每次聽完這些播客,我都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又被刷新瞭一遍,對世界的認知邊界被推得更遠瞭。那股求知欲和探索欲,和翻開任何一本好書時産生的感覺是相通的,隻是媒介和載體不同罷瞭。
評分哎呀,最近我沉迷於一本新發現的寶藏讀物,雖然它不是我手頭的這本國學經典,但那種翻開書捲,仿佛穿越時空的體驗真是讓人欲罷不能!我手裏拿的這本書,它讓我對古代的智慧有瞭更直觀的感受,但說實話,有些時候我更傾嚮於那種敘事性更強、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比如我最近在讀的那本關於晚清變革時期的小說,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簡直是入木三分。主角從一個懵懂的士子,如何一步步捲入時代的洪流,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內部的腐朽不堪,那種掙紮、彷徨和最終的抉擇,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又深感唏噓。書中對當時官場的描繪,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網,以及底層人民的苦難,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比教科書上的記載要生動太多瞭。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不加粉飾的筆觸,它讓人看到曆史的真實麵貌,而不是被簡化和美化過的版本。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要閤上書本,靜靜地迴味很久,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運的無常,讓人對“何為中國”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極其紮實,遣詞造句之間流淌著一種古典的美感,即使描寫殘酷的場景,也有一種彆樣的韻味。
評分說起來,我現在對那種能夠構建宏大世界觀的奇幻文學也頗為著迷。你知道嗎,那種完全架空的世界,擁有自己獨特的魔法體係、種族曆史和政治結構的書,能極大地激發我的想象力。我最近讀的一部史詩級的奇幻係列,作者簡直是個天纔!他構建的世界觀之龐大、設定之精妙,讓人嘆為觀止。書中涉及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善惡對決,更多的是關於權力、信仰、自由意誌之間的哲學探討。裏麵的神話體係和古代遺跡的設定,那種層層遞進的揭秘過程,簡直比解謎遊戲還引人入勝。我經常會拿齣地圖冊,在腦海裏勾勒齣那些虛構的王國版圖,想象他們的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文化和戰爭策略。更絕妙的是,作者在處理角色時,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機和軟肋,他們的選擇往往是基於復雜的道德睏境。這種處理方式,讓整個故事充滿瞭張力,也讓我反思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的黑白並非涇渭分明。雖然它和手邊的這本國學讀本在題材上風馬牛不相及,但兩者都提供瞭一種深入理解“人”和“世界”的角度,隻是一個深植於曆史,一個翱翔於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