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基礎110 建築入門 9787112184071

建築基礎110 建築入門 9787112184071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學
  • 建築基礎
  • 入門
  • 教材
  • 9787112184071
  • 建築設計
  • 建築史
  • 建築理論
  • 建築製圖
  • 建築構造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頤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84071
商品編碼:2607331703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建築基礎110 建築入門

定價:59.00元

作者: 惠一;傅舒蘭,鄭碧雲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2184071

字數:

頁碼:2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建築基礎110 建築入門》從建築是什麼談起,介紹與建築相關的基礎理論、設計案例、結構施工、建築材料、建築管理、建築法規等相關基礎內容,是一本建築設計基礎知識普及書籍,適用於剛入門的建築初學者和對建築設計施工感興趣的相關人士。

目錄


章 什麼是建築
001 什麼是“建築”
002 建築的起源
003 遮蔽物( Shelter)
004 建築學
005 解讀建築曆史的意義
006 建築的風格( Style)
007 現代主義建築
008 緊縮城市
009 生命周期成本( LCC)
010 建築與材料
011 鄉土建築(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012 可持續建築(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013 假想空間與真實空間的界綫

TOPIC 1 媒體與未來城市
第2章 什麼是設計
014 建築設計
015 建築計劃學
016 設計建築這迴事
017 模數、木割、尺
018 比率、比例
019 20世紀初的藝術運動
020 城市規劃
021 景觀設計(landscape design)
022 文脈( context)
023 色彩對景觀的影響力
024 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025 光的導嚮
026 構造設計
027 環境設備和建築設計的關係
028 住環境計劃所追求的東西

TOPIC 2建築模型與思想的追尋
第3章 什麼是工法
029 工法的種類
030 建築的壽命
031 傳統木結構建築(石場建)工法
032 木結構在來軸組工法
033 木結構大斷麵軸組工法(重質木骨構造)
034 2x4工法(木結構構組壁工法)
035 鋼筋混凝土結構、鋼架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填充鋼管結構
036 鋼結構、鋁結構
037 強化·模闆混凝土預製闆造
038 預製裝配式工法
039 混閤構造和木質構造的未來
040 預製、預應力混凝土工法
041 耐震工法、免震工法、製振工法
042 屋頂和牆麵綠化工法
043 減築工法

TOPIC 3建築再生學的進展
第四章什麼是法規
044 建築法規
045 建築基準法的變遷
046 單體規定和集團規定
047 建築確認申請
048 “建築師法”:設計者的資格
049 品確法
050 耐震改修促進法
051 修正節約能源法
第5章 什麼是施工
052 建築施工的形態
053 建築施工中被要求的內容
054 施工計劃
055 工程監理和施工管理
056 地基調查
057 地基改良工法
058 基礎工事
059 鋼筋混凝土工程
060 木工程
061 鋼筋骨架工程
062 泥水工程
063 室內裝飾工程和傢具工程
064 防水工程
065 屋頂工程
066 設備工程

TOPIC 4 木結構住宅的職業和工程一覽
第6章什麼是住宅
067 什麼是“住宅”
068 日本住宅的變遷
069 都市型獨棟住宅
070 集閤住宅(公寓)
071 中庭住宅( Court House)
072 排屋( Terraced House)
073 聯排彆墅( TowHouse)
074 閤作式住宅( Corporative House)
075 集閤住宅(Collective House)
076 長屋和町屋
077 商品化住宅
078 功能性住宅
079 誘導式設計
080 零能耗住宅
081 生態氣候設計

TOPIC 5 沒有網格的房子
第7章 什麼是設備
082 建築設備與節能
083 建築和設備的生命周期
084 設備設計與管理
085 建築設備工程師
086 水流
087 空氣流
088 能量流
089 斷熱與遮熱
090 未利用能源
091 地熱和雨水的利用
092 環保Eco-cute、Eco-WillEco-ice
093 地區冷暖氣設備
094 節能和創能
095 骨架·填充
住宅的承重結構骨架固定不變.
但室內空間靈活多變
096 日本綠色建築標準(CASBEE)

TOPIC 6 存量時代的建築
第8章 什麼是建築材料
097 建築材料
098 砌體材料和磚
099 玻璃
100 木材
101 樹脂材料
102 混凝土
103 灰泥材料
104 瓷磚
105 鋼材、鋁材
106 塗料
107 黏著劑
108 防水材料
109 免震材料和製振材料
110 建築再生材料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建築基礎110:建築入門》 第一章 建築的定義與範疇 建築,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其概念遠不止於鋼筋水泥的堆砌。它是一個涵蓋瞭藝術、科學、技術、文化、社會以及環境等多個維度的復雜綜閤體。從最樸素的遮風擋雨的巢穴,到宏偉壯觀的摩天大樓,再到具有曆史文化意義的古跡,建築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承載著情感的寄托。 建築的範疇極其廣泛。狹義上,它指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和場所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可以是居住的房屋、工作的辦公樓、學習的學校、治病的醫院、娛樂的劇院,甚至是儲存物資的倉庫。廣義上,建築則可以延伸至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關注的是人類活動空間的整體塑造和環境的有機融閤。 理解建築的定義,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哲學思辨。建築是物質形態的呈現,更是精神需求的滿足。它既是凝固的藝術,也是功能的載體。一個成功的建築,不僅要滿足實用性、經濟性等基本要求,更要能在空間、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麵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傳遞特定的文化信息,甚至引導和塑造人們的行為方式。 建築的本質在於“人”。它是為“人”而建,由“人”來使用,並受“人”的觀念所影響。因此,建築的理解離不開對人的生理、心理、社會需求以及文化背景的深入洞察。人類對安全、舒適、美觀、便利等基本需求的追求,是建築不斷演進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章 建築的構成要素:形、材、藝、功 要深入理解建築,必須剖析其核心構成要素。這四個要素——形式、材料、工藝與技術、功能——相互依存,共同塑造瞭建築的最終形態和生命力。 2.1 形式:視覺的語言與空間的編排 形式是建築最直觀的呈現,是人們感知建築的起點。它包括瞭建築的體量、輪廓、綫條、比例、色彩、肌理等視覺元素。建築師通過對這些形式元素的巧妙運用,來錶達建築的性格、傳達建築的思想,並與周圍環境産生互動。 體量與輪廓: 建築的整體體量,如同生命的骨骼,決定瞭其基本的空間形態。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低矮舒展的民居,都能通過其輪廓在城市天際綫中留下獨特的印記。 綫條與比例: 直綫、麯綫、摺綫等不同的綫條組閤,可以營造齣莊重、輕盈、動感等不同的視覺感受。而建築的比例,即各個部分之間的尺寸關係,則直接影響著建築的和諧與美感。黃金分割、等比數列等數學原理,在建築比例的把握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色彩與肌理: 色彩可以賦予建築情感,錶達地域特色,甚至引導人的情緒。肌理則是材料錶麵的質感,如光滑、粗糙、細膩等,能夠增加視覺的豐富性和觸覺的聯想。 空間組織: 形式的最終目的在於組織和界定空間。建築師通過牆體、柱、梁、樓闆等結構元素,以及門窗、開口等界定元素,來劃分和連接不同的室內外空間,創造齣流暢、有序、富於變化的活動場所。 2.2 材料:物質的肌理與結構的支撐 材料是建築的血肉,是構成建築物質實體的基礎。不同的材料擁有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美學特性,它們的選擇不僅影響著建築的結構強度、耐久性、保溫隔熱性能,更對建築的整體風格和經濟成本産生決定性影響。 天然材料: 石材、木材、夯土等是人類早期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它們取材方便,質感自然,能夠與環境和諧共融。例如,古老的石砌建築至今依然屹立,而木結構房屋則充滿溫馨的居住氛圍。 人造材料: 磚、瓦、混凝土、鋼材、玻璃等是現代建築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它們經過工業化生産,具有更強的可塑性、更高的強度和更好的耐久性。 混凝土: 具有良好的抗壓性,是現代建築承重結構的重要材料。 鋼材: 具有極高的抗拉強度,使得大跨度、高層建築成為可能。 玻璃: 賦予建築通透感,引入自然光綫,並能營造齣輕盈、現代的視覺效果。 新型材料: 隨著科技的發展,復閤材料、環保材料、智能材料等不斷湧現,為建築設計提供瞭更廣闊的可能性,例如高性能保溫材料、自修復混凝土、太陽能光伏玻璃等。 材料的選擇需要綜閤考慮其力學性能、耐久性、防火性、保溫隔熱性、經濟性、環保性以及與建築整體風格的協調性。 2.3 工藝與技術:建造的智慧與創新的驅動 工藝與技術是建築實現的基礎,是建造的智慧結晶。從古代的榫卯結構到現代的模塊化建造,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極大地拓展瞭建築的可能性,改變瞭建築的麵貌。 結構技術: 承重牆體係、框架結構、筒體結構、空間網格結構、懸索結構等不同的結構體係,決定瞭建築的承載能力和空間形態。結構工程師需要根據建築的功能、規模和所處環境,選擇最閤適的結構形式,並進行精確的計算和設計。 建造方法: 砌築、木作、鋼筋混凝土現澆、預製構件安裝、模塊化建造等不同的建造方法,影響著施工效率、成本以及建築的精度。 施工技術: 起重、焊接、防水、保溫、通風、采光、照明、智能化控製等各種施工技術,共同構成瞭建築的建造過程。 可持續技術: 綠色建築技術,如被動式設計、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收集、生態建材等,正日益受到重視,旨在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4 功能:建築的靈魂與存在的價值 功能是建築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建築生命力的核心。建築的設計始終圍繞著滿足特定的人類活動需求而展開。 基本功能: 滿足最基本的居住、工作、學習、生産、交通、儲存等需求。例如,住宅需要提供睡眠、用餐、社交等功能;辦公樓需要提供辦公、會議、接待等功能。 復閤功能: 現代建築往往集多種功能於一體,如集購物、餐飲、娛樂、辦公、居住於一體的綜閤體建築。 文化與象徵功能: 許多建築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更承載著文化、曆史、宗教、政治等象徵意義。例如,教堂、寺廟、紀念碑等。 社會功能: 建築作為公共空間的載體,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營造社區氛圍,提升社會凝聚力。 功能的分析需要深入理解使用者的需求、活動流程、行為模式,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空間布局、設施配置和環境設計。一個成功的建築,其功能性設計應該具有前瞻性,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使用需求的變化。 第三章 建築的演變與風格:曆史的足跡 人類的建築曆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技術、宗教、社會製度等因素,共同孕育瞭豐富多彩的建築風格。 史前建築: 以簡單的洞穴、帳篷、茅草屋等為主,滿足基本的遮蔽需求。巨石陣等則體現瞭早期人類的宗教信仰和天文觀測能力。 古代建築: 古埃及: 金字塔、神廟等,以其宏偉、神秘的特點著稱,體現瞭強大的中央集權和宗教信仰。 古希臘: 神廟、劇場等,以其柱式、比例、和諧著稱,強調理性與美感的結閤,為後世古典建築奠定瞭基礎。 古羅馬: 鬥獸場、萬神廟、水道橋等,以其宏偉的尺度、實用的功能、先進的工程技術而聞名,並將希臘建築元素發揚光大。 中國古代建築: 以木結構為主,鬥拱、飛簷、歇山頂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宮殿、寺廟、園林等。 中世紀建築: 羅馬式建築: 厚重的牆體、圓拱、小窗戶,給人以穩重、莊嚴的感覺,主要用於教堂和城堡。 哥特式建築: 尖拱、飛扶壁、高聳的塔樓,追求嚮上的精神升華,大量使用彩色玻璃,營造齣神秘、神聖的氛圍。 文藝復興建築: 重新發掘古典建築的原則,強調對稱、比例、和諧,齣現瞭一些經典的彆墅和公共建築。 巴洛剋建築: 強調戲劇性、動感、奢華,裝飾繁復,富有情感張力。 新古典主義建築: 對古典建築原則的迴歸和發展,更加注重理性、簡潔和秩序。 工業革命後的建築: 摺衷主義: 融閤多種曆史風格,追求裝飾性。 新藝術運動: 強調自然主義的麯綫和裝飾,反對工業化帶來的機械感。 現代主義建築: 強調功能至上,“形式追隨功能”,去除不必要的裝飾,推廣使用鋼、玻璃、混凝土等新材料,如包豪斯風格。 後現代主義建築: 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和反思,重新引入曆史元素、象徵意義和裝飾,追求多樣性和趣味性。 當代建築: 更加注重可持續性、智能化、人本化,風格多元,技術創新層齣不窮,如解構主義、參數化設計等。 瞭解建築風格的演變,有助於我們理解不同時代人類的價值觀、審美取嚮和技術水平,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建築的意義。 第四章 建築的實踐:從設計到建造 建築的誕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多個專業領域的協同閤作。 建築設計: 這是建築的起點,由建築師負責。建築師需要深入理解業主的需求,進行場地分析,繪製設計草圖,並通過模型、渲染圖等多種方式將設計理念可視化。 結構設計: 由結構工程師負責,根據建築的設計方案,進行結構體係的選型、構件的尺寸計算、材料的強度驗算,確保建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設備設計: 包括給排水、暖通空調(HVAC)、電氣、消防、智能化係統等的設計,由專業的設備工程師負責。 景觀設計: 負責建築周圍的綠化、道路、水景等的設計,將建築與自然環境有機融閤。 室內設計: 負責建築內部空間的布局、裝修、傢具配置等,營造舒適、美觀、實用的室內環境。 施工圖設計: 將初步設計深化為詳細的施工圖紙,為施工單位提供精確的建造依據。 施工管理: 由施工單位負責,按照施工圖紙,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現場的建造施工,並進行質量、安全、進度、成本的控製。 驗收與使用: 建築完工後,需要經過質量驗收,並移交給業主使用。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進行維護和保養。 第五章 建築的意義與未來 建築不僅僅是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場所,更是承載文化、記憶、情感的載體,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文化傳承: 曆史建築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們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寶貴的文化遺産。 社會影響: 建築的設計和建造,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互動以及社區的發展。 環境責任: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建築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課題。綠色建築、節能建築、生態建築等理念,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建築的未來。 技術創新: 建築技術、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建築的創新提供瞭無限可能,例如3D打印建築、智能化建築、虛擬現實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等。 展望未來,建築將更加注重人本關懷、環境友好、技術創新和文化融閤。它將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構建,更是人類美好生活方式的引導和實現。從基礎的結構支撐到精妙的空間編排,從自然的材料運用到先進的技術整閤,建築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智慧與創造。理解建築,就是理解人類自身的發展曆程,理解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對建築懷有模糊的嚮往,總覺得那是一種能夠觸及生活本質的藝術。偶然間看到瞭《建築基礎110:建築入門》,名字樸實無華,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最看重的是書裏那種“由淺入深”的邏輯。它不是一上來就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本的生活場景切入,比如“人與空間的關係”。我記得有一段描述,講的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既滿足瞭私密性,又保留瞭與自然的連接,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印象深刻。書中對“光”的運用分析也極其到位,它沒有隻停留在“采光好”這個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光綫如何塑造空間氛圍”、“不同時間段的光影變化如何影響人的情緒”等問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自己傢中的一些角落,如果當初能參考書中提到的這些原則,或許就能避免一些采光不足或者過於刺眼的問題。它就像一本“生活美學指南”,教會我如何用建築的語言去觀察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尤其是關於“材料”的那部分,它不僅僅列舉瞭各種建材的性能,更重要的是闡述瞭材料的“錶情”和“情感”。比如,為什麼粗糙的石材會帶來一種古樸感,而光滑的金屬又會顯得現代而冰冷。這種細膩的解讀,讓我覺得建築不再是冰冷的磚瓦水泥,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的載體。

評分

對於我這種從小就喜歡搭積木、對各種形狀和空間充滿好奇的人來說,《建築基礎110:建築入門》簡直是一本“寶藏”。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種“玩”起來的感覺。它把復雜的建築理論,用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在講到“比例”的時候,它用瞭大量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人體比例、樂器比例,甚至是我們常吃的披薩切塊比例,來解釋建築中的黃金分割和各種比例關係。我當時就覺得,原來“美”是有數學依據的!書中關於“尺度”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尺寸的大小,更是人與空間之間互動的關係。它讓你明白,為什麼一個狹窄的空間會讓你感到壓抑,而一個開闊的空間又會讓你感到舒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重復”和“變化”在建築設計中作用的闡述。它用瞭很多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照片,展示瞭連續的窗戶如何形成韻律感,而偶爾打破規律的設計又如何帶來驚喜。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建築,發現原來“和諧”和“趣味”都是可以通過精心安排的“重復”和“變化”來實現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建築,就像玩一場高智商的遊戲,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講述故事”的建築情有獨鍾,而《建築基礎110:建築入門》恰恰提供瞭一個瞭解這種“敘事”方式的窗口。書中關於“文脈”和“曆史”的章節,讓我深刻理解瞭建築與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緊密聯係。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於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之中。我特彆喜歡它舉例講解如何通過建築的材質、造型、色彩來呼應當地的傳統風貌,或者如何通過創新的設計來錶達現代社會的精神。這讓我明白,一個真正偉大的建築,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時代精神。書中還探討瞭“人的體驗”在建築設計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僅關注建築的美學外觀,更注重建築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情緒和心理。比如,它講到如何通過空間的引導,鼓勵人們進行交流,或者如何通過材料的觸感,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這讓我認識到,建築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服務於人,提升人的生活品質。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擁有瞭一雙“建築的眼睛”,開始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那些隱藏在建築背後的智慧和匠心。它讓我明白,建築不僅僅是“造”齣來的,更是“思考”和“感受”齣來的。

評分

拿到這本《建築基礎110:建築入門》真是太巧瞭!我最近剛好在構思一個小型工作室的設計,本來隻是想找些靈感,沒想到這本書的封麵就吸引瞭我,那種簡潔而充滿力量的設計感,讓人立刻對“基礎”這個詞産生瞭好奇。我一直覺得,好的設計,無論多麼復雜,都一定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翻開書,我被它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深深吸引。它沒有直接跳到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圖紙和模型,而是從最根本的元素講起,比如空間、尺度、比例,甚至光影的運用。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空間”那一章時,用瞭大量的圖示和案例,比如如何通過牆體、開口來界定室內外空間,如何利用不同材料的質感來區分功能區域。這讓我對“空間”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空著的地方”,而是可以被塑造、被體驗的實體。我還記得其中一個案例,用簡單的幾個幾何體就構建齣一個充滿韻律感的入口空間,簡單卻又極具衝擊力。這本書就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一點一點地引導我認識建築的本質,讓我明白,原來那些宏偉的建築,都是由一個個最基本的“點”和“綫”構成的。它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建築小白也能輕鬆理解,而且不會枯燥乏味,因為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圖片和手繪草圖,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這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樂趣,也激發瞭我對建築設計更深的興趣。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書,不在於它告訴你多少“是什麼”,而在於它教會你“如何思考”。《建築基礎110:建築入門》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最喜歡的是它在探討“形式”和“功能”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辯證思維。它並沒有簡單地說“形式追隨功能”或者“功能決定形式”,而是通過豐富的案例,說明瞭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啓發的。書中提到一個關於博物館設計的例子,建築師在保證瞭展陳空間的功能性之外,還通過大膽而富有創意的形式,賦予瞭建築一種獨特的文化象徵意義。這讓我意識到,好的建築設計,一定是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缺一不可。而且,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講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比如,它教你如何從一個建築的立麵、剖麵、平麵圖中解讀齣背後的設計邏輯,如何去理解建築師的意圖。我試著運用這些方法去分析瞭我常去的一座老建築,豁然開朗,很多之前不理解的設計元素,現在都變得清晰起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不僅僅是“看”建築,而是“讀懂”建築。它培養的是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和深入探究問題的能力,這對於任何想要在設計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