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长期经营近代工商业,社会活动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曾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职,在外贸、金融、航运、工矿、铁路乃至慈善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其《盛世危言》**提出了商战思想,是集中反映了近代改良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夏东元编著的这本《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后编》为《郑观应集》之第二卷,收入《盛世危言后编》。
盛世危言后编
卷一 道术
卷二 学务
卷三 立宪
卷四 政治
卷五 军务
卷六 开垦
卷七 工艺
卷八 商务
卷九 铁路
卷十 船务
卷十一 矿务
卷十二 电报
卷十三 铁厂
卷十四 赈务
卷十五 杂著
这本厚厚的《盛世危言后编》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是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的一册,但它的分量和深度绝对超乎想象。我本来对晚清时期的经济思想史不太了解,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开始阅读,结果一下子就被郑观应先生的真知灼见所震撼。他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用大量的数据和详实的案例来论证“中国积弱之源”。特别是关于工商业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的部分,读起来酣畅淋漓,感觉就像是穿越回那个时代,和那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刻交谈。书中的文字,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古典韵味,但其对现代社会经济规律的洞察力,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都显得无比超前和精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富强”的定义,绝不仅仅是军事的强大,更是国民财富的积累和产业的兴盛,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近代化蓝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审视自身、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指南”。
评分初次接触郑观应的作品,着实经历了一番“扫盲”的过程。我之前读过一些清末改革家的著作,总觉得或多或少带着某种理想化的色彩,情感大于逻辑。然而,这套《盛世危言后编》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病理分析报告”。每当读到他对海关税收、轮船招商、矿业开发等具体事务的分析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仿佛是一位心思缜密的会计师,在清点大清王朝的家底,并且精确地指出了“亏空”在哪里,该如何“填补”。这种“实事求是”的文风,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尽管篇幅浩大,卷帙繁多,但结构却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浩瀚的史料和政策建议中,依然能够抓住主线——那就是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危局。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近代转型期经济思想感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颇为讲究,作为“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的一部分,它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但又不像纯粹的影印本那样令人望而生畏。清晰的注释和校对,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对“商战”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郑观应前辈在那个列强环伺的年代,就已经认识到“非商不足以强国,非商不足以救亡”。书中关于如何培养民族资本、如何与洋商周旋的策略,充满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深刻的危机感和务实精神。我常常会想象,如果当年这些建议能被更早、更全面地采纳,历史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这种历史的“如果”固然虚无,但正是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格外珍惜,生怕遗漏了其中蕴含的时代智慧。
评分这套《盛世危言后编》的“后编”二字,暗示了其内容的延续性和拓展性,读完后确实让人感觉对郑观应的体系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与其他零散的近代思想史料相比,这套书的优势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它不仅提出了问题,更提供了一套由“上”至“下”、“内”至“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社会风气和教育改革的章节,发现作者深知经济建设的背后,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文化土壤支撑。他所描绘的理想国度,是一个商业发达、教育普及、吏治清明的现代化社会。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这位跨越百年的智者进行思想的对话。每次合上书本,都有一种被深深教育和启迪的感觉,让人对如何看待当前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都有了新的观察角度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读起来会非常枯燥的“旧学问”,毕竟是晚清的文集,语言风格想必晦涩难懂。没想到,郑观应先生的笔触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是通过一篇篇犀利、直指人心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他对于“民生”的关注,贯穿始终,不像某些改革家只注重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将“富民”置于“强国”的基石之上。这种“民本”思想在那个以官僚士大夫为主导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阅读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探讨,更是一种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的交锋。书中的许多论断,比如对垄断的警惕、对公平贸易的呼唤,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这套书,更像是一部凝聚了前辈先贤对国家未来深度思考的“思想结晶”,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文集”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