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1980年度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米沃什寫於1950年代初的經典作品,對於二戰前後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人的處境做瞭精彩的描述與反省。米沃什的許多真知灼見放到現今的語境下,其闡釋力度依然強勁,甚至更富潛力與空間。精裝版增加瞭波蘭文版的前言和後記,對於標題及正文都有精彩的 解讀,更能明白米沃什所指為何。精裝版列入“文學紀念碑”叢書(序列號020)。
##現在的意義不言自明。
評分##現在的意義不言自明。
評分##讀的暈暈乎乎的,但是總有一些句子會衝破那些疲憊和不專心構成的暈波。
評分##非常喜歡米沃什。
評分##戰爭永遠有其正義的注腳,戰後社會的瘡痍與荒蕪卻久久無法消弭,在勝者的權力恐懼與精神改造下,有人隱匿於凱特曼下過著物質到精神的雙重生活;有人成為虔誠的蘇式辯證唯物主義者,以此求得身心的自由;還有各色機會主義者肆意橫行。理想主義和荒誕不經共用同一個詞源,人性的異化無處不在地發生。
評分##經典是這樣的書:最起碼需要讀兩遍以上,它纔會嚮虔敬的讀者掀開層層的麵紗。初讀這本書是六年前,重讀後感知到米沃什難以言說的深邃動人。 初讀時它對我來說可能是一部曆史哲學隨筆,再讀時我明白瞭它是一本真正的文學書。它論述的心理問題比政治問題多,論述人的性格比意識形態多。它不斷試圖理論提煉,卻又用特寫和半自傳的方式打破這種提煉的可能。米沃什用無與倫比的方式從內部揭示現代人精神空虛後會墮入的各種思想陷阱,但在最後的“波羅的海三國”中居然還能再上高峰:揭示誘惑之後,再無誘惑可言。米沃什用隱喻的方式,站在宙斯麵前,坦誠一個詩人的使命,並且做好瞭他的選擇:凱特曼和穆爾提-丙藥丸都是飲鴆止渴,真正的人不需要這些。
評分##讀的暈暈乎乎的,但是總有一些句子會衝破那些疲憊和不專心構成的暈波。
評分##到目前為止,我談論的詩歌,都關涉到思想心態的轉變,關涉到所有我們老想稱之為時代精神的東西,盡管誰也說不清時代精神究竟是什麼。但現在我要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要是當今詩歌中如此廣泛擴散的哀嘆之聲最終被證明是對人類置身的無望處境的先知式反應,那將會怎樣呢?果真如此,則詩歌將再次證明它比一般市民更有意識,或詩歌無非是強化瞭原本就存在於人們心中但被遮蔽瞭的東西。——米沃什
評分##他們既不認同它,又渴望它的證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