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瑰丽的山海经图为我们展示出中国原始先民心目中的图像世界,这些形象在造型、想象、表现形式上都是典型中国式的,原始粗犷、夸张怪诞、率真稚拙、充满野性。中国人以这些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人与自然,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以这种方式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协调,与山水、生灵对话,保留下来大量原始思维的模式与遗韵。山海经图再现了中国人童年的梦,堪称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民族生命力的赞歌。 本书为马昌仪著的《古本山海经图说(上下增订珍藏本)》。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集地理志、 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 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山海经》开了中 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谲多姿,形象 地反映在山海经图中。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 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 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 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 **外现存的诸多古本山海经图中,精选出富有价值 的古图并撰写图说,按照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 ,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阐发其文化底 蕴,探讨其叙事风格,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学** 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自出版以来,受到海 内外读者和研究者的欢迎。
马昌仪著的《古本山海经图说(上下增订珍藏本 )》,选用的山海经图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图像来源 从原来的10个版本扩充至16个,选图从原来的1000幅 增加至1600多幅,奉献给读者的是可供阅读、欣赏, *加丰富多彩、*加有魅力的山海经图画世界。
马昌仪,女,1936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灵魂信仰》、《鼠咬天开》、《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编选)等
前言
导论 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
凡例
**卷 南山经
卷1-1 牲牲
卷1-2 白猿
卷1-3 蝮虫
卷1-4 怪蛇
卷1-5 鹿蜀
卷1-6 旋龟
卷1-7 鲑
卷1-8 类
卷1-9 祷迪
卷1-10 鹧鸺
卷1-11 九尾狐
卷1-12 灌灌
卷1-13 赤蠕
卷1-14 鸟身龙首神
卷1-15 狸力
卷1-16 鹈
卷1-17 长右
卷1-18 猾襄
卷1-19 彘
卷1-20 鉴鱼
卷1-21 撼
卷1-22 蛊雕
卷1-23 龙身鸟首神
卷1-24 犀
卷1-25 兕
卷1-26 象
卷1-27 瞿如
卷1-28 虎蛟
卷1-29 凤皇
卷1-30 鱄鱼
卷1-31 颐
卷1-32 龙身人面神
第二卷 西山经
卷2-1 械羊
卷2-2 蝗渠
卷2-3 肥趟(蛇)
卷2-4 柞牛
卷2-5 赤蹩
卷2-6 葱聋
卷2-7 鵑
卷2-8 鲜鱼
卷2-9 肥遗(鸟)
卷2-10 人鱼
卷2-11 豪彘
卷2-12 嚣(兽)
卷2-13 橐琶
卷2-14 猛豹
卷2-15 尸鸠
卷2-16 熊
卷2-17 罴
卷2-18 白翰
卷2-19 谿边
卷2-20 猩如
卷2-21 数斯
卷2-22 繁
卷2-23 鹦鸚
……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第六卷 海外南经
第七卷 海外西经
第八卷 海外北经
第九卷 海外东经
第十卷 海内南经
第十一卷 海内西经
第十二卷 海内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东经
第十四卷 大荒东经
第十五卷 大荒南经
第十六卷 大荒西经
第十七卷 大荒北经
第十八卷 海内经
这部厚重的典籍,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纸张的触感略带粗粝,却散发着一种老旧书页特有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究一番。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复刻,充满了生僻字和晦涩的注释,但实际阅读下来,却惊喜地发现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现代读者展现了极大的友好度。尤其欣赏它在图文结合上的精妙处理,那些繁复的山川河流、光怪陆离的异兽神祇,通过细致入微的版画得以重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作者的考据功夫可见一斑,不仅是对原文的梳理,更是在文化背景、地理推演上做了大量的旁征博引,让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导游,穿梭于上古洪荒的想象疆域。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神话、博物学乃至早期地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它不仅仅是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先秦世界观的窗口,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感受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在寻找那些能够连接历史与想象的桥梁性著作,这本书恰好扮演了这一角色。阅读《山海经》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不像正史那样具有线性的叙事结构,更像是一部充满碎片化信息的百科全书。这部图说版本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用现代编排的逻辑,将这些看似松散的条目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上古地理-物产-神祇谱系”的知识体系。它迫使我停下脚步,去思考在那个通讯不便、认知有限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组织和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的。图录部分的设计尤为引人入胜,那些异兽的形象刻画得既狰狞又充满生命力,配合着对它们栖息地、习性、甚至药用价值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古代生态系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试图从文字和图像的缝隙中,捕捉到一丝丝先民的生活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耗费心力的“探索”。它的体量和内容的密度,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册或者查阅一些基础的古代地理常识,才能真正理解某条河流的走向或某个部落的迁移路线。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负担,但对我而言,正是这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才使得最终的收获更加丰厚。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线索和工具。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神话色彩的段落时,所保持的那种既不全信也不全驳的态度,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学术克制,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构建对这些奇闻异事的理解框架。这比那些过度“现代化”或“唯物化”解读的书籍,要高明得多。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企图用当代观念去审视古籍的译注本抱持怀疑态度,总觉得丢失了原有的韵味和语境。然而,这部《古本山海经图说》在“珍藏本”的定位下,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刻意去“解释”那些神灵的现代意义,而是专注于复原其在古代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那种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对“异域”的想象,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是现代科学理性难以完全复刻的。每一次翻开,那特有的油墨味道和厚重的纸张摩擦声,都能让人瞬间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沉浸到那个充满图腾崇拜和原始生命力的世界里。这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性的享受,它让你不仅看到了文字本身,更触摸到了书写这些文字的那个时代的脉搏和精神底色,绝对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增订珍藏本”的书多少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担心所谓的“增订”只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加入些不相干的拼凑内容,徒增篇幅。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颇为高明。它的增补和修订,明显是建立在对原貌的尊重之上的,像是在老旧的地图上用新的颜料进行了精细的描边和局部加固,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区域得到了更清晰的界定和现代化的解读,却没有破坏整体的古朴气息。我尤其留意了它的注释部分,很多地方的释义采用了多方比对的策略,不再是单一的定论,而是呈现出不同学派的观点差异,这对于追求深度理解的读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学术品质。上下两册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匠心,无论是线装的质感还是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内敛的奢华,它不是那种浮夸的炫耀,而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非常适合放置于书房之中,静候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